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中國的高教失衡演化出「經濟邪教」有機可乘:傳銷「黑手」伸向大學畢業生


紐約時報中文版

中國的「經濟邪教」:傳銷「黑手」伸向大學畢業生





中國天津——它們中有些看起來像是高科技公司,承諾讓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快速發財。有些扮成慈善團體,努力招募會員。還有些冒充公司,為一種新產品建立銷售網路。中國各地的數千萬人正在加入這些組織,他們也在發現,一切都不像廣告裡宣傳的那樣。

這類組織的背後是執政的共產黨所面臨的一個迫切挑戰:傳銷的激增正吸引著大批追隨者和大量金錢,這些組織在利用,也在加劇人們對經濟放緩的普遍憂慮。

據非政府組織中國反傳銷協會稱,目前已有逾5000萬人深陷其中,也許還有更多的人。據報導,僅一個今年夏天被禁的傳銷組織就註冊了五百多萬人,另一個中國南方地區的傳銷團伙吸收了至少5400萬美元(約合3.6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去年,當局立案偵查了2800多起傳銷案件,比2015年上升了19%。

新加入者被要求支付現金,還要去說服其他人也這樣做。他們帶進來的人越多,他們和他們的老闆賺的錢就越多。但是,如果太多的人退出,或傳銷組織找不到願意掏錢加入的新成員的話,金字塔就會崩潰,引發導致家庭破產的連鎖反應,進一步增加中國金融系統的壓力。

這類組織從事的活動多種多樣,不過,中國新聞媒體已給其中最壞的貼上了「經濟邪教」的標籤,因為這些團伙冒充是招聘大學畢業生的技術公司或初創企業,使用高壓手段對成員進行教條灌輸,要求得到邪教般的忠誠。有時候,這些團伙靠綁架和暴力來維持資金的來源。

「他們承諾讓人實現發財的夢想,」劉李冰說,他曾是傳銷的受害者,現在幫助家庭尋找失蹤的親人。「但實際上,他們給你洗腦,違反你的意願扣著你不放。」

中國政府今年8月宣布在全國範圍整頓傳銷騙局,在這之前,23歲的李文星的屍體在東部沿海城市天津的一個池塘裡被人發現,他不久前剛從大學畢業。

李文星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軟體開發工作,去了天津,他非常想從事一種能讓在中國農場的父母認為值得出錢供他上大學的職業。但據他的家人和警方說,當他到公司上班時,公司的人卻要求他借數千元現金交給公司。

李文星之死,以及一大批類似案件,已在全國引起一場軒然大波,部分原因是,長期以來,大學畢業生一直在中國社會享有特殊地位。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敲詐大學畢業生的團伙是國內更廣泛問題的徵候,這些問題包括巨大的不平等、價值觀的危機,以及有時有點像美國西部無法無天的開拓時期的放縱自由經濟。

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擔心傳銷所帶來的不穩定影響,自從1980年代,中國開始放鬆對經濟的控制以來,傳銷活動就一直在中國蓬勃發展。在許多年裡,當局甚至禁止了多層次的營銷方法,把安利(Amway)和雅芳(Avon)等公司比作「祕密社團」,直到2006年才解除了直銷禁令

但是,政府最近警告說,傳銷組織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大的範圍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於社群媒體。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傳銷組織承諾的高回報也顯得更加誘人,尤其是對缺乏可靠投資選擇的普通中國人來說。......

台灣的祭孔儀式可以叫停了,真莫名其妙!



-----台灣的祭孔儀式可以叫停了,真莫名其妙!

今早,在台灣各地的孔廟中,人們慶祝教師節。 Chen Ning/Associated Press

今早,在台灣各地的孔廟,身穿長袍的官員們進行了詳盡的慶典表演。原因是:教師節,這一天被視為中國古代聖人孔子第2567個誕辰,是向那些傳授知識的人表示敬意的一天。

許多其他國家都會指定一個特殊的日子,來慶祝教師這一職業。印度的教師節日期是哲學家、該國在1960年代的總統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的誕辰。

美國則在5月慶祝教師感恩週。

許多國家的教師節是在下週四,這要多虧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4年發起的一場全球性的努力,該活動旨在傳播對這一職業的尊重。

這一全球組織表示,教師仍沒有受到充分的尊重:“奇怪的是,對社會來說最為中心、重要的職業在世界的一些地方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

這裡是一篇由一名美國老師寫就的文章,其中給出瞭如何向老師表達感謝的建議,不論何時都適用。她寫道,姿態是不會被忘記的。

對她來說,學生的賀卡和信件是“我們的工作確實重要的實在證據。”



