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洪士灝:關於台大教授的薪資與工作狀況

洪士灝 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posts/860657717310051
洪士灝
關於台大教授的薪資與工作狀況
台大資工系 洪士灝
謝謝台大工管四的李涵玲、李詹瑩同學於2014/12/30帶著問題來採訪我,雖說是為她們的期末報告,但也給了我暢所欲言的機會。同學們整理出約5000字的文字稿,也幫我省下很多的打字時間。
以下是訪談的內容:
1. 教授的薪水非誘因
A. 定義研究對象
薪資圖表(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60232550685901&l=a4115ebfd9)上分為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一般教授正規的引進程序為助理教授升副教授,再升正教授,其實tenure並非像中文字面上的意思一樣,只要取得終身俸就真的是終身俸,還有一些評鑑的條款存在;tenure track是指學校理當會提供合理的薪資及保障給教授,讓教授能保有一些學術自由,不會被隨意解雇,而講師沒有這方面的保障,因講師通常是來填充一些臨時的需求,為暫時約聘,因此在薪資面應該把講師區隔開來。
B. 教授升等的動機
由圖表可看出,助理教授的薪資最低從68900元到最高為89000元,也就是說,一位博士畢業,沒有工作經驗的人來當助理教授,起薪就是68900元,每年年薪增加不到1000元;從助理教授升副教授來看,薪水方面其實不具有太大的誘因,讓教授願意為了這些薪水而做更多的努力,但大部分教授還是很投入在研究或教學上,是為了兩個原因:「名」和其背後的誘因。「名」簡單來說就是能讓他人更尊重,符合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中的尊重需求(Esteem needs);而背後帶來的誘因,如:成為正教授後,常常會被請去當顧問、擔任國家重要政策或計畫的主持人、評審、和業界進行產學合作案等等,教授原薪水平均10萬元,再加上年終獎金,一年年薪大約130~140萬即至頂了,但是這沒有算進教授在別處兼差的收入,將兼差收入加總起來,年薪即躍進到約為250~350萬,兼職的方式有很多,除了上述勞力付出的方式,亦有兼任獨立董事,一年約為幾百萬的收入進帳,或是違法當白手套等等,依各人能力和興趣不同而有多種兼職形式。
C. 教授的升等壓力
以最低門檻助理教授來看,一位博士畢業來當助理教授,月薪不到7萬,且有升等的壓力,在台大的規定是,八年內若助理教授沒有升等到副教授,可能就需要離開學校,除了台大,很多學校都有這種條款,有些較嚴格的學校甚至只有6~7年的時間,為各校自訂教授升等規範,除了監督助理教授要花心思在正業上,同時能檢驗其是否真的對學校有所貢獻及具備學術上的專業度等等。
而助理教授在這樣的評鑑制度下,勢必須要花很多時間專注在學術上,且和外界的連結也沒那麼強,無法像正副教授那樣在外兼職,否則會影響到升等的目標,至多兼1~2個差事,月薪約為10萬。而副教授到教授並無升等的壓力,因此壓力較小,每個人抱持的想法較多元,有些專心在學術研究上、有些到外兼職累積名聲、資源和收入。
D. 學校對於教授的掌控力因薪資多寡而變動
以國外和台灣對於教授的掌控力來看,假設訂定教授年薪為300萬的標準,國外是學校以300萬聘僱教授,也就是說,校方掌握了教授幾乎100%的收入來源,因此校方也有一定的權利來要求教授在研究、學術、教學上的成就;而台灣的校方只給教授薪資150萬,教授另一部分的收入來自於別處的兼差、事業,校方能做的要求相對的也只能減半,因為校方只擁有一半的控制權,因此,台大想追求卓越的目標,用這個方式或許很難達成。
2. 全國教授薪資皆相同
全國國立大學教授都適用於同一張薪資表,且已有多年沒進行調整,在教授薪資方面,不合理之處有以下三點:
A. 無法反映各地物價的落差
在台灣各地教授皆領同樣的薪水,如屏東、花蓮的大學,和台北市的大學教授領一樣的薪水,但因住所不同,各地物價、房價的落差可能很大,薪資無法隨著地點的不同而有所調整,為不合理之處。
一位清大教授得知在台北市租房子大約每個月房租3萬元後,覺得即使他可以來台大教書,也不想來,因為同樣的錢在清大附近能擁有更好的住宿品質。這或許是許多教授的心聲,也是阻礙許多優秀人才到好學校的原因之一。
B. 薪資是不分科系、不分學院
