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More children around the world are being taught in English, often badly


If children or teachers do not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they cannot learn or teach properly
關於這個網站
ECONOMIST.COM
More children around the world are being taught in English, often badly
If children or teachers do not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they cannot learn or teach properly

2019年2月17日 星期日

老師,是孩子遲來的父母:N位夥伴X蘇文鈺的熱血連線;【看見陪伴】開一條回家的路:台東縣孩子的書屋創辦人 陳俊朗

老師,是孩子遲來的父母:N位夥伴X蘇文鈺的熱血連線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17/

內容簡介

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繼《做孩子的重要他人》之後,
帶你看見更多教育微光與希望的最新力作!
8個面向,蹲在和需要等高的視線,發揮教育最樸質的能量;
Be A Giver,給孩子更多的支持,給老師更強的支援。

 
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以程式教育為起點,
  腳步踏遍台灣八縣市的不山不市國中小與非營利組織;
  在每年舉辦的程式營隊背後,他所關注的絕對不僅僅止於程式,
  而是更寬廣的教育議題與社會關懷。

  有著理工思維,也充滿人文關懷的蘇文鈺,
  從基礎教育、關懷陪伴、家鄉文化、學校與企業等不同層面,
  深度剖析他對偏鄉處境的思索與看見。

  他說,在工程領域中,N常代表著「很大的數字」
  而近年他走訪各縣市的最深感觸是,每個挺身而出幫助他的朋友,
  都是一位位手心向下的Giver,都讓他在N這個變數上加1,讓台灣充滿希望。
  他深信:「當一起努力的夥伴數目N趨近極大時,偏鄉就會找到出路,台灣也就有了出路。」
  
  2016年蘇文鈺教授第一輪募資計畫已順利達標  an9.104.com.tw/plan/2570
  【用程式與愛・陪伴偏鄉學生長大;建立免費程式教材,讓教學資源不受限】
  
  2017年,讓愛傳承,第二輪募資計畫  an9.104.com.tw/plan/2964持續募集中
  【培植在地教學能量《Program The World 長期陪伴教學計畫》】

  串連各地夥伴,匯集無限大的力量,幫助每一個孩子長出自己的能力。
  祈願這股暖光,在每個被忽略的角落,繼續燃燒30年。

  【身處偏鄉的他們,猶如孩子遲來的父母;八股在地力量,Be A Giver的熱血連線】

  ◎看見根基vs洪旭亮(南投僑光國小校長)
  把社群合作共享的概念帶進校園,讓現場教師學得新觀念、新技術,
  老師除了對自己的成長充滿期待,更能帶著孩子透過科技和世界接軌。

  ◎看見關懷vs楊萌智(嘉義路得關懷教育協會創辦人)
  教會是弱勢孩子遲來的父母。陪伴的路漫長,我們不願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過客。
  只願這艘停泊在過溝的小小方舟,能帶給孩子們遮風避雨的依靠。

  ◎看見陪伴vs陳俊朗(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
  我在為這些壞孩子、被丟棄的孩子,還有壞大人,
  找一條路,說一句公道話,也為我們社會找到一個機會。
  建立社區系統化架構,只願孩子安心長大、父母得以成長。

  ◎看見家鄉vs蔡宜興、李智賢(台南左鎮國中、國小校長)
  誰說偏鄉就一定與弱勢畫上等號?
  帶著孩子在情境中學會合作,搭起走出教室的舞台,透過空拍機俯瞰視野,
  回頭一看,原來最美的風景,就是這塊的成長土地。

  ◎看見程式vs呂奎漢(花蓮縣太平國小老師)
  學習程式,從我開始。卸下心防,資訊教育可以能為學習的動機。
  鼓勵孩子把程式與比賽當作一個介面,一個為了幫助他接觸更寬廣世界的媒介。
  只要孩子想去,就創造機會給他們。

  ◎看見文化vs李秉軒(彰化縣文德國小老師)
  幫老師們為老師,學習來自生活之中,用資訊工具輔助文史及社區營造。
  帶著孩子走進生活,利用程式設計復原古蹟,讓美術教育跳脫平面限制。

  ◎看見翻轉vs莊育棋(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志工)
  自學程式,幫助自己脫貧。以過來人的經驗,用鼓勵與漸進引導,陪伴孩子堅定地往下走。
  他說,我們不是在教程式,而是要小孩習慣一種想事情的方法。丟給他玩、陪他玩就對了!