幕后故事

今早,在台湾各地的孔庙中,人们庆祝教师节。
今早,在台湾各地的孔庙中,人们庆祝教师节。 Chen Ning/Associated Press
今早,在台湾各地的孔庙,身穿长袍的官员们进行了详尽的庆典表演。原因是:教师节,这一天被视为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第2567个诞辰,是向那些传授知识的人表示敬意的一天。
许多其他国家都会指定一个特殊的日子,来庆祝教师这一职业。印度的教师节日期是哲学家、该国在1960年代的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的诞辰。
美国则在5月庆祝教师感恩周。
许多国家的教师节是在下周四,这要多亏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发起的一场全球性的努力该活动旨在传播对这一职业的尊重。
这一全球组织表示,教师仍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奇怪的是,对社会来说最为中心、重要的职业在世界的一些地方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这里是一篇由一名美国老师写就的文章其中给出了如何向老师表达感谢的建议,不论何时都适用。她写道,姿态是不会被忘记的。
对她来说,学生的贺卡和信件是“我们的工作确实重要的实在证据。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Dr Paul Rickard-Ford talks about Con Brio Examinations

Dr Paul Rickard-Ford
Meet Dr. Paul Rickard-Ford,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at CBE.
Dr. Rickard-Ford is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pianists and lecturers in Australia, having been the Chair of Unit for Keyboard at the Sydney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In 2017, Dr. Rickard-Ford was awarded the "Vice-Chancellor's Award for Excellence" by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recognising his exceptional contribution to teaching. We are honoured to have Paul lead the artistic and quality direction of CBE.
Click on his bio via the link below to find out more:
https://www.conbrioexams.com/con-brio-examinations-board

中國 “雙一流”工程將會有什麼樣的歷史命運?

“雙一流”工程將會有什麼樣的歷史命運?
鄧聿文:這是用“兩彈一星”的方法來推進一流大學建設,然而大學不是“兩彈一星”,靠政府規劃建不成一流大學。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4475?full=y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by philosopher Isaiah Berlin;像狐狸一樣思考 (Peter Salovey)


 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by philosopher Isaiah Berlin;像狐狸一樣思考 (Peter Salovey)



這篇文章後來收入柏林的【俄羅斯思想家】,80年代中由彭淮棟先生中譯。

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is an essay by philosopher Isaiah Berlin — one of his most popular essays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 which was published as a book in 1953. However, Berlin said, "I never meant it very seriously. I meant it as a kind of enjoyable intellectual game, but it was taken seriously. Every classification throws light on something".[1]

Contents [hide]
1Origins
2Summary
3Influence
4Editions
5See also
6References
7External links



47:43
譯藝獎 2015 彭淮棟 譯歷自述
hc iTaiwan forum
142 views2 years ago
彭淮棟先生(譯藝獎(II),英文、德文) 2015 彭淮棟先生心得報告及討論譯路既長,可記之人之書之事蓋夥,唯區區素乏記性,加以老懶相尋, ...