在台灣,不論該領域或產業的需求多寡,或是用這個薪資表的行情價是否能吸引到優秀的人才,全部適用同一個薪資表;台大財經系系主任張森林教授呼籲國家要正視招募人才的部分,許多中意的人才,最後都因薪資問題而被鄰近國家搶走,如前陣子,原已發聘書給一位香港博士生,但沒想到最後他竟然選擇到一間澳洲的小學校任教,中間校方還曾分析台大的教學資源、環境、退休福利均優於該校,但最後對方坦承是因澳洲給的年薪約為新台幣300萬元。這個事件,對於系所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還有像是國外在爭取財經相關的優秀人才時,薪資會開到20幾萬美金,相當於台幣500~650萬的年薪來留人,因為學校須和業界來競爭第一流人才,像華爾街是會願意出更高價來吸引人才;假設學校因薪資問題,只能吸引到二流人才來教書,卓越優秀的人才都投入到業界,則學校的意義將會打折扣,因為如果業界都要的是第一流人才,似乎不太需要二流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洪士灝教授感慨的說:「不能讓一流大學沒有一流人才。」
在國外教授的薪資,其薪水和貢獻會有一定的比例,而不是全校教授皆相同,如此亦能提供各學校、各科系獨立發展的機會,若學校的策略為想著重發展某科系,或是業界想多跟某科系合作,讓校方能自訂發展策略,自行分配投資的比例,或許能開創出各校的多元特色。
C. 治標的獎勵措施有爭議
由於薪資對於教授的激勵效果著實不大,因此政府額外設置一些獎勵制度,例如:頒發學術成就優良獎,而這裡弔詭的是,受頒此獎的幾乎是比較資深的教授,他們原本就屬於社會金字塔中比較頂端的族群,獎勵制度原來的目的是希望藉由薪資制度,將績效與報酬緊密的連結,以激勵員工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獲得更高的薪酬;而這樣的獎勵制度不太能確實激勵到需要獎勵的人,如:新進教授或準備應聘的教師。且目前爭取獎勵的方法也是形形色色,但可能誘使原為學術優良的教授,可能摻雜投稿或審稿時的作弊、論文和其他作者掛名、實驗作弊等等;如最近的一些重大學術倫理案所見,當學術優良一事和獎勵制度牽扯上,用獎金去激勵教授在學術上的成就時,可能會讓人禁不起誘惑而選擇不擇手段。
有看到某些單位針對新聘的教授,提供一年3萬元的補貼,但這也容易引起反彈與爭議,因為對之前進來的教師不公平。洪士灝教授提到,一個扭曲的基礎就是很大的問題來源,此基礎即為全國適用同樣標準且不變的薪資表,當它不合乎現實上的需要,又額外加進了很多措施時,疊床架屋引申出的問題更大。在國際競爭的環境下,不適用此種全國一致、吃大鍋飯的制度;應該是整個系統要調整。
3. 台大的福利政策部分虛有其表
台大於104人力銀行中登錄,提供教授的福利有:商業保險(含公保、勞健保)、年終獎金、退休制度、衛生保健及醫療中心就醫優待、托兒育幼、週休二日、寒暑休、國民旅遊卡、校內外廠商各項優惠、校內場地設備使用、停車優待、文康活動、在職進修、圖書館資源……等等。
洪士灝教授提到有些福利政策是虛有其表,例如:國民旅遊卡並非所有教師都有,只發給擔任主管職的教授,如系主任或在各單位兼任主管的教授。而住房性福利方面,台大校方雖然有提供宿舍,但宿舍的給予是依薪等及年資來安排順序的,年資愈高點數愈高,且目前的宿舍供不應求,因為在1990年代時政府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希望廣設大學,擴張高等教育的數目與規模,在此時期台大新聘了許多教師,造成離職和新進人員的數量失去平衡,也間接導致目前的宿舍供需不平,像洪教授的親身經歷就是已經等了10年,但再等5年仍然可能排不到宿舍。
4. 科技部計畫的大鍋飯現象
A. 大鍋飯現象的影響
每年到了年底是申請計畫的截止日期,有些教授戲稱為「作文比賽」,計畫寫的好看,就容易申請到經費,在台灣申請計畫的接受率為50%,相對於美國國科會計畫的接受率大約是15%不到,台灣已經是3倍之高了;在這樣高接受率的情況下,資源有限自然被分散,因此,科技部計畫的每個案子所能提供的經費金額都相當的小,工程類科因設備採購費會稍多一點,但經費也很難超過一年100萬;若是人文社會領域,主要是用來聘雇研究助理做相關的採訪、整理,計畫案約為一年40~50萬,與國外相較差異頗大,美國的接受率低,能迫使教授們一再修改計畫直到幾近完善,保障計畫的品質,且計畫一旦被接受了,資助的經費相對多很多,因此,美國的計畫做出來的規模與品質皆是台灣難以並駕齊驅的;台灣這種吃大鍋飯的研究方式,所呈現出的品質是有爭議的。
B. 經費的不足
一個計劃的主持人費約為一個月10000元,且即使同一位教授身兼多個案子的主持人,仍然只能領一份;而研究助理通常為該教授指導的碩士生,有規定碩士生最高每月領10000元,有時經過教授的重新分配後甚至領的更少,洪教授最近剛好有個教育部的計畫,這個計畫為時一年,但申請書上卻只提供研究助理6個月的薪水,由此可知,政府部門提供的計畫經費真的頗少。