  ◎看見企業vs陳怡蓁(趨勢科技創辦人暨文化長)
  熱血企業不再只是捐錢,而是用實際行動,參與培育下一代。
  程式設計讓專業的來教,「Train the Trainer計畫」在趨勢科技的協力下,成為在地老師的後盾。

熱血推薦

  張善政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長、前行政院院長、前Google亞洲營運總監
  蘇明進 台中市大元國小教師,《親子天下》專欄作家,著有《交心》、《親師SOS》等
  
  本書關鍵字:資訊教育、程式設計、企業合作、明日教育、關懷弱勢、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故事書寫 蘇文鈺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Program the World計畫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畫」、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發起人。

  以程式教育為起點,從2014年開始,帶著一群成大學生,走入嘉義東石布袋地區,教導路得關懷教育協會長年所照顧的數十位中、小學生寫程式。

  為了讓教偏鄉孩子寫程式的「Program the World 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畫」順利進行,蘇文鈺與團隊以「Lulu’s Hand手沖咖啡器」在台灣FlyingV與美國 Kickstarters 平台進行募資。除了成功將盈餘的20%作為「Program the World」基金,更鼓舞學生勇敢創業。2016年5月,「Program the World」在內政部正式登記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啟動教材教案開發與社群計劃。

  蘇文鈺希望幫助偏鄉地區之外,也能讓全台灣的學生都共享其教學資源。因此串連學校、公益團體與企業,啟動模組化的教材教案開發與TTT(Train The Trainer)師資培訓計畫,如今已擴及全台近10縣市、超過20所學校,協助地方鄉鎮推動教育創新。

  Program the World
  【Facebook】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
  【網站】programtheworld.tw/main
  【104夢想募資計畫】an9.104.com.tw/plan/2964
  
採訪整理 盧諭緯
  
  對於新事物有著高度好奇心而投入媒體工作,18年經驗,橫跨電視、雜誌、廣播、網站,曾任公共電視生態節目《我們的島》企劃、擔任過《PC Office》總編輯、《Shopping Design》創刊編輯統籌、《數位時代》編輯總監、IC之音廣播電台《數位領航家》主持人。長年關注科技趨勢發展,因為兩個小孩加入非體制實驗教育行列,開始接觸教育議題,在跨領域的碰撞中,希望藉著一支筆,傳遞有意思的故事。

 
 

目錄

作者序
讓N趨近無限大 蘇文鈺

推薦序
用程式,翻轉弱勢 張善政
用堅定的心,走難行的路 蘇明進

序章:讓黑暗有光

第一話:第一線需要的基礎教育環境
【看見根基】點燃教育的火花:與南投縣僑光國小校長洪旭亮對話

第二話:陪孩子長大
【看見關懷】孩子們遲來的母親:嘉義路得關懷教育協會創辦人 楊萌智

第三話:重建社區資源
【看見陪伴】開一條回家的路:台東縣孩子的書屋創辦人 陳俊朗


第四話:教孩子長出自己的能力
【看見家鄉】用另一個視野記錄社區:台南市左鎮國中校長蔡宜興/左鎮國小校長李智賢

第五話:孩子需要的程式教育
【看見程式】撒入布農魂的科技自造者:花蓮縣太平國小呂奎漢老師

第六話:支持老師成為老師
【看見文化】讓鄉土文史,跟著科技進步:彰化縣文德國小李秉軒老師

第七話:站在孩子需要的地方
【看見翻轉】資訊男的脫貧人生: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志工莊育棋

第八話:導入企業力量,幫助教育翻轉
【看見企業】草根自發讓公益永續:與趨勢科技創辦人暨文化長陳怡蓁對話

終章:明日教育
 
 