*****

耶魯大學校長2017年開學演講:像狐狸一樣思考
8月26日,耶魯大學現任校長,著名心理學家蘇必德(Peter Salovey)發表了2017年新生歡迎演講。Peter Salovey說,年輕大學生應該在大學期間學會像狐狸一樣思考,充滿好奇心,不停地學習新事物。
公元前七世紀的希臘詩人講述了一個關於狐狸和刺猬的故事,自此之後,狐狸和刺猬成為兩種對稱出現的學習者代表,“狐狸觀天下之事,刺猬以一事觀天下”,狐狸尋求廣泛的知識,刺猬向內追尋世界的根本原則。
在這個技術創新呼嘯著奔向未來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尋求自己的求知之路?變成一隻狐狸,還是那隻執拗的刺猬?耶魯校長講給新生的這番話,可能啟迪所有人的思考。
以下是Peter Salovey的演講全文。
幾年前,我幫一位朋友上過一門耶魯本科生的討論課,名字叫做“偉大的思想”。 這位朋友其實是耶魯本科1982年屆的校友。每週,上討論課的學生都會思考不同研究領域的一個“偉大思想”。課後作業是觀看各領域專家的視頻講座,並閱讀一手文獻,做好發言的準備。然後來上這一周的課,課上就本週的“偉大思想“進行辯論。到課程結束時,他們對許多領域的重大問題和思想便有所掌握,諸如藝術史,政治哲學,進化生物學等。我的朋友將這門課的教學效果描述為,”寬達一裡,深僅一寸“,也就是”涉獵廣泛,淺嚐輒止“。
這門課今年夏天一直在我腦海縈繞,回想這門課的目標,讓我想起“狐狸與刺猬”的故事。這二者的區別,據說最早是公元前七世紀的古希臘詩人阿爾奇洛克斯提出來的,他說“狐狸知道很多的事,刺猬則只知道一樁大事。”當受到威脅時,狐狸會隨機應變,想出一個聰明的辦法來應對。然而,刺猬總是用同一種方法來對應對威脅:就是把自己捲成一個球。這兩種動物,一個聰明狡猾,靈活善變,另一個恪守成式,以不變應萬變。
哲學家以賽亞·柏林在195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推介了這一區別。柏林將刺猬描述為一個思想家,他的方式是透過一個巨大的思想,好比一個聚焦的鏡頭,觀察思考這個世界;而狐狸可謂是一部百科全書,知道許多事情,會根據眼前狀況參考大量的想法和經驗。
正如柏林所說,這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刺猬堅持一種普遍原則,萬事萬物都用一種理念來解釋;而狐狸則從多個維度出發,抓住那些常常看似不相干甚至矛盾的線索,發現實際是有關聯的。
柏林自己也意識到,這種二分法過於簡單化了。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說有兩種心理學家,一種認為人可以被分成兩類,另一種認為不可以。不管怎樣,希望狐狸與刺猬的故事,能夠讓每一個在耶魯學習的人有所思考:要以何種方式度過在耶魯的這段時光。
在耶魯的本科學習過程中,你們會接觸到一些偉大的思想,堪稱很好的人生哲學。也會了解並且師從一些“偉大的刺猬”與“偉大的狐狸”。但是在這個階段,我想鼓勵大家多效仿狐狸。你可能會對某一種思想或世界觀產生強烈的共鳴,但是我建議你們,多學習不同的思想,多考慮不同的觀點。盡量都去嘗試一下,最後再決定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
人文教育之美在於將你從狹隘的,以職業為導向的學習計劃中解放出來,這也正是耶魯本科學院所提供的教育。我希望你們能夠好好利用並享受這種思想自由,你們可以選擇各種課程,了解不同領域的人是如何思考並理解這個世界的。你們的教授會給你們介紹很多豐富有趣的觀點,並且要求你們進行思辨。教授會要求你們對那些正統觀念提出質疑,而不是對某一觀點深信不疑地接受。這樣的學習,毫無疑問,將充滿挑戰,但也是思想解放、振奮人心的一次經歷。
之後,你們會有很多時間尋找自己要專攻的方向,培養自己的專長。也許你將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也許會進入某個專業學院學習。甚至在這裡學習期間,有時會為了一篇論文或是一個課題深入研究某個問題。比如,當我在耶魯讀研究生時,有時候不得不像一個刺猬。刺猬也有許多優良的品質。
多年來,我很高興看到一代又一代的耶魯本科學生抓住機會,廣泛地思考與學習。你們也將鍛煉你們靈活思考和清楚交流的能力。無論你們畢業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這些長項都能夠對你們有所幫助。
實際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像狐狸一樣思考有很多好處。你們可能知道,我是一個心理學家。我的研究範圍和教學領域都集中在社會心理學方面。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有一位名叫菲利普·泰特洛克的社會心理學家,他研究了人類中的“狐狸”與“刺猬”的能力,來推測和籌備未來。
泰特洛克的研究重點是政治判斷,就是評估政治家,專家和其他人對世界大勢的預測準確性,以及各種行為會如何影響世界大勢。泰特洛克選取了284名預測者進行有償調研,調研中他們必須對未來的全球事件作出預測。泰特洛克分析了針對27450個預測問題做出的82361個概率估計,並研究了他們是如何做出這些判斷,在發現錯誤時做出何種反應,以及他們是否會根據新的證據修改預測結果。
他發現,這些預測者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判斷與你我做出的結果一致。請大家注意這一點:在預測未來事件時,這些訓練有素且高薪的專家,也並不能作出比普通人更準確的預測。那些經常發表公開言論的人則更固執。他們常常對自己之前的理論和觀點過於自信和執拗,即使面對壓倒性的證據,他們也不願意相信自己是錯誤的。如同刺猬一樣,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屑於了解與自己觀點相悖的新信息。
但是同時,泰特洛克確實發現了一些能夠很好預測未來的人。泰特洛克將他們稱為“了解很多小事情的思想家”。他們對一些宏觀計劃保持懷疑態度,並且願意將各種信息拼湊在一起。或許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自己的預測能力不夠自信。換句話說,他們是謙虛,批判,消息靈通且思維靈活的思想家。簡單地說,他們就是狐狸。狐狸就是最好的預言家。
那麼,狐狸說什麼呢?狐狸說:“我想去仔細傾聽,去參與,去探索,充分利用我的好奇心,最終超越別人!”狐狸不僅從他們認同的觀點中獲取知識和信息,對於一些他們不同意的觀點,狐狸也會說“來吧,沒問題。”狐狸是靈活的,他們不僅可以在面對挑戰時做出更好的反應,甚至可以預測到將來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狐狸”,他們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和世界。前幾天,你們中的一些人搬進了耶魯今年新設立的兩所寄宿學院 - 保利·默里學院和本傑明·富蘭克林學院(耶魯大學針對本科生實施學院住宿制,耶魯大學的住宿學院系以其著名校友命名,目前共有15所住宿學院)。我很高興兩所學院的設立讓更多學生來到耶魯,成為2021屆學生們的一員。新學院充滿“耶魯”風,而且在2017年,你們同樣可以入住哥特式建築中。你們當中有人成為入住格雷斯學院的第一批新生。本傑明·富蘭克林,保利·他們都是典型的狐狸。
顯而易見,作為一名發明家,政治家兼作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有著狐狸般的才智。面對看似無法克服的挑戰,他總是通過發明東西來應對。富蘭克林意識到電的破壞力,因此發明了避雷針;到中年視力受阻,於是發明了雙光眼鏡;當人們需要一種比壁爐更少煙味的室內采暖工具時,富蘭克林發明了所謂的“富蘭克林爐”。我甚至不想知道他在發明軟導管時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作為一名外交官,富蘭克林對於國際關係的貢獻在意識形態方面(刺猬的方法)較少,而更多表現為一個靈活的政治家(狐狸般的策略)。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他通過向群眾傳播啟蒙思想,通過表達自己的深刻見解,贏得了法國政府的支持。此外,富蘭克林非常願意改變他的想法,比如晚年他接受廢奴主義。
兩個世紀後,保利·默里來到耶魯大學完成法學博士學位。當時她已經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律師和民權先鋒了。默里就讀耶魯期間,她的朋友埃莉諾·羅斯福鼓勵她到總統婦女地位委員會任職。正是在那段時間,默里提出了使用第十四修正案來反對性別歧視的新方法,並廣泛的進行研究以支持她的觀點。當時法律學者認為這項修正案是在法律框架下提供正當程序說明和平等保護,但在默里看來,這恰恰是促進公民權利的另一條道路。不久之後,默里撰寫了一份備忘錄,確保在1964年“民權法“中納入基於性別的保護。
最後,我們講的是有著狐狸般智慧的格雷斯·霍珀少將。她在耶魯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珍珠港事件後加入了海軍,被分配參加了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的發明工作。在數學方面的知識儲備固然重要,但霍珀不得不超越課堂知識進行思考。耶魯沒有教她如何成為一名計算機科學家,這個職業在那時甚至不存在,但她已經學會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霍珀常說,“英語中最具破壞性的一句話就是,“它就是這樣”。因此,作為一個終身特立獨行的人,格蕾絲·霍珀憑藉她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最終改變了人類使用電腦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2021屆的學生們:我為你們能在耶魯大學接受教育而感到自豪和高興,像富蘭克林,莫里,霍珀和許多其他的狐狸一樣,你們將以廣泛而靈活的方式開拓思維,將學會成為謹慎的思考者,具備批判的思維並獲得知識。你們將接受磨練,學會有效地與他人合作。正如耶魯的願景:“改善當今世界和未來”。我相信,在變成狐狸的過程中你們會收穫巨大的幸福和成就。
注:文章來源於耶魯大學官網。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大學的獲利能力,舉世無雙: 哈佛大學基金損失20億美金 (2016);上月解散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 (HMC)