但對於某些領域的教授來說,因為該領域偏向學術,較缺乏跟業界合作的管道,政府部門(科技部、經濟部)的計畫或許是他們唯一的額外收入來源,因此,他們的收入即為本薪加上科技部及經濟部的計畫補助,即使當到副教授以上,年薪仍然很難高於100萬,和國外的標準相差甚遠。
C. 政府設標竿,業界比照辦理
資工系洪教授提到,除了研究計畫外,近來業界對於資訊相關的合作案需求增加,常會和該領域的教授做產學合作案,但他發現一個很嚴重的現象:業界和教授談計畫時,一樣會比照政府部門開出來的經費。政府部門在研究計畫案給予的經費,無形中訂定了一個標竿,就像政府在薪資方面設定22K,不代表公司一定只給22K,但大家心知肚明,這就是一個標準;而科技部、經濟部設定了研究計畫案的經費標準,讓業界也比照辦理,而這樣規模下做出的東西也很難保證其品質。
5. 教授現今與未來發展趨勢
優秀的教師就是要有優秀的制度,從合適的基本面,非強取豪奪。現今鼓勵優秀的教師,進去以後先撐一陣子,嘗試把自己變成“大咖”,去展現自己的學術能力,等到升等成為正教授就可以吃香喝辣,而非一定要學術卓越。
大學有分類成:研究型大學、一般大學和技職體系的大學。台大屬於研究型大學,一般型大學強調教學,養成學生的氣質。而有些學校明明是技職體系的學校(科技大學),應該是要務實一點,訓練一些專業技術,利用專業技術解決一些專業問題,但是現在,卻也被要求寫論文,因為學校對老師的控制力不足,就像薪水只能控制一半,另一半是外在誘因,結果技職體系和一般型大學的老師也去申請一大堆計劃,想辦法到外面去搶錢,找了很多不務正業的東西,這就是教授目前未來的發展趨勢。
6. 臺大社會責任問題
我們的環境去限制了很多可能性,升上正教授後,應該要更有社會責任像是政治問題、景氣問題、產學合作。教授參與產學合作,去幫助國內企業突破困境,其中,教育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我們中小學的教育歷年來都在做教改,教改改了很多年,台大卻沒有去扮演一個主導的角色。台大沒有教育的學院,而在教改裡的主要推動人物,大部分是師範體系出身,他們會有一些盲點。在師範體系裡雖然完整,但是卻很封閉,觀念很保守,不願意去做大的改變。難怪現今教改改了很久,但是都是此體系裡的人去運作,所以有很多觀念上無法突破。
目前台大卻置身事外,不過最近有一些教授開始行動,像是葉丙成教授的推動“翻轉教育”中,開始發行“數位學習”,把教授們的教學放在網路上,也許將來有一天,可以把所有的課程都放在網路上,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去學習,不用說因為上課快慢而出問題。這是一個教育的革命,因為太多師範體系的教授無法跳脫框架,台大可以幫助他們,有不一樣的想法,去引導做一些改變。但是現在教授被學校綁住、被個人收入綁住和為了養家活口的負擔而綁住,除非教授個人不在乎名。但很多人為了升上教授,去發展其他可能,像是兼職、從事更多產學合作(因為地位變大,是這個系的正教授,許多優秀的學生多會去找當指導教授,可以讓學生順利畢業,更容易經營跟學生的關係,去做產學合作)
7. 教授個人感想
教授是因為教書志向回來,在國外的薪資是15萬美金一年,回來每個月卻只有八萬不到,有四倍到五倍的差別。至於為什麼還要回來呢?教授說是因為教師還是他的志向,他願意犧牲他豐厚的薪水回來教書,可是後來發現,這並不是只是錢的問題,還包括更多問題,像是錢少又會被上位者打壓,很多教授都漸漸離開跑去業界。現今在美國剛畢業的博士起薪是十五萬美元,更難請厲害的人回來,但錢不是最大的原因,如果要在台灣目前的這種制度下玩得好的話,必須放棄原有的想法,要升等必須玩他們的遊戲規則,這會荒廢掉教授們原先建立好的事物。
薪資的問題盤根錯節,學校會說這是教育部的問題,教育部卻會說是全國性的問題,所以要謹慎地去考慮,甚至有些科技部的問題;但科技部只在乎科學發展和科技發展,不去看產業發展,認為產業發展是經濟部的事;但是經濟部在人才培育和科技發展上,太重視現有產業大老的意見,往往不能提出很有遠見的作法,會做出一些錯誤示範。照理來說“教育”、“產業”和“技術”這三者關係應該要非常密切,好好地一起經營,而不是互踢皮球。
後記:
有位同事即將離開系上,不全是因為薪資,但與整體待遇有關,可拿來作為案例探討:https://www.facebook.com/shihhaohung/posts/860555380653618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邱丞正: 去楊泮池卸任茶會感謝校長的點有三個.....


