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苏格兰用音乐感化贫穷儿童

幾年前在 The Art of Possibility 讀過類似報導

社会 | 2009.07.31

苏格兰用音乐感化贫穷儿童

委内瑞拉一个拯救贫民窟儿童的音乐救助项目,改变了几十万儿童的命运。这个项目是通过免费教授儿童古典音乐的方式,来解决贫穷孩子们"精神匮乏"的问题。 这个被称为"拉丁美洲音乐奇迹"的所谓"音乐救助体系",已在全世界许多贫困地区发挥了巨大的社会良性效益,并造就了像度杜达梅尔这种世界大师级的指挥 家。现在这个已成功运作了32年的计划项目也来到了苏格兰的一个贫民区。

在苏格兰斯特林市的拉普洛西社区,是英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居民通常与贝多芬或艾尔加等古典音乐大师完全扯不上关系。因此,当古典音乐的乐声荡漾在这个地区时,就显得极不寻常。


但是现在情况有了改变:自从"委内瑞拉青年交响乐团"来到拉普洛西后,成为这里大约200名小学生的楷模。这些孩子当中,有很多来自问题家 庭。这个音乐救济项目,用音乐为孩子们树立人生目标,以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苏格兰音乐救助体系的安德松表示: "委内瑞拉青年交响乐团"为全世界贫困儿童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他们帮助了无数贫民窟的孩子,使他们免于陷入帮派斗殴或吸毒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之中。参加青 年乐团的孩子没有一个变成不良少年。

今年7岁的文森特,每周有三个下午由父亲万斯送他去上音乐课,之后再接他回家。他们一家九口挤在一套 很小的公寓住房里。平常孩子放学以后,除了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游戏。而现在,文森特开始学拉低音提琴,奏出一些曲子,这令他感到自豪。文森特表示,上音乐课 的时候,大家都安静地坐着听课,没人说话。他的父亲万斯指出: "音乐对孩子们起到了积极作用,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刚开始时,他们总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现在已经能够坐下来认真听课了。回家之后,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 试着向我们解释都学了些什么,但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什么都没听懂。"

暑假期间,文森特和他的弟弟阿龙可以每天去参加这个在苏格兰被称为"闹猛"的音乐项目活动。上午一开始是吃早餐,因为拉普洛西的许多家庭是三餐不定的。


早餐之后,活动就开始了。这个项目的设计方案是,让所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像一般交响乐团那样,一同练习演奏。

刚开始时,许多孩子不能适应这种团队活动。但现在,他们都坐在一起,看上去非常开心和有了安全感。他们彼此互助,融洽相处和坦诚交流;他们一起开始练习,一起结束,配合得好极了。


亚莉克丝的父母甚至买了乐器送给她,而这是大多数孩子的父母所负担不起的。亚莉克丝自豪地表示,自己的提琴拉出来的声音好听极了。

她的父母注意到,在乐团举办的一些小型音乐会中,亚莉克丝显得越来越有自信了。她的母亲说: "如果她将来能够在一个正规的管弦乐团里演奏,那就太好了。虽然我本人并不是很喜欢古典音乐,但我为她感到骄傲。我会去听她的每一场音乐会,即便我老了,也不会错过任何一场。"

文森特的父亲一辈子从来没工作过。他也希望音乐能够为他的孩子们开启新的视野,为他们打开一个他自己从来没见识过的广大世界。 他说:"如果文森特和阿龙继续学习乐器演奏,他们就学到了一技之长。假如找工作不顺利时,他们还可以到古典乐团或流行乐队去演奏。 "

其实音乐也为万斯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最近,乐团也允许家长来学习演奏乐器。万斯也和他的儿子一样,开始学习拉低音提琴。以后,当儿子在家兴奋地讲述他们排练的事情时,父亲就不会再像从前那样,一头雾水,什么都听不懂了。


作者:Birgit Maaß/李京惠

责编:谢菲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effective TEACHERS

洛杉磯聯合學區驗證╱教育品質的關鍵在於教師 不見得在班級人數多寡

http://news.sina.com 2009年07月26日 00:05 中國日報

  (記者莊慧雯/洛杉磯報導) 美國教育深信班級數較小的高中能有更高的畢業率和更好的考試成績,不過根據洛杉磯聯合學區(LAUSD)進行一項研究計劃,證明更好的教育關鍵不見得是班級人數多或少,而是更有效能(effective)的教師。

  由蓋茲基金會(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花費了數十億美元試證的計劃,從2000年到2008年裡,除了花了近20億美元在改善美國高中教育努力上,另外20億則是為低收 入及少數族裔的孩子提供奬學金。許多基金會支持的學校畢業率已有上升,但學生的成績沒有看到顯著的改善,離開高中準備上大學的學生人數也沒有增加。

  為試驗美國教育政策的實效性,在對洛杉磯聯合學區進行的計劃中,研究每班學生人數 少的成果時,卻出現解除聘任教師資格限制的呼聲。該學區主管摩洛 (Jim Morris)表示,學區發現,無論教師是否持有教師證書,並不會影響學生的成績。一個偉大的老師在低收入地區的學校,可以在一年內幫助學生提高一年半的 程度;而一個無效能的老師在高收入地區的學校,卻只能讓學生學到一年內該學的程度的一半。