這則新聞,在2016年似乎給FACEBOOK管理員鎮壓!

史坦佛某名教授在商學院同事的誹聞事件受訪時說,此醜聞無損於我校/院之商譽,請記住,大學的獲利能力,舉世無雙,超過GOOGLE、FACEBOOK等等公司。


Yahoo 五億帳戶資訊遭竊
哈佛大學基金運作損失近20億鎂
The Harvard Crimson BREAKING: 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 lost almost $2 billion in endowment value during a “disappointing” ...
HCGOODNESS.BLOGSPOT.COM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死亡之教育

女兒七年級時,我曾去他們班上講性教育。女兒窘得要命。
「陰莖和陰道」,我直接說出了讓她們害怕的字眼,有人吃吃笑了起來。壓力被釋放後,我開始談論避孕、拒絕、同意、懷孕、性病、甚至迷姦藥。
在我們的文化裡,比對孩子們談論性更讓人緊張的是跟他們講述死亡。但這一生命的自然環節其實同樣重要。
(本文發表於時報觀點與評論版面,作者Jessica Nutik Zitter在加州一間醫院從事重症監護和姑息醫學。)
這些重要的內容不應成為忌諱。二者同樣是生命的自然環節,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和性教育一樣,孩子們越早了解到關於死亡的知識越好。
CN.NYTIMES.COM

未來題型的改變方向有以下3個重點(大考中心)