邱丞正貼文

邱丞正

因著校長卸任茶會的致詞,我好像又上了一次新聞......好啦先說我不是會長,是副會長,會出席除了去拿水果吃以外,就是針對幾個案子去謝謝校長這樣。
#考生每天都要補充維他命
#好哩加在記者接待室沒有寫我是議長不然又有得吵
--
我去茶會感謝校長的點有三個,一個是紹興社區的共生住宅案,第二是人文大樓的興建案,最後則是受限於時間,致詞裡沒有提到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廣場設立案。
這三個案子我參與的程度不一,但我可以打包票說如果沒有楊校長從中間穿針引線,這三個案子絕對不會成,以下分述之。
--
第一個是紹興社區案,這個案子的癥結在於土地屬國有財產,而由台大申請撥用後,財政部方面依法要求台大「清理乾淨並對佔用戶求償」,不這樣幹監察院就要出來洗存在感。
因此安置派有兩個層次的問題要處理,一個是如何在法律要求台大「清理乾淨並求償」的情況下,讓弱勢的居民能有地方去,並且不會被求償到傾家蕩產,另一個是如何協調校內外單位並找到資源,設立中繼住宅安置居民,同時確保醫學院的教學研究空間不致縮水。
楊校長在這案子起到的作用有幾個,一個是「說服」醫學院將這件事情交給校總區行政單位主導,並且願意延後擴建期程;再來是自己跑去社區跟居民直接互動,重建台大與居民之間的信任;在校內力主以安置方針取代清拆求償方針,並以安置派師生提出的安置方案為藍圖,進一步去說服國產署、北市府給台大法規空間,最終能減少對居民的求償金額,做安置住宅安置弱勢居民。
對比鄰近的華光社區案,紹興社區的結果雖沒有達成「百分之百居民同意安置方案」的理想目標,但至少拉出一個空間,讓台大有機會跟居民共存。如果沒有楊校長自己跳下來找國產署跟北市府,就沒有這個空間,紹興就會變成另一個華光社區案。
昨天在茶會現場,最適宜針對這個案子出來道謝的,應該是居民代表以及學生團體「紹興學程@紹興社區」的學生們,但他們並沒有被邀請,我就無權代理了一回。
--
第二個案子是人文大樓的興建案。
這個案子聽說橫跨兩個世紀,前年在文學院陳弱水院長任內好不容易文學院有了多數共識,但仍然要面臨校內外各種對於「景觀」「公共性」等近乎天馬行空的要求。
我自己在參與這個案子的時候聽過各種奇怪的意見,像是「應該要把文學院移去棒球場,門口應該留空成廣場才有公共性」的啦、「應該要開放讓社區居民可以出入才叫做有公共性」的啦、「文學院應該要搬遷去水源校區」的啦、「臺大農場那麼大,怎麼不撥一塊把文學院整個搬過去」的啦......
這個案子邪門的點在於,講前面這些「幹話」的人,通通都是在台灣有名有姓的各路社會賢達,台大要蓋一棟大樓瞬間變得比松山機場存廢議題更受都市規劃、建築學界關注,也真的讓人開了眼界。
牢騷發完講正事。人文大樓案送進市政府審議的過程中,每一次開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楊校長一定出席,跟陳弱水院長一起,針對台大文學院的學術願景、空間規劃,以及校園美學、建築立面.......等議題,向都審委員說明台大的立場與考量,並對反對意見做回應。
台大要蓋大樓,有誰比校長更適合說明「我們為什麼要蓋這棟大樓」的?他自己跳下來出席都市設計審議,還能夠針對學院未來願景、學院建築如何提供公共性、各種建築規劃細節發言並捍衛立場,這在全台灣各大學,我想應該是空前的。沒有楊校長力挺,人文大樓第十一案就會跟前面十個設計案一樣死掉,然後捐贈方以「興建遙遙無期」為由撤消贊助.......
在昨天那個場合中,最適宜發言在人文大樓案上發言的,應該是文學院學生組成的推動團體「 人文復興青年陣線.文青陣」,但他們一樣沒有被邀請來茶會,我只好表見代理他們了。
--
最後一個案子,是校內反對聲音最大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廣場」設立案。
撇除校內政治立場各異的師生們針對轉型正義發表的「異見」#像是我們系上女學生很多路過會怕這種的,到2015年為止台大只有捐錢蓋大樓的人可以命名「他的那棟大樓」,校內法規完全沒有「公共空間應該要怎麼命名」的規定。
在校內師生爭取設立紀念廣場的過程中,楊校長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先是把這個案子中性化成「紀念一個在這裡離開的優秀校友」,化解校內因政治理由反對設立的意見,之後在校務會議中讓支持轉型正義的老師和學生們盡情發言「傳教」,並在會後以史無前例的立法速度(半年)生出命名原則,之後讓獨立運作的校規小組主導競圖、命名案,加速行政流程並減少程序上可能發生爭議的地方。
對比台南的成........算了,總之沒有楊校長,陳文成博士的名字大概還只存在於校史稿上。
身為一個校園內轉型正義的支持者,我由衷感謝楊校長在陳文成博士紀念廣場設立案中所下的功夫,也讓我上了一堂叫「慢慢來比較快」的課。
#最後還要親自施工才叫有始有終
--
最後照例還是要補一槍。
楊校長的四年任期讓我看到台大這所學校的極限,未來幾年如果沒辦法針對行政體系做整改,甚至針對校長遴選制度做創新,台大大概很難繼續保持競爭力。
#從茶會和臉書看行政團隊效能
#我討厭人多的地方
之後的「教授校長」們,一樣會受制於自己的專業出身,無法超克遲緩的官僚架構、有管而稱不上理的政府、自顧不暇的各學院、竹篙鬥菜刀的財務狀況.......
總之,祝福台大,也恭喜楊校長離開火坑。
#好了想要戰論文的可以在下面排隊了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無題(Chiaheng Wu)