推薦序一
  
用程式,翻轉弱勢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長、前行政院院長 張善政

  
  我們可以找到太多太多的理由,去幫助偏鄉小朋友。單單從「人的價值」出發,讓偏鄉小朋友的人生發展有前途,就值得大書特書。問題是,如何去幫助,才能永續?如果,你看見小朋友學習寫簡單遊戲程式後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與驕傲,其實答案就很明顯了。
  
  幾年前,美國好幾位資通訊巨擘領袖(Google, Facebook, Microsoft, ……)以及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發起了培養青少年寫程式能力的運動。他們的說法是,資訊軟體是未來國家社會的重要支柱,美國可能會面臨軟體人才不足的問題,所以應該早早開始培養。以美國當今在網路資訊國際市場的地位,竟然還擔心將來人才競爭力不足,真是讓其他國家捏一把冷汗。於是許多國家在這刺激與危機感下,也都開始推動類似的活動。
  
  話說到台灣。我們社會一直有個錯誤的觀念,一提到寫程式好像就是資訊系畢業生的事。但是仔細想想,設計新藥的模擬軟體,需要藥學與人體生理的專業知識,怎麼可能是資訊工程師的事呢?在這迷思下,學校中的程式設計課程多是開在理工科系,而且由於近年現成軟體工具的普遍性,程式寫作課程也有愈來愈不受重視的現象。這其實是蠻令人憂心的趨勢。
  
  在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來臨時,軟體應用的多元性會呈指數型爆炸,各行各業的應用軟體將會出現很大的缺口,需要各種專業領域的投入。如果不能掌握這個浪潮,我們國家就很難有翻轉目前資訊應用弱國的機會。
  
  寫程式背後仰賴的是邏輯觀念,而合理的邏輯推論能力是所有人都應該有的訓練。今天我們社會上的弱勢族群,許多是因為幼時教育不到位,因此後來在進入社會時缺乏就業的競爭力。尤其是偏鄉地區,在義務教育階段可能師資與教材資源略遜於都會區。於是這些可愛的兒童、青少年,就很可能因此輸在起跑點上!我們如果能夠啟發這些小朋友一個未來社會欠缺的潛能,又能藉此磨練他們自己的完整邏輯訓練;最重要的是,他們還可以維持不墜的興趣與動機而自主學習,那麼當是絕佳完美的方案。
  
  我在卸任行政院院長職務後,有機會出任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長。基金會的任務,在於利用資通訊技術從事公益性的活動。當我提出基金會應該投一點資源在偏鄉教導小朋友寫程式時,馬上受到基金會同仁的支持,並進一步與教育部資科司接頭,而結識了已一頭栽進類似活動多年的蘇文鈺教授。
  
  蘇教授已經開發出非常活潑且吸引人的教材與方法,與當年我在學校的制式課程完全不同。在一拍即合的情況下,基金會在今(二○一七)年開始,先於四所偏鄉小學開始試推程式教育,運用蘇教授的教材,結合蘇教授學校與台哥大志工,參與的小朋友年齡從十歲就開始。由於教材的吸引力與志工老師的熱心,這些小朋友起床後就一心想趕往學校,解決前一晚想到的問題。當程式可以運作時,臉上的笑容比國語數學拿到滿分還燦爛。說起他們程式設計邏輯時,條理分明而隱含一點自傲,這是平時很難看到的,一點都不輸給大學生。
  
  在小朋友他們津津樂道展示他們設計的軟體時,我似乎看到了蘇教授這本書的主題。因為,這些偏鄉兒童未來的契機,正在逐漸透過有心人士被一步步的翻轉。他們有機會擺脫出生於偏鄉的劣勢,造就他們自己比他們上一代更好的生活,也成為讓我們國家更有活力的一分子。
  
  這本書道盡了蘇教授一路上的遭遇與心路歷程,我想沒有讀者看了這本書而不打由心底感動的。蘇教授,謝謝您的熱心付出!相信這本書一定能激發社會更多人的投入。相信這些偏鄉小朋友會感激您一輩子!
  推薦序二
  