.......大考中心宣布,未來題型的改變方向有以下3個重點:
1.情境式命題考題中會出現許多來自生活中的情境,或是「學術探究情境」,也就是實驗題。
2.著重在閱讀理解、圖表判讀等整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除了純文字外,是否能精確解讀表格、繪圖、地圖等也是重點。
3.跨領域、跨學科的綜整題型,將取代零碎、片斷的記憶與背誦型知識。
為此劉孟奇建議學生,應大量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像是科普、社會文化、全球情境等,打破學科藩籬,整合自然與人文;特別是未來素養題型的題幹會很長,「訊息量一定會有所增加」,因此考生平日就要多練習閱讀長文,然後檢視是否能完全理解文意,包括擷取正確訊息、統整解釋及反思評價等不同層次的能力。
劉孟奇也建議家長,不但不要再禁止孩子「讀閒書」,還應該多多鼓勵,因為素養題型無法「考前猜題」,資訊量少是很不利的,只能廣泛接觸各類有深度的文章,不管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也不管是中西名著經典,多閱讀準沒錯。

劉孟奇小檔案

台大經濟學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及教務長,一直在校內推動跨領域知識養成的相關課程。今年8月1日起接任大考中心主任。





洪士灝
劉孟奇是我大學同學,所以可以直呼名諱 😉
我個人曾多次批判僵化的考試作法,也認為這是教改不進反退的重大障礙之一。
我們那屆1989年畢業的同學,入學後發現興趣不在電機而改行的人特別多,恐怕也是考試掛帥所造成的。
光是近年在報導上就看到鄭文燦、駱明慶、張森林、劉孟奇這些老同學的名字,還有更多同學在其他領域發光發熱,不過大家頭髮也漸漸白了。
進到與志趣能力不同的科系的情況太多了,進到大學之後欠缺除考試之外能力的學生也不少。不是說不能用考試取材,而是考試的方式必須好好檢討改進。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轉載:升等未過 課程停開 李明璁:已提行政救濟

優良教授不續聘 台大學生抗議
升等未過 課程停開 李明璁:已提行政救濟
2017年09月22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70922/37789185/
【許敏溶╱台北報導】知名學者、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近日因未能在期限內升等,而遭台大啟動不續聘程序。台大本學期停開李明璁開設的課程,引發學生會抗議剝奪學生選課自由。台大指李未在八年期限內升等,不續聘案經教評會三級三審決定。李明璁昨僅低調回應正在進行行政救濟,感謝各界關心。

通識課7百人搶

李明璁長期關注社會議題,二○○八年在「野草莓學運」中,遭檢方認定為首謀遭起訴,歷經逾五年司法程序後被判無罪。李在校內頗受學生歡迎,開設的通識課「音樂社會學」曾有七百人搶選修,也獲得台大十年資深優良教師獎、教學優良獎等榮譽。
但台大指,據社會科學院教師評鑑辦法規定,助理教授八年(含)以上未升等,應提院及校教評會決議不續聘,因此七月中旬校教評會已通過不續聘李的決議。台大昨未透露曾有多少教師因升等未過遭不續聘,但近年已有不少案件,李明璁非該校首例。
李已向教育部提出行政救濟,教育部正審理中,但台大先暫停李明璁本學期開設的兩門課程,引發學生會近日發聲明不滿抗議,批學校逕自取代學生意見,剝奪學生選擇課程自由。
李明璁昨低調說,謝謝各界關心與學生支持,行政救濟程序正進行中,待有結果再對外說明。李明璁周日則在臉書貼出他近年曾發表的論文列表,並貼文指他沒有重教學而輕研究,問心無愧。 

「至少兼任教師」

台大社會系主任林國明說,李因期限內未升等而啟動不續聘程序,不續聘實質理由正在教育部審議中,且李明璁也提出行政救濟,現不便多說,系上接獲校方通知暫聘李之後,即依程序停開選修課程「身體社會學」,並安排其他教師開必修課「社會學丁」,維護學生權益。教育部現對各大學教師未升等是否應不續聘,並未規定。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認為,李明璁教學深受台大學生肯定,近來法院不少判決案例已明白指出,未在規定時間內升等不能作為不續任理由,除非校方證明其不適任,至少應讓李任兼任教師。 

李明璁 46歲 小檔案

◎現職: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學歷: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
◎研究領域:
.文化社會學
.消費社會學
.媒介與消費文化
.日韓流行文化
◎興趣:散步、放空
◎榮譽:
.2016第40屆金鼎獎優良出版推薦
.2015台灣大學十年資深優良教師獎
.2013台灣大學教學優良獎
.2012荷蘭萊頓大學訪問學者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宋德震:讓孩子培養出設計能力,而不只有組裝的能力





機器人教父宋德震:工業4.0的未來,應是黑手也能寫程式

2017年09月21日

【工商消息】 本文由2008 傳媒行銷 提供
當AI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多數工作的聲浪不斷,國內素有「機器人教父」美譽的科達科技執行長宋德震卻認為,目前一般人所謂的機器人,仍只停留在「機器」的階段。