我要是北京的話,對台灣,就什麼也不做,有時開口練練肖話,過了幾年,台灣恐怕自然衰敗。
後段班的大學科系,「寧濫勿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樣的學生,畢業了也不能用。前段班的大學,一位台大電機學院的教授告我,這幾年,台大的排名還會下降,因為即使優秀如台大電機學院,也是採取人海戰術,因為多收學生,所以論文多,就算品質不優,也可以量取勝。接下來研究生人數減少,論文數勢必下降,排名勢必要掉。
吸毒的問題,恐怕比想像的嚴重,朋友的學生,因為在學校裡販毒被抓,學校也是消極處理,不出事就不管。在校園裡販毒賺錢,這種大學生,全台灣有多少?
更別提國中、高中,毒販虎視眈眈。有一國中生,因為學校裡的老大畢業,校外組織看上他,要他接班。學校無力處理,只好告訴家長。家長嚇得當天辦轉學,換孩子手機。
不出十年,台灣學校培養不出可用之才,就算可用,也遠走國外。留下來低能力、低收入的人,如何能讓台灣繼續發展。新貧的年輕人,要多少個人才能供養一個退休的公務人員。然後台灣的健保,又持續吸引老人放棄綠卡,改領健保卡。

北京根本不用動手,靠老人與健保就可以吃垮台灣,若是叫囂幾聲,台灣對美軍事採購,說不定還可像拉法葉案,有一部分回扣還流到北京呢。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拍手:台灣第一:昔日少女偶像「星星」現在長這樣榮當大學系主任 (台南遠東科技大學「流行音樂學.....) .

據說,學校樂歪,因學生"踴躍".....



昔日少女偶像「星星」為人師表獲聘大學系主任- 自由娛樂

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2104604
Translate this page
5 hours ago - (翻攝自胡曉菁臉書)〔娛樂頻道/綜合報導〕昔日少女團體「星星月亮太陽」 ... 星星胡曉菁目前投身教育為人師表,擔任台南遠東科技大學「流行音樂學 ...

昔日少女偶像「星星」現在長這樣榮當大學系主任| 即時新聞| 20170619 ...

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1143084/
Translate this page
2 hours ago - (新增動新聞)少女團體「星星月亮太陽」(胡曉菁、金玉嵐、馬萃如)是不少5、6 ... 星星胡曉菁(右)將擔任遠東科大「流行音樂學系」系主任,左為澎恰恰。

Yahoo!奇摩新聞- 好漂亮的系主任!!! #星星月亮太陽#大家還記得 ...

https://www.facebook.com/YahooTWNews/.../1545986945450266
Translate this page
好漂亮的系主任!!! #星星月亮太陽#大家還記得月亮太陽的名字嗎#遠東科技大學#IA.

星星胡曉菁要當大學系主任學生沒反應家長搶合照| 娛樂| 中央社即時 ...

www.cna.com.tw › 娛樂
Translate this page
4 hours ago - 80年代偶像女團「星星月亮太陽」中的「星星」胡曉菁(右),淡出演藝圈多年的她將接任遠東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產業管理系系主任,藝人澎恰恰也擔任 ...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Norway treats its offenders like adults. The world can learn a lot from this

Norway treats its offenders like adults. The world can learn a lot from this

Turning criminals into neighbours
ECONOMIST.COM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轉載: 與FT共進下午茶:阿里雲人工智能科學家閔萬里



與FT共進下午茶:阿里雲人工智能科學家閔萬里

阿里雲人工智能科學家閔萬里表示,現階段中國人工智能創業是有泡沫的,其中很多只是“強行碰瓷”。


“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毀滅人類?”
拜AlphaGo和去年大熱的美劇《西部世界》所賜,幾乎每個在公共場合露面的人工智能科學家,都曾被問到這個問題。數月前在一場科技論壇上,原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李飛飛將這個問題回答了好多次。
所以這一次跟阿里雲人工智能科學家、人工智能孵化團隊負責人閔萬里的“下午茶”,我決定拋棄這類看起來“極客感”十足卻明顯能預料到答案的問題。我更好奇的是,未來BAT將如何在人工智能領域展開“圈地運動”,其中阿里又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BAT爭相押注的人工智能
在杭州阿里雲園區內一間略顯昏暗的會議室內,我見到了閔萬里博士。“14歲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19歲赴美攻讀物理學碩士,後獲得芝加哥大學統計學博士學位。先後在IBM TJ Watson Research Center及Google 擔任研究員。”這是閔萬里在2013年加入阿里之前的履歷。
初到阿里的閔博士從電商數據化運營(比如通過實時數據指導賣家和小二調整網上商品排序)做起,之後的一切被他歸為“因緣際會”:進入阿里雲組建非電商大數據團隊,再到後來將雲計算與大數據相結合而完成的各個人工智能項目。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法律挑戰
王新銳:監管部門和司法機關對透明性和舉證責任的要求,與機器學習結果的不確定性和算法保密要求之間,存在著一種結構性的緊張關係。