用堅定的心,走難行的路
台中市大元國小 蘇明進老師
  
  剛開始認識文鈺老師,是從教育噗浪客年會開始。
  
  傳說噗七年會裡,有一場催淚指數破表的講座。於是我點開網路上這場此生必聽的影片,聽到文鈺老師談到他小時候是一位學習遲緩的孩子,著實讓我驚訝不已;當他又提到,一位好老師是孩子身處黑暗世界裡的那道光時,我的眼淚就這麼掉了下來。
  
  後來和文鈺老師成為臉書朋友,經常看他分享過去的生命歷程,印象最深的就是書中提到在留學期間因適應不良而在唱片行差點做了傻事的故事。我常驚嘆為何文鈺老師可以如此誠實且坦蕩的面對自我?這麼謙卑、睿智的反思過去與現今之間的連結?又這麼奮不顧身的投身於偏鄉程式教育?而這些驚嘆,都在這本《老師,是孩子遲來的父母》新書中,找到答案。
  
  「每當即將誤入歧途的時候,總有一個聲音在我耳邊響起,那是好多人的聲音組合而成,裡頭充滿著貴人的聲音。拉人一把的,正是黑暗裡的光。」
  
  「因為接觸到許多孩子,意識到童年經驗對自己有這麼大的影響,才能在回憶之中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才有勇氣與覺知在地方教學這條路一直走下去。」
  
  我想正是因為童年的經驗,因為曾經待在黑暗裡,因為一路上不斷有貴人及時相助;又因為不斷投身於偏鄉教育,看到更多令人捨不得的孩子故事,於是我們也願意謙卑的化為那股匯聚的聲音,在某些孩子的生命困頓中,適時的照下那道黑暗中的光。
  
  我本以為這是一本講述文鈺老師近年來投身偏鄉程式教育的另一力作,仔細閱讀後,發現這本書中的每一篇,其實都是一個個難以回答的困難命題。例如:「第一線需要的基礎教育環境」「陪孩子長大」「重建社區資源」、「教孩子長出自己的能力」、「孩子需要的程式教育」、「支持老師成為老師」、「站在孩子需要的地方」、「導入企業力量,幫助教育翻轉」
  
  這些複雜糾結的命題,單從社會面向、教育面向、家庭面向,難以釐清其中的脈絡。唯有像是文鈺老師終日奔波於偏鄉、感受到在地的困境,不斷透過自問自答、並從過去生命經驗中探求體悟的實踐者,才能給出寶貴且極具建設性的箴言。
  
  文鈺老師說:「學習須從童年開始,童年須從家庭開始,家庭須從社區開始。社區有好工作,青年自然回流,富足後自然重視教育,正向循環才能開啟。」
  
  這些話真是深得我心。我來自雲林一個貧窮的小農村,經濟弱勢、家庭功能失衡、教育成效不彰,放眼望去比比皆是。每戶人家都有難以解開的困境,身陷其中的孩子難以打破這種階級複製,被放任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成為家中失控闖禍的大人。
  
  「教育與經濟改善,必須同步進行,才會形成好的循環。」書中描述Program the World如何走進鄉間,和社區教會一起帶領著孩子學習;書中也介紹如台東「孩子的書屋」陳爸的動人故事,如何帶領這些來不及長大的大人,重建他們的生命,因而扭轉了更多弱勢孩童的命運;書中更介紹了許多熱心企業如趨勢科技,憑著熱情的行動力,走進偏鄉,注入全新的社會改造能量。
  
  這本書更棒的是,收錄了許多推動偏鄉改造的無名英雄。這些人在偏鄉裡以一己之力,照耀整個社區,讓人讀來特別熱血沸騰。也許就如同文鈺老師所言:「台灣從來就不是鬼島,因為在台灣許多的地方,有許多熱血的老師,有熱心付出的企業,還有著更多不求回報的善心人,大家一起努力創造著屬於台灣的幸福。」
  
  於是我們在文鈺老師書裡,從孩子身上、從社區、從老師、從社會力量的各個角度,逐漸拼湊出協助偏鄉孩童翻轉他們人生的解方。真正深入這些故事裡,感受到要撼動偏鄉困境的崎嶇難行;卻也在這條路上,看到無數道光的落下,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仰與力量!