「無論是機器人,或是人工智慧,之所以加上一個『人』字,本意就在於人們期望機器可以越來越Smart,盡可能像人類一樣思考。」宋德震說,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工作早已不是新聞,從18世紀的工業革命,目的就是讓機器「解放」部分人力,讓人們可以做更優化的工作。

因此宋德震認為,人們不僅不該擔心工作被取代的事,在少子化趨勢、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下,機器人正好可以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以德國為例,正因預估半世紀內,德國人口將衰退1,000萬,所以不只在工廠內推動工業4.0,更透過智慧家庭、長照產業等,讓機器為人類服務。」宋德震認為,人們未來要思考的,是如何跟機器人共存,並提升自己的能力。

重科學家,輕科學人,將讓工程教育失根

1996年即在國語日報開設「工程模組」課程的宋德震,投身科普教育已有20年。
雖然樂見現在教育部大力推動「創客教育」,大幅推廣Coding(程式語言)課程,卻也憂心呼籲:「現有的Maker教育常過於速成,通常就是直接給一台機器,少了堆疊的過程。」

宋德震以過去工程模組課程的教學為例,說明一開始他會以積木組成橋樑,說明橋樑是如何透過物體形狀的改變,加強支撐力,而後再透過建築物、吊車、投石機等照片,引導學生組合成這些物件。「從10%、20%,慢慢堆疊到100%的過程,才能讓孩子培養出設計能力,而不只有組裝的能力。」

宋德震說,新政府雖然大力推動「智慧機械」,但社會仍普遍重雲端、大數據,而忽略掉最基層,也最底層的工程問題。

「臺灣未來會很缺乏工程人才。」宋德震指出,這是因為臺灣社會普遍重視「科學家」,甚於「科學人」。前者,指的是強調學術研究的菁英教育,後者則是讓「科學」成為所有學生基礎素養的科普教育。

「程式語言不僅要從小教起,更要落實到產業第一線。畢竟,比起資訊工程人員,第一線黑手更瞭解機器的實務操作,對於參數的修正也會更快,也有助於大幅提高效能。」宋德震說道。

強調跨界,讓臺灣在世界舞台放光

「未來的資訊人才,最重要的是跨界能力。」宋德震舉例,不僅IBM擔任市場調查的多是歷史系,在常春藤名校中,歷史系也常名列收入前五大。

宋德震說,臺灣雖然一直喊雲端、喊大數據,但仍停留在「裝置」的硬體層面。「要量產裝置很容易,但要培養可以解讀的人才卻不容易,而這樣的人才,就要從跨域、跨界做起。」

為了讓年輕一代走出臺灣,宋德震從2003年帶隊參加美國東岸頂尖學府-「卡內基美隆大學」第一屆全美青少年機器人足球賽,在眾人驚訝聲中拿下冠軍後,就常是國、內外機器人大賽的常勝軍。

為了鼓勵學生融入人文與生活,2015年更邀集臺北市國中小學共7位學生,以和機器人一起跳八家將為主題,拿下世界跳舞機器人大賽,其中最小的參賽者更只有10歲。

「好不容易有機器人這樣一個會讓男生瘋狂,女生也感興趣的主題,當然要好好拿來好好發揮。」宋德震說道。

而從自己女兒宋殊賢在兩年前,年僅13歲,就以LED可移動式三腳架拿下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獎」金牌,亦可證明在宋德震汲取生活題材的教育方式下,不僅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更可望讓臺灣的年輕世代,藉由機器人科技的軟硬體結合,在世界舞台放光。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董橋先生的說法; 12年國教新課程綱要:高中文言文 維持45~55%



董橋:"該是十七歲生日,亦梅老師送了我一套湯顯祖作品集,囑咐我多讀戲詞,說白話文要寫得好,宋詞、元曲、明劇不可荒廢。我真的埋頭苦讀了好幾個月才到臺灣升學。大約一九六三、六四年,有一回去師範學聽演講,一位教書先生談起徐志摩的白話文,梁實秋先生笑笑說:“要寫志摩那樣的文字非熟讀元曲不可!”窗外淅淅瀝瀝下著冷冷的春雨,我格外懷念亦梅老師,他年輕的時候相貌七分像徐志摩,老了寫的白話文尤其不輸徐康橋。八十多歲從廈門來香港小住,老師話不多了,神情也落寞,有一天忽然對著我微微一笑:“還是明朝好,”他說。“王陽明的東西不妨多讀!”這句話充和先生想必不難會心。"






高中文言文 維持45~55%
「文言文派」獲勝 教團抗議「應分級」
2017年09月11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70911/37777786/