跟我想像中的“理科神童”截然不同,眼前身著淡藍色襯衫、笑瞇瞇的閔博士很是健談。或許是已經習慣了跟“外行人”解釋自己的工作,他在解釋專業概念時很善於打比方,說話直接,有問必答——他甚至都不需要我提前給出採訪提綱。
閔博士胸前的工牌上寫著他在阿里的花名:山景。通過花名制度,試圖剝離不同職級員工之間的權力感差異,是阿里集團的特殊企業文化。幾乎每個入職阿里集團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花名,而這些花名,大多取自於金庸的武俠小說,比如阿里集團CEO張勇的花名是逍遙子,而馬雲的花名是風清揚。
阿里巴巴,與騰訊和百度一起,被統稱為BAT。這三個業務起點不同卻版圖略有重疊的互聯網巨頭,被視為中國互聯網食物鏈的頂端。“正如其他行業曾經經歷過的一樣,創業公司之間的城池之戰,最終都會演變為BAT之間的版圖之爭”,這是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總結過的,之前的O2O、電子支付、打車軟件大戰甚至共享單車莫不如是——雖然百度就現在看來有些後繼乏力。
自然地,人工智能這一被公認為“顛覆性”的科技領域,引來三巨頭爭相押注:其中,百度發展最早,著力最多,雖然今年3月吳恩達的離職引來外界猜測紛紛,但其數據和技術積澱不可小覷;騰訊雖然在正式成立AI Lab之前,在各個事業群下面都有AI團隊,但還是在今年3月騰訊AI圍棋機器人“絕藝”,才初步嶄露頭角;阿里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阿里雲ET,以及應用到具體場景上的ET城市大腦、ET醫療大腦、工業大腦等,風格更偏應用,雖然今年也不甘人後,推出了極客感十足的“NASA”計劃。
閔博士將這個稱為“接地氣”,他一邊向我介紹阿里雲ET的各個應用場景,一邊總結:“我們以應用為導向,但是我們實際做的事可能不僅僅是為了應用,很多有意思的研究課題其實是從應用場景當中抽像出來的。出發點是為了應用,但最後結果有可能超越原來那個簡單應用的範疇。”
接著,在給我詳細解釋佈局思路的過程中,他把“場景”和“垂直”重複了好多遍,“垂直化就是一定要落在具體的場景當中,而不是虛無縹緲的說我搞一個平台可以適用於所有的應用場景。萬金油性質的東西價值密度是最低的,它就像水面上的浮萍。”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我們做'大腦',不做平台。就是說有的人開源一個平台,這個確實可以做。但當我們往價值密度最深層去做的時候……”說到這裡閔博士把放在旁邊的手機拿起來開始給我打比方:“假定這是一塊木板,把它固定在這個平面上有多種做法,一種就是用萬能膠粘上去;另一種是用釘子把它頂下去,還有一種就是加上螺紋釘下去,黏性更強。當釘子很密的時候,下面的東西跟木板就分不開了,那時候平台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似乎覺得打了個比方之後我應該聽懂了,閔博士放下了被拿來當“木板”的手機,笑瞇瞇地繼續這個話題:“平台不是規劃出來的,也不是宣佈出來,也不是開源出來的,一定是打出來的;當你應用的場景越來越多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原來這個大腦能幹這些事,那以後比如有個環境的問題,或者航空調度的問題等,都會想到我需要這個大腦,那就對接上就行了……所以大腦可能是我們未來的一個平台的一個代號。”
就在我們對話的前一天,騰訊宣布任命語音識別技術專家俞棟博士為AI Lab副主任,並成立美國西雅圖AI實驗室——一個非常特殊的無KPI實驗室。
無KPI?可以說是非常不符合中國互聯網公司風格了。一直對BAT三巨頭如何“搶地盤”格外關注的我感嘆道。閔博士也看到了這個,“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們最大的區別吧,就我自己個人的經歷和觀察來看,在公司裡面沒有KPI的團隊是成功不了的。沒有一個工作不存在KPI的,區別只是長期的柔性的(KPI),還是短期的剛性的。我們這裡強調的是一定要有業務變現的,有人願意為你做的事情買單,這才是真正的價值,這對大家都是公平的。”
“我們的研究要接地氣,天天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那肯定不是公司要做的事。”瞧,他又把“接地氣”重複了一遍。
“產業革命不是因為AI就一下變得可怕了”
一直在強調將技術場景化的閔博士,給阿里雲的“大腦”前加上了前綴,成為城市大腦、醫療大腦、工業大腦。其中工業大腦是閔博士最滿意的項目。
這恰恰也是我最好奇的部分,即便在人工智能概念如此火熱的當下,無論是大眾還是互聯網公司,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普遍偏向更“極客範兒”的美國風格:一夜之間,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語音圖像識別、深度學習以及神經網絡。進入工廠,進入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人工智能,現在還並不多見,更不像是互聯網公司該干的事兒。
看到我很好奇,閔博士開始慢慢回憶:“工業大腦是我從來沒想到能做成的,這是最冒險的,所以也是驚喜最多的一個。”由於之前在IBM和Google做過很多年智慧城市類項目,他實際上對城市大腦等其他項目很有把握,但工業大腦對於他是全新的。
回憶起一年以前第一次拿到江蘇協鑫的數據光伏切片數據時的情形,他將其形容為“像讀天書一樣”,“你說我一個做數據的人,給我的樣本我都讀不懂,這不是抓瞎嗎?”他將當時的沮喪又強調了一遍,並坦言當時確實有放棄的打算。
但當他進入工廠,看到車間的工人是怎樣憑經驗進行日常操作的時候,他看到了中間巨大的空間:對於工廠來說,需要的是一個能夠一直產出質量穩定的產品、永遠不會跳槽退休的“大腦”。最終做成之後,很快地,這一套最先在光伏產業鏈中實踐成功的系統,很快地被複製移植到了橡膠產業中。
那麼用不了多久,永不跳槽、不知疲倦的工業大腦還是會跟普通工人搶飯碗啊,我暗暗地想。瞧,就算我不在一開始就把“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的終極之問拋出來,我們還是避不開這個話題。