*****
......「目前教育的問題在於,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前面三分之一的孩子,因為容易、聽話、好弄。中間的三分之一會自己照顧自己,但後面的三分之一,就永遠沒人管。真的很奇怪,政策的槍永遠射不到他們,力量怎麼放也是放不到,微乎其微。」陳俊朗指出,書屋的那些孩子,至少有一半接觸不到教育資源。「他們之中一半的一半,一定走入黑社會。」陳俊朗直言,我們社會問題就是這三分之一的問題。「當老師的可能知道,一個班級要好,最底層三分之一帶得起來就可以了,社區也是,可是誰來做?誰願意帶他們?」
2006年7月,他找了些朋友,出錢出力租了一間兩層樓的房子。這是第一家「孩子的書屋」,孩子們取名為「建和書屋」,大夥兒不再只能在庭院中活動,終於有個「家」。自己掏腰包、募款、找資源,這18年一路走來其實非常辛苦。陳俊朗甚至曾負債兩百多萬元,沒有朋友可以借錢、員工的薪水發不出來、沒錢繳房租,還吃了八個月的泡麵。但他想起武訓興學的故事,硬是咬著牙撐下來,終於在不利的環境中找出一條活路。

讓孩子安心長大

陳俊朗開辦的書屋,不僅僅是所謂的課輔安親班,而是透過陪伴與協助,彌補孩子家庭與學校的失能與不足。陳俊朗不在乎書屋的教師是否有高學歷或是有嚴格的體制規範,而是老師們是否願意夠花時間陪伴、了解孩子的問題,針對問題核心來扶持學童,讓孩子們來到這是輕鬆的、自在的、主動的、快樂的。
有個孩子從懂事開始,每逢爸爸喝醉酒就會被打,他只要一閉眼就有恐懼感。有一次,書屋舉辦單車騎乘活動,住在書屋宿舍的孩子各個都騎五、六十公里,回來後孩子們都很累。老師們知道他的狀況,特別跟他說你可以安心的睡。不知道這孩子平時累積了多少驚恐,這回竟然整整睡了兩天!「你知道他有多需要睡眠?這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事。沒有辦法理解,又沒有同理心,小孩怎麼起得來?」
還有一個孩子,從國小一年級起就被性侵,一路到五年級。來到樹屋後開始練拳擊,表現亮眼,陳俊朗問那個孩子說:「你怎麼這麼厲害,三個月就打到全國第三名?」他回答:「把對手當成我爸爸打就對了。」陳俊朗訝異著那個怒氣的力量。
孩子心裡的憤恨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要慢慢理解、導引,才有辦法找到路。但,主流社會會在乎這些嗎?
他感慨地說,跟公家部門合作,都有一種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感覺。他舉例,比如開課會規定,孩子只要遲到三次就退學,陳俊朗說:「但這些孩子一定遲到的啊!篩選機制永遠篩選掉那些最需要的人,所以我們創造一個單位,讓它像家一樣,我接受你所有的缺點。
這些孩子有很多的經歷,很多的痛苦,所以書屋要做的事,就是接受他們、愛他們,甚至要打他們、罵他們,「他們需要愛跟重視,你不罰他,他還覺得你不夠愛他。」書屋從來不點名,孩子不來,老師們親自去拜託他們來。「我們都把學習視為是專業,脫離生活,就會把這件事輕忽掉。然而孩子真正要學習的,更大部分是基本生活,還有跟社會接軌的過程。」
06.PNG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圖/取自youtube