  蓋茲基金會的首席執行長瑞基(Jeff Raikes)也認為,每一個教師都是關鍵,就像每一個學生都很重要的道理是一樣的。學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於傑出教師,以及對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支持。

  根據統計,每年超過100萬以上的高中輟學學生中,有一半是來自特定的100個學區,瑞基説,未來該基金會需要調整獎助的方向,而最好的方向就是--支持優秀的、有效能的教師。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大家上研究所

7/11 早上1030 在文理大道 上碰到蔡副校長 與他談研究聲放榜.......他大大反對當今企業薪資碩士比學是高數千元作法
過多的人讀碩士 她/她們在大學準備 去前去後 約只讀2.5年的書
他不知道元智/淡江等校已取得"國家品質獎"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藝術與人文教學正常化,關鍵不全在校長 (邱坤良)



寶島大劇場-藝能教學正常化,關鍵不全在校長

  • 2009-07-01
  • 中國時報
  • 【邱坤良】

 教育部日前要求各縣市,加強審核各國中包括「藝術與人文」在內的非高中基測課程實施計畫。一旦發現未能落實,不但減少經費補助,校長考績至多乙等。教育部官員語帶威脅地說,校長考績乙等「必然成為人生中一大汙點」。

 看到這則新聞,感覺回到督學突擊檢查「參考書」與「惡補」的年代。學生眼中威嚴莊重的校長,在教育部長官面前,竟然有點像被要求遵守規定的中小學生,隨時都可能遭受扣操行分數、「站黑板」的處罰…。

 國中小「九年一貫制課程」從九十年度起實施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尤其「藝術與人文」領域是在傳統的音樂、美術之外,增加表演藝術,並以 「統整」、「合科教學」為實施原則,構想良善。然而,近十年來能落實教學計畫的學校,十不得其一。大部分的國民小學雖能按表操課,但學科老師兼代藝術科目 的情形仍然普遍。國中部分因面臨基測壓力,多數學校師資與空間設備俱不足,實施起來荒腔走板,問題重重。

 國中小能否落實「藝術與人文」,校長的執行力當然是最重要的關鍵。但校長學有專精,且受過完整的養成訓練,何以不依規定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其實校長犧牲藝能課程,還不是為了提高升學率,所反映的,也正是社會現實與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

 台灣的教育理念與教學目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往往呈現巨大的落差。各行各業談起「孩子的教育」洋洋灑灑、脈絡分明,但校園瀰漫升學主義與 功利主義,卻是不爭的事實。中小學教育偏升學,大學重功利的情形由來已久。以國中藝能教育為例,它對學生學習與人格養成的影響,人人皆知,許多大部分學校 說一套、做一套。基測不考的科目,教學就受到忽視。即使許多中小學有藝術才藝班,也不代表學校重視藝術教育,而是把它視為升學機制的一環。

 非基測科目教學不能正常化,不僅校長、老師有責任,家長難道沒有關係?以現在的社會型態,以及家長關心學校教學的程度,如果他們認為「藝術與人文」課程應該正常化,校長、老師豈有甘冒禁令,違背家長期待的道理。

 當初教育部推動「藝術與人文」,似未針對藝術教育生態,以及可能遭遇的困難,預先做縝密的評估,並擬定可行的執行方案。尤其表演藝術納入 正常學習領域,師資與教學內容都沒有前例可循,而美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音樂彼此之間,如何「統整」、「合科教學」,也極其模糊。大部分學校、老師 都是課程實施之後,邊做邊學習。

 教育部要徹底解決「藝術與人文」課程的缺失,除了要求學校落實教學課程之外,應同時通盤檢討藝術師資結構,並協助各校解決藝術師資不足的 問題。目前「藝術與人文」三個學習領域中,表演藝術師資嚴重缺乏,但另方面,各大學表演藝術(舞蹈、戲劇)系所畢業生,只能在外「流浪」,就算通過師資培 育訓練,仍難成為正式教師,因為學校的缺額,多優先聘用學科教師。偏遠或班級數不足的學校,更沒有聘請藝術教師的「條件」。

 報載教育部計畫針對偏遠與班級數不足的學校,推動「藝術與人文」教師合聘、巡迴制度。這個構想其實並不合宜,因為「藝術與人文」不僅是教學科目,更是群體的人文活動,涵蓋校園、藝術與空間的關係,課程實施需要不斷的累積與實踐,有賴專職老師的指導。如果現有編制、預算不能增加師資員額,亦 應整合藝術教育相關推廣計畫,包括「擴大內需」、「有品運動」所可能運用的資源,轉化成常態性人力編制。學校落實「藝術與人文」教育,學生才能充分學習藝術的「主題軸」,包含藝術欣賞、創作及其與自然環境、社會、人格成長的課題,並從空間運用、資源整合與團隊合作,獲取實際的學習經驗。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