既然談到了產業革命與人類的關係,閔博士首先把眼下的產業革命定義了一番:“這是一場以大數據為原材料,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作為新技術的數據革命,跟以往的產業革命沒有什麼區別。”說起數據革命,他來了興趣:“產業革命不是因為人工智能突然一下變得可怕了,產業革命一直在發生啊!”眼下的產業革命不僅只在機器的層面上,更體現在認知的層面上。
幾乎跟我以往接觸過的人工智能科學家們所想的一樣,閔博士認為將人工智能同人類的關係描述成“你死我活”是種賺眼球的做法。他認為,自動化的普及可以讓多餘的勞動力釋放出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某種程度上對某些崗位是一種挑戰,但對整體人類一定不是挑戰,而是幫助。”他很肯定地補充道。
對於大眾對人工智能的擔憂,閔博士倒不認為這是技術焦慮的體現,畢竟人類一直在經歷技術革命,更多的還是對人工智能失控風險的恐懼。“人工智能超越了個體腦力的極限,聰明人變壞是件很麻煩的事。”他這樣形容道。
“未來的風口一定是量子計算機”
隨著談話的深入,我們開始討論一些技術方面的問題。人工智能概念的普及,讓大眾開始對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神經網絡等概念漸漸了解,但非專業科研人士對人工智能的了解似乎也僅止於此。
我很好奇,什麼才是人工智能裡最難以突破的部分?對於這個籠統的問題,我認識的從業人士們給出的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而閔博士給出的答案是,如何在多種模糊信號同步輸入下做判斷,是人工智能最大的難點。“我們在對話的時候,對於我的大腦,有視覺的輸入,也有語言的輸入。大腦需要實時分析這些信號做決策,來決定我下一句要跟對方講什麼。而且對方信號常常是模糊的,易於引起誤解的,所以我們的人腦時時刻刻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多種模糊信號同步輸入的情況下做判斷。”
“這件人腦時時刻刻都在做的事情,卻是人工智能的極致。”他補充道,“現在有很多人去說,我那個圖像識別很精準,人臉識別很精準,但一個火眼金睛的人沒有聽覺或沒有語言能力的話,那還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吧。所以要一個完整真正智慧需要是幾個功能的協同,所以協同是最難的。”而能初步把視覺、語言、聲音聚合在一起做判斷的無人駕駛,是閔博士心目中迄今為止差不多具備這個協同功能的人工智能。
談到技術問題閔博士語速變得快起來,我們的討論慢慢從無人駕駛轉到了量子計算機。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公開向媒體表達他對量子計算機的關注了。“下一個風口一定在量子計算機上,誰能先做出來,誰就能把現在的江湖重新洗牌。”他對量子計算機的前景下如此定論,讓我略感驚訝。“量子計算機的出現會讓我們現在的深度學習這些東西變成小兒科。因為它是從根本理論上對世界、對事物的表徵,從非黑即白的0或者1這種二分類的,變成了一個0和1之​​間的一個混合體,這樣所傳遞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它這種數據結構、邏輯結構有可能根本性的顛覆我們現在的所有設計的算法。”說到這裡他有些激動,並坦言這方面還是美國比較超前,NASA以及幾個知名的大學都成立了量子計算機實驗室,不過中國現在也正在趕上來。
“我上次就講搞深度學習的人你要去看一看量子計算機,你不要老以為說到人工智能就是深度學習、神經網絡,那個東西都是暫時的,以後一旦過渡到了量子計算機的層次上,所有東西都重新洗牌,革命性休克。”閔博士補充道。
“強行碰瓷”型人工智能創業
談話進入尾聲,我們從科技的星辰大海,回到了現實世界。不可避免地,我們談到了中國的人工智能創業。
閔博士認為,現階段中國人工智能創業是有泡沫的,“而且有很多人工智能創業其實叫強行碰瓷,他做的真的不是人工智能。”
強行碰瓷?他說得如此直白,讓有同感的我不由得大笑起來:某些創業公司,一兩年前還在做著一些跟AI完全不相關的產品,今年就突然跟人工智能掛上了鉤,融資隨之而來。
“強行碰瓷”型創業的出現,說明人工智能風潮的深入人心,但不同的是,閔博士認為,這一次,泡沫之下的風口並不是“偽風口”。“這一次的人工智能它底層的基礎是OK的,首先大數據是足夠的,然後雲計算的能力,作為提煉價值手段也具備了,所以是可以從中榨出價值的。”
“但是很不幸的是,”他話鋒一轉,“這些數據和計算能力都掌握在巨無霸手裡對,所以我說那些人工智能創業的小公司其實很艱難,一窮二白,只有幾個名校出來會算法的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可以寫出世界上最複雜的數學公式,但是沒數據,沒數據你都不知道這公式寫的對不對、是不是可行的。”
“資本的洪水如果太猛,會淹死人的啊!”說到這裡,閔博士感嘆道。資本過熱帶來的“捧殺”,也是人工智能創業時所要注意的風險,“一旦之後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成果出來的時候,那退潮也是很快的,資本的逐利性是非常明顯的。 ”
閔博士接著總結: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的優勢主要體現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再加上擁有很多國外所沒有的應用場景,某種程度上能夠反向推動技術的發展。但跟國外相比,基礎理論上的短板尤其明顯。“別看現在有新聞講中國的論文投稿量、發表量好像有很多,看看論文內容,講得都是別人的故事。”
說到這裡閔博士有些凝重, “這需要有人在數學上突破,我們國內的教育體係對數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像美國做深度學習做計算機的人,包括做經濟學的人都是經過數學訓練的。”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中小學為了升學而學的數學、奧數,到了大學反而被棄之如敝履,這不利於基礎理論的突破。
“如果我們下一代,比如說00後的這一幫人,在大學裡能夠接受非常嚴謹的數學訓練的話,以後機器學習、人工智能這方面可能會有些原創性的突破。”
“這需要一代人的努力。”他最後強調。
(作者郵箱:man.yan@ftchinese.com)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英文市場與 "頂大"? 畢業英文門檻適法性