【蔡永彬、許敏溶╱台北報導】後年施行的12年國教新課程綱要,高中國文文言文和白話文比率爭論多時,昨由「文言文派」獲勝。教育部昨再次召開課程審議會審議大會,所有修正比率動議的贊成票數都沒過半,新課綱的高中國文文言文比率維持45至55%,仍依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發展會研修小組的草案施行。
現行高中國文文言文比率45%至65%,並有30篇「推薦選文」,研修小組提出的草案略降至45%至55%、20篇選文,但課審會普通高中分組提出修正動議,文言文降至最多30%,選文減少為15篇、10篇或廢除。該動議引發爭議,學界多方紛發聲明、吵得烽火連天,還從文白之爭演變到統獨爭議。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邱乾國指出,研修小組提出高中國文正課、不含《中華文化基本教材》,3年文言文選文平均佔45%至55%,昨有4個修正動議,第1案刪除比率、第2案比率40%至50%、第3案比率30%至40%、第4案以30%為上限是普高小組共同意見。邱說,昨開會約9小時,光本案就討論3個多小時,但所有修正動議的贊成票數都不過半,所以維持草案內容。
至於推薦選文,課審會普高分組委員提出的選文遭批評有嫖妓、歧視原住民族等字眼,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說昨還沒討論到,下次會議是下周六(23日)。 

學生代表想下修

國教行動聯盟等教育團體約10多人昨早到會場外抗議,重申高中語文科應像數學一樣分級、分版本教學,如A版文言文比率30%、B版50%,讓學生依性向、興趣、程度選修。國教盟理事長王立昇對文言文比率維持45%至55%感到可惜,有些學生可能不需要學那麼多文言文。
課審大會學生代表之一、東華大學學生蕭竹均代表學生社團提出公開信,希望下修文言文比率,選入族群、階級和性別議題的文學作品。他們抱怨國文課大部分時間花在講解文言文字義,只要求背課文、注釋、翻譯,忽略作者想傳遞的想法。 

教師選材更重要

蕭竹均對昨結果表示不甘心,許多人學文言文只有背誦,教師跳過白話文課文不教,其他文學類型在課堂中「被消失」,某些教師宣稱教法會改變、活化,但有時學生感受並非如此。
課審大會教師團體代表之一、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祕書長李雅菁指出,教師如何選材,讓學生有興趣學習語文較重要;學生程度不同,選擇文本應讓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決定。台北市高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林育恬認為,文言文有助文學素養,希望教師用表演、分組討論等方式活化教學。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會理事長、北一女退休國文教師段心儀指,維持原案對現場教學干擾最小。成功高中國文科教師范曉雯認為學生排斥文言文,是不喜歡教師授課方式,但高中教師從95課綱開始努力活化課程,已求新求變。 

談 gap year 及Zwischenjahr.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



Drucker 先生的好友T. George Harris 認為,Drucker 寫得最好的書是1969出版的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New York: Harper & Row). 這本書,台灣有3個以上的譯本。我決定看當時的台灣影印本。
對於"教育論"與對美國教育制度的批判,很值得參考、討論。
Drucker 先生很會就近取喻,譬如說,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1483165426
Peter F. Drucker - 2013 - Social Science
... advertisement in the New York subways. It showed a husky teenager with the legend: “Boy, that's what they'll call you all your life if you drop out of school now." (p.329)

~~

70年代初讀它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勸人先到社會去歷鍊再決定是否讀大學.
2013
年類似的想法:


5
月初,亞都麗緻旅館系統集團總裁嚴長壽以「金融風暴下年輕人何去何從」為題,於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主辦的孫運璿管理講座中進行演講。
一破題,就從政府丟出的搶救大專生失業政策談起,要台下超過500位的大學生想清楚 :「真切地了解自己的選擇。」


 *****
博士: 請問德國學生進大學之前去社會體驗一年  這種情形平常嗎?
(Brit.) Zwischenjahr  此字英文為gap year  德文意思呢?
:
Zwischenjahr   Zwishen  '之間,  between'. Jahr  ', year',  如大學或工作前的生涯探索, 可能是做志工或出國壯遊等.

德國大學生非常獨立, 絕大多數離家生活自立更生, 只有聖誕節假期回家, 我所認識的理工科德國大學生有的念個幾年書,先去工作(我認識一個跑去開計程車), 後來又繼續念, 大學不必一口氣念完我所認識的德國大學生, 不見得只限於進大學之前做一年社會體驗生涯探索, 可作可不做隨時可做,長度也不一定是一年


談"哈佛近三分之一的新生都是校友子女" (彭博商業周刊)

