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教育人行道 8號 On Educating, No. 8

教育人行道 8號 On Educating, No. 8
2008/1/13 (創刊: 2008/01/05) 主編:鍾漢清
http://hceducation.blogspot.com/


主編:鍾漢清

2008/1/13 晨0900-100 在BBC World 看他們辯論 :廉價小電腦OLPC對於開發中國家兒童教育的影響…..

它與我們有什麼相關?台灣除了是各種類似電腦的製造國之外,對己對人更要扮演什麼角色呢?


辦學太沈重 校園難樂活
究顯示,教育程度高者,身體不一定較健康,大學師生均少有機會運動,有校長因而建議教育部將推動樂活作為評鑑指標之一。(圖:成功大學提供)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大學難樂活(LOHAS)?根據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分析,現在的大學辦學和人才培育目標都太沉重,他訪問了十六所大學校長,皆以成為「一流大學」為單一辦學目標,反而少將樂活校園及師生身心健康列為主軸,連大學校長幾乎都沒人有時間運動!

教育程度高 身體不一定健康

黃榮村昨天在大學校長會議上表示,研究顯示,教育程度高者,身體不一定較健康。日前台灣高等教育亦調查,大專校院專任教師僅五十四%每週休閒與運動時間達到一至五小時、五十一%大一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超過三小時,身心健康堪慮。

不少校長私下吐苦水指教學評鑑壓力大,幾乎少有機會運動。淡江大學校長張家宜說,去年她將淡江定位為「體育年」,要求「一師一運動」,她帶頭游泳健身,一年下來發現僅十分之一的教授持續規律做一種運動;她建議教育部將推動樂活作為評鑑指標之一。

但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強烈反對,他認為評鑑指標已多如牛毛,如果連「樂活」這種可多元推廣的事也要被教育部管,最後「每個都長得一樣」!

黃榮村說,他接觸過頂尖大學的教職員,發現他們工作超時、壓力大,變得比以前更不快樂。

台藝大校長黃光男說,唸藝術的學生比別人快樂,但走出校門若找不到工作就不快樂;環球技術學院則指,大學生竟有六至七成每天超過凌晨兩點才睡覺,大學應多關心學生睡眠狀況。




為提升國內高等教育品質,教育部經多年努力後,才終於 建立評鑑制度。如今大學卻群起反彈,要求評鑑制度未達完善前,不能做為懲處學校 依據。大學過多已是不爭的事實,但若不自省如何自我控 制辦學品質,又過度反評鑑,可能既「捏死」評鑑制度,大學也難存活。

... 大學校長會議十、十一日舉行,但兩天來許多大學校長都 鎖定「大學評鑑」輪番痛批,指教育部以減招方式「 干預大學正常發展」,質疑評鑑委員彷彿拿著「尚方寶劍」,在各校 喊打喊殺;更有大學爆料,已有學校為通過評鑑,不惜撒錢找顧問公司「補習」、「 包裝形象」,評鑑文化被 ...






Tony問:「PDCA 原出那裡? 真是Deming的東西? 有說是Shewhart的

一般所見 四字全用名詞 Plan Do Check Action 其中Do 似非名詞
全用動詞 Plan Do Check Act 究竟應該如何用?

Kelvin答:『請鍾老師確認一下我這些年來的認知是否正確(hc案:以後有空再詳說):

1. PDCA應是Shewhart博士所提出,但由於是戴明博士引入日本,因此日本人稱其為Deming cycle;同時台灣許多的品管知識都是延(沿)自日本,因此大都用PDCA是戴明循環。由於戴明博士認為check一字會造成思考及行為上的限制,故比較偏好用PDSA。因此當單獨使用戴明循環時,不管是用PDCA或是PDSA應都是OK的。但有次,我在一個研討會上,有位教授將PDCA講為戴明循環,但同時也提到PDSA為Shewhart 循環;這樣個人就認為不妥。

2. 至於PDCA是否用Plan,Do,Check,Act,目前大多有關戴明理論的書都改成如此了吧(至少Peter的<<戴明領導手冊>>,鍾老師翻的<<新經濟學>>是如此用的);印象中以前好像有討論過這個問題,但已不知是何時了。

我叫林世彬,曾在一家外商服務將近九年,因此取個英文名叫Kevin,後因台灣廠要遷至大陸,不想一起去大陸,因此轉戰到冷凍空調及無塵室工程業,但因個人價值觀因素,只維持了不到一年;於去年十月底又回到製造業,成為雷虎團隊的一員;本月份起,改派為品管經理,負責集團品質系統及客服系統。又回到品質的位置了,跟原先規劃有落差,不過雷虎的模型產品及行業特性,都是很特別的;現在又多加一個牙科手機的新事業,因此未來半年至一年,對個人是非常大的挑戰,還望各位前輩的協助。

主業又回到品質了,不過重心除了生產外,另一個重點是在產企及設計開發的品質上。我想生產的品質,基本上發展已經較完善了,至於產企及設計開發的品質議題,個人認為這是目前留在台灣中、小企業所共同面對的難題,而這也是當初我為何想進雷虎的原因。相信未來的日子,我們應有很多機會可以一起討論這些相關的問題。』

……

Wikipedia article "PDCA". 有詳盡的說明

這一本會計學詞典說明得體:

Dictionary of Accounting Terms. Copyright © 2005 by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Plan-Do-Check Act Cycle (PDCA)

"management by fact" or scientific method approach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Deming Wheel). PDCA creates a process-centered environment, because it involves studying the current process,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 to identify causes of problems, planning for improvement, and deciding how to measure improvement (Plan). The plan is then implemented on a small scale if possible (Do). The next step is to determine what happened (Check). If the experiment was successful, the plan is fully implemented (Act). The cycle is then repeated using what was learned from the preceding cycle.