書屋本為孩子蓋、現在更成為失能家庭的庇護所

書屋不僅陪著孩子長大,也努力帶領家長成長。陳俊朗說,弱勢地區的家長負面能量比較多,各種家暴狀況屢見不鮮,甚至會跑來書屋鬧事。曾有喝醉酒的家長,抓了孩子就給他四個巴掌,拽著頭髮就拖出去;也有吸了毒的家長,直接抓小孩去撞牆壁,「但這些大人其實都只是裝大人,是一個身體長大的孩子,比小孩學會更多的隱藏與掩飾。」這些人可能被老婆拋棄、被老闆開除、被父母放棄,走投無路下就只有一個小小孩可以欺負,所以就盡量欺負。

陳俊朗的做法不是戳破他們的偽裝,而是靜靜地聽這些不如意的大人說話。有毒癮的,先把他關在一個放了很多可以摔、可以撞的小房間,等他毒癮過;需要工作的,就幫他們找一些事,績效只要達百分之六十,就給120元時薪。慢慢地,這些有狀況的家長開始覺得有個地方會給他們機會、值得信任,人生也就開始有了正向的可能。

建立社區系統化架構

「我在弄一個系統,把蓋房子的技術、農業的技術,甚至是帶吸毒犯幫派的技術,變成可以不斷重複操作的流程。」第九個書屋「青林書屋」與位在台11 縣道上的「黑孩子黑咖啡」是陳俊朗的新嘗試,不僅藉此讓孩子自立、凝聚社區意識,同時也讓書屋在接受捐款之外,能夠培養起自給自足的能力,讓組織可以更穩健的走下去。2014年書屋與以立國際共同啟動「青林書屋」建設計畫。書屋的大孩子組成「黑孩子工班」,再找來社區家長,配合來幫忙的建築師與志工,挑戰用混合了稻草、木屑加水調合而成的土磚蓋房子。陳俊朗觀察,在蓋房子的過程中,這群手上有著刺龍刺鳳圖騰的孩子,慢慢起了轉變,從一開始對自己許多的懷疑,害怕辜負期望,時常找藉口逃避,直到鋼構立起來,他們的眼神變了,早早到工地現場,不管豔陽或風吹雨淋,總是耐著性子扛重物、攪土、拌稻草、煮糯米,槌夯土牆,中暑卻不嫌苦。「他們外表看起來滿臉怒氣,滿身猥瑣,你給他機會,他其實不輸人。」
工班孩子們一釘一槍完成了燒得黝黑杉木的外牆,內部結構則是發揮他們之前興建書屋的土牆技術。在經營上,透過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幫忙,與台北的湛盧咖啡合作,由湛盧專家傳授孩子關於咖啡的專業,包含烘豆、研磨、沖煮到品嚐以及服務技巧,讓他們學習經營的能力與態度。除了店面本身的軟硬體,書屋還承租了幾塊田地,堅持不灑農藥和除草劑,種植適合台東土壤的蔬果,不僅供給書屋孩子每日的飲食需求,也做為咖啡館餐點的食材,同時創造在地家長的工作機會。
「很多的辛苦、很多的願意,是因為被需要。」書屋的網站文章裡陳俊朗這麼寫著。因為陳俊朗與老師、志工們這些單純的相信和單純的陪伴,所以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可能正在發生。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上虞春暉中學










春暉中學概述

春暉中學位於浙江省上虞市,坐落在風景秀麗的白馬湖畔,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由近代著名教育家經亨頤先生得到民營資本家陳春瀾先生的資助而創辦。早期的春暉中學,薈萃了一大批名師碩彥,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等先後在此執教,一代代先輩為“一洗從來之積弊”,推行新教育,傳播新文化,為今日的春暉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奠定了堅實的名校基石,贏得了“北南開、南春暉”的美譽。

1921年,近代著名教育家經亨頤策劃,陳春瀾捐資創建春暉中學。從1921年到1925年,在這裡任教的有:夏丐尊、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匡互生等。而到過春暉中學居住、講學的有蔡元培、李叔同、何香凝、黃炎培……今存一字樓、科學館、圖書館、曲院等,各幢建築均有長廊相連。當年經亨頤校長所居“長松山房”,豐子愷所居“小楊柳屋”,夏丐尊所居“平屋”等亦均完好。