國立大學生要畢業,許多學校也設定畢業英文門檻,包括台大、政大、交大為增加學生的英文能力,都規定得修習校內規定的英文課程,或通過全民英檢、托福、多益測驗等才能畢業,但政大因學生反彈,昨初步通過廢止英文門檻的提案,但是否廢止仍須校務會議決定。
台灣大學要求學生須修習「進階英語(一)、(二)」兩門課,修畢才能畢業,但若學生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初試等標準等檢定,則可申請免修這兩門課。
交通大學在大一時就要完成「英文基礎課程」4學分,若學生6項英文檢定,像是全民英檢中高級初試、托福530分、電腦托福213分等,只要有1項資格符合即可。
政治大學則訂定包括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初試、托福500分以上或多益測驗600分以上等,未通過須選修外語進修課程,但校內有許多反彈,現有一名法律系學生對此向行政法院提出行政訴訟正在審理,政大教務會議昨也通過廢止英語畢業門檻提案,但還須校務會議討論。 


政大主秘王文杰說,廢止英語畢業門檻若通過最快下學期才實施,未來除補強學生英語能力,也會提醒學生廢除門檻恐不利職場競爭。
◎記者許敏溶、黃羿馨 

菜英文 220清大生畢不了業

提案廢門檻遭否決 校方:可進修補救

 

【黃羿馨╱新竹報導】「菜英文」要加強!國立清華大學4年前規定,今年的畢業生必須通過英文檢定7大指標之一才能畢業,但前天畢業典禮時,1400餘名畢業生中有220人未能提出英文檢定成績,而能畢業,引發學生不滿,在「靠北清大」大罵校方規定;而清大學生議會也曾在畢業典禮前提案,要求廢除該畢業條件,但遭校方否決。對此,清大表示,今年未達標的畢業生中,已有120餘名選擇進修英文課程,通過者即可順利畢業,不會因學生抗議而改變規定。
清大4年前推動英文畢業門檻,在校生不論科系須通過英文檢定其中一項,包括全民英檢中高級初試通過、托福紙筆測驗550分以上、托福網路測驗79分以上、雅思國際英語測驗6級以上、多益測驗聽力與閱讀成績750分以上、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英文認證分級測驗、外語能力測試之英語測驗筆試各分項成績70分以上等。若學生因家庭經濟或其他因素未參加,也可修習校內英文課程。 

120人已進修英文

不過今年清大畢業生有220人還未向校方登記取得英文檢定認證,清大說,因許多學生都在離校前夕,才會辦理登記手續,目前無法得知這些學生是否通過英檢認證,已知的其中120人選擇「進修英文」課程。而此舉也引發畢業生反彈,大吐苦水。 


清大學生議會成員徐光成認為,學校推出英文畢業門檻,有適法性疑慮,因《大學法》和《清大學則》規定,只要修足應修科目與學分就可畢業,認為大學並沒有訂定檢定門檻的依據,在畢業前5月22日向校課程委員會提案廢除,但被校方以「維護清大品質」、「考進來前就已知道門檻」、「有補救管道」等理由投票否決。 


人文社會學院4年級學生李同學認為,「能考上清大,英文程度都可以屌打其他人」,認為7項指標非常容易,但以此做為畢業門檻沒道理,「反而限制住學生的多元性。」
對此,臉書「靠北清大」中也有同學留言表示:「多益很簡單,沒考到900其實真的不要畢業」、「本肥宅沒念書考個多益960幾分欸」;但也有網友回應:「台清交等級的學校,這樣要求不過分吧?」 


而清大教務長戴念華也解釋,英文畢業門檻並非只有清大制定,包括台大、交大、成大或政大都有,主要是希望提升大學生的英文國際能力,「清大為頂尖一流大學,應以標準要求學生。」且多數畢業生都已通過此門檻。 

清大英文畢業門檻

◎全民英檢GEPT:中高級初試通過
◎托福紙筆測驗TOEFL ITP:550分以上
◎托福網路測驗TOFEL iBT:79分以上
◎雅思國際英語測驗IELTS:6級以上
◎多益TOEIC:測驗聽力與閱讀成績750分以上
◎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英文認證分級測驗
◎外語能力測試FLPT:英語筆試各分項70分以上
◎學校進修英文課程通過
註:畢業生只要有其中一項門檻通過即可畢業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