教學方法必須持續改善
現代國際交流頻繁,台灣人知識也很廣博,會說道理的人很多。可是,外來和尚總是比較會唸經似的,雖然劇本(或內容)大同小異。


上個月,參加全國品質管理大會,聽完主題演講後,很生氣,因為那些所謂的「主管」,竟然這麼不敬業,不只時間失控,影響大會進程,而且完全沒有視聽輔助,空口說白話,長篇大論卻是泛泛之談。他們連「主題(key-note)」兩字的精神都沒抓到。相反地,洋人則對教法或演講術很講究。以往各大公司甚至會規定,如果代表公司出去演講,可以提供二十四小時幻燈片服務,因為公司要求起碼的品質形象。


一流的老師,例如回台執教的施敏教授(半導體學前輩),每一堂課二十張投影片,每脹三分鐘,再討論一下,每個教學單元或模組都如此處理,真是大師手筆。這種上課的自律精神,是從事教育者必要的修養。可惜的是,現實上,施教授算是「異類」。


讀者文摘的「意林」,曾有則前比里亞大學英文教授史密斯的話:「我從狗身上學到不少東西。若干年前,我每天強餵我的小牧羊犬一羹匙魚肝油。有一小狗從我的懷中掙脫,把魚肝油灑了一地,再舐那隻羹匙。牠喜歡魚肝油,但是不喜歡我餵食的方法。」


於是,史密斯感悟到,「以後我教書時,往往想到這件事。你要傳授的,也許學生需要,但是要用正確的方法傳授給他們。」(一九八年十一號)
最起碼的教學法要講究「層次井然有秩」---古老的章法這麼說:「告訴學生你準備講什麼;於是講出來;最後再告訴學生你講什麼。」換句話說,先來個開場白,再簡介討論的主題;接著言歸正傳,逐項說明你的立論要點;最後就整個內容作一總結。


當然,教學是藝術,無關「雄辯術」。不過「親切(交朋友)、簡單、簡短、保持視覺接觸」等,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技巧。不過,最主要的重點仍在於學生或聽眾的反應與回饋。


在品質管理學中,有所謂「戴明循環」---即上課或做任何事,要先有規劃,再執行,接著研究改善,矯正後再練習(PDSAplan-do-study-act)。這類的方法,事實上也是相當適應用在教學上的。


王友鐘教授(美國統計學者)曾說,他開始教書時,痛恨上課,直到把注意力從獨自的講演,轉為注意學生的反應。以後,便會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釋同樣的道理,音調和語氣也會因時而異。由於了解到自己每次上課的表達功力,因此在下堂課前都可檢討改善。從此,教學便不再是苦差事了。您同意嗎?
(
鍾漢清---19951023---台灣立報)

……教育界要應用研究開發的戴明明循環(Plan-Do-Study-ActionPDSA),不妨先從「消費者(稱顧客較適當)」的研究開始:即組織中要有各種過程,可以評估顧客需求、獲取其回饋,了解其對產出或服務的滿意等。然後根據此顧客之研究,重新創造、改善或控制教育過程(系統)的宗旨,更進而重新設計、界定、規劃、溝通各種教學過程。教育的主要「過程」,在於使「顧客(學生、老師、父母、教育當局....等等)」能夠傳播知識、訣竅、發展人格、智慧,使其終生樂於學習等等。我們從這種研究開發的角度看教育,就會發現目前的做法,大多是很鬆散、隨便或急就章的,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技職教育體系的學門,演變到一千多學科目而品質低落的原因之一。此此僅為一例,供所有教育、培訓界人士參考。

(鍾漢清---19951210---台灣立報)


University applicants do more than knock on wood

01/12/2008

KOICHI UEDA, THE ASAHI SHIMBUN

Ume, or Japanese apricot, flowers have started blossoming in front of rows of wooden plaques at Yushima Tenjin shrine in Tokyo's Bunkyo Ward. Visitors have hung about 50,000 plaques, many inscribed with wishes for success in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s. The shrine, which honors the god of learning, has been attracting a steady stream of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The National Center Test, part of entrance exams for many universities, will be held on Jan. 19 and 20. Ume flowers at the shrine will be in full bloom around the time test results are announced. (IHT/Asahi: January 12,2008)

PhotoUniversity applicants do more than knock on wood(KOICHI UEDA/ THE ASAHI SHIMBU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