碧水環抱的春暉中學
春暉中學校舍建築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瑞典式風格,有仰山樓、一字樓、西雨樓、曲院、二字房及中國式的迴廊等。校園外白馬湖邊的教師故居為中式、瑞典式二大類,以春暉橋為界,南邊有經亨頤的「長山松房」,北邊有夏丐尊的「平屋」、豐子愷的「小楊柳屋」、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晚晴山房」、紀念陳春瀾的春社及山邊一樓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4moxneq.html

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藏人當選多倫多大學學生會長 遭陸生留言謾罵、聯署要求推翻結果

加拿大著名學府多倫多大學早前舉行學生會選舉,西藏裔女學生齊美拉姆(Chemi Lhamo)當選學生會會長。不過有中國留學生於網上發起聯署,指齊美拉姆與組織「自由西藏(Free Tibet)」關係密切,讓她繼續擔任學生會主席會「傷害國際生的關係與感情」,要求推翻選舉結果。聯署在三天內已獲超過 8,900 名學生簽名支持 ...


.......微信流傳文章:拿我們的錢來支持藏獨
文章指,學生的學費中有一部分是直接付給學生會的,質疑學生會「拿著我們的錢反過來做這種事情?」文章又指,學生會用學生的錢,為會長的藏獨事業做貢獻,情況令人氣憤,「這樣子吃裡扒外的事情不應該被容忍。」
大陸學生逾 1.1 萬人
多倫多大學校校報The Varsity 早前刊出齊美拉姆專訪,齊美拉姆在訪問中提到,自己曾是居於印度的無國籍難民,她之後有意在加拿大舉辦專為藏人青年而設的導師計劃。
大學網頁資料,多倫多大學於2017至18年度共有90,077名學生,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留學生佔 11,544人,屬國際生中最多。該校的香港留學生及台灣留學生,則分別有 357 人及 277 人。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感慨:同志社大学、梨花大學、真理大學


Doshisha University
同志社大学
Doshisha University seal.svg
MottoLatinVeritas liberabit vos
Motto in English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TypePrivate
EstablishedFounded 1875,
Chartered 1920
Endowment€1 billion (JP¥169.6 billion)
PresidentKoji Murata
Vice-presidentNobuhiro Tabata, Yasuhiro Kuroki, Tsutao Katayama, Takashi Nishimura
Academic staff
777 full-time,
1411 part-time
Undergraduates26,522
Postgraduates2,377
Location
35°01′47″N135°45′39″ECoordinates35°01′47″N 135°45′39″E
CampusUrban / Suburban,
530 acres (2.1 km²)
ColorsWhite and Purple          
Athletics50 varsity teams
NicknameDodai (同大 Dōdai)
MascotAstro Boy (unofficial and historical)
Websitewww.doshisha.ac.jp
Doshisha-emblem.jpg




看溫肇東學長的一則貼文,有點感慨梨花大學成為一流的大學...

比台灣的大學歷史都還久



感慨:


淡水的Oxford College 1882,現在曲曲折折,為真理大學.......
1

梨花大學一流...

Ewha Womans University
이화여자대학교
Ehwa badge.png
Motto진·선·미
眞·善·美
Motto in English
Knowledge·Goodness·Beauty
TypePrivate
Established1886
PresidentKim Hei-sook[1]
Academic staff
980
Administrative staff
556
Students20,330[2]
Undergraduates14,812
Postgraduates5,518
Location ,
,
CampusUrban
544,964  
ColorsEwha Green     
NicknameIdae (이대·梨大)

牛津學院(Oxford College,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是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博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于1882年在台灣淡水創立的西式現代化 ...
登錄名稱‎: ‎理學堂大書院
建成年代‎: ‎大清光绪八年(1882年)
登錄等級‎: ‎國定古蹟
位置‎: ‎中華民國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32號
Jump to 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年表 - 1884年:10月2日中法戰爭法艦砲轟淡水,砲彈傷及牛津學堂建築,因建築堅固,雖未遭損毀,但學校因而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