【即時頭條】哈佛近三分之一的新生都是校友子女
《哈佛深紅報》(Harvard Crimson)發表的一項新調查顯示,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近三分之一的新生都是「關係戶」。
每過那麼幾年,父母、祖父母或叔叔嬸嬸曾在同一所精英院校就讀的學生佔比問題都會被重新拎出來,證明招生體系歧視貧困學生和少數族裔學生,社會制度更看重血統和金錢而非資質,國家已無通過努力上升的空間。這是很荒謬的。
對私立大學來說,錄取那些親屬曾在同一所學校就讀的孩子無可厚非。作為把大學做強的策略,此舉具有重大意義。
哈佛的「關係戶」可以輕鬆填滿整個新生班級。如果像《哈佛深紅報》那樣,把叔叔嬸嬸、祖父母和兄弟姐妹上過哈佛的人也算上,那麼每一個30年前畢業的校友背後都有十幾號「關係戶」。而這其中有不少人完全能夠滿足修讀哈佛新生課程的要求。
第二,2017年秋季最有資格進入哈佛的高中畢業班學生中,許多人也恰好是哈佛校友子女。坦率地說,他們中許多人同時也是耶魯(Yale)或阿默斯特(Amherst)校友,但道理還是一樣。在美國,績點和SAT分數最高、申請書寫得精彩、履歷表上填滿各種有趣課外活動的孩子同時可能也是精英大學畢業生的子女。
至於是否應以這些標準來決定錄取與否,是否還應考慮其他因素(或使其取代現行標準),你可以提出異議,但這是默里 (Charles Murray)在關於美國「大分層」現象的著作中表述的看法。教育程度高的人會與教育程度高的人結婚,他們的子女教育程度也高。
這是社會的問題,而不是哈佛的問題。在許多公立學校,窮孩子已無法再像他們的祖父母那樣獲得良好教育,這一現實到申請大學時也不太可能有所改觀。如今美國富人和窮人的家庭結構已經截然不同(而只有一種結構有可能培養出經濟上自立的孩子),這種現實不是常青藤聯盟(Ivy League)的招生人員有能力改變的。
對精英大學的迷戀讓我們相信它們是有魔力的。一紙哈佛錄取通知書就像《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Willy Wonka的金獎券一樣。它能把你帶進門。但一旦進了門,將有一系列考驗來決定你能否成為贏家。
當然,很多大學都能讓學生獲得優質教育。比方說,機會均等計劃(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roject)近期一項研究發現,在促使處於收入分佈後五分之一的學生進入前五分之一方面,皇後學院(Queens College)在所有院校中排名前百分之一。
真正讓人不滿的並不是精英院校錄取符合條件,同時又恰好是校友子女的學生,而是它們為錄取校友子女而降低標準。既然它們願為這些被寵壞了的白人富家子弟網開一面,為什麼不能也為少數族裔網開一面呢?它們難道不應該錄取後者嗎?
然而,那種大多數「關係戶」都是差生、完全是靠拼爹進好大學的觀點早已過時。埃斯彭沙德(Thomas J. Espenshade)和雷德福(Alexandria Walton Radford)在2009年出版的《不再隔離,但尚未平等》( No Longer Separate, Not Yet Equal)一書中寫道,在過去10年裡,精英大學在評估申請時會給予黑人申請者相當於310分的SAT加分。西班牙裔申請者和「貧困」的孩子獲得了130分的加分。「勞動階層」孩子有70分加分,而「中上階層」孩子則有30分的扣分。
兩名作者發現,「校友親屬身份與錄取結果之間有正關聯,但在統計上不具顯著性」。其他一些研究則認為對分數的影響在20分左右。在這場爭論中受到不利影響的是亞裔,他們擁有校友親屬的可能性比白人小,而且不符合一些大學對族裔多元化的界定。他們要多出140分才能被錄取。
哈佛大學2010年一項針對30所精英大學的研究發現,「關係戶」申請人的SAT分數其實略高於申請者總體的SAT平均分。換句話說,並沒有證據顯示精英院校為取悅家長(或者說金主)而錄取不合條件的孩子。
不過,對許多學校,尤其是那些排名較為靠後的學校來說,還是有很多有力的理由促使它們錄取不太符合條件的孩子。首先是財務方面的考量。2010年一項研究發現,校友親屬優惠政策與校友捐款額之間並無因果關係,但這顯然並非問題的全貌。
兩位作者指出,「控制財富變數之前……結果顯示採取校友親屬優惠政策的院校校友捐款額確實要高得多。」他們的結論是,校友親屬優惠政策「能讓精英院校在選擇時傾向它們自己的富有校友」。
確實,在父母一方或雙方畢業於哈佛的新生中,近一半家庭的收入超過50萬美元,收入低於4萬美元的家庭僅佔1.4%。
但那又怎樣呢?私立學校需要錢,富有的捐款人能夠確保讓學校提供大量經濟支援,錄取時不考慮經濟條件,或者為收入低於某一水平的家庭免除學費。在哈佛大學,獲益者包括許多中產甚至中上階層家庭。
沒錯,我對大學那些愚蠢的花錢方式向來是予以批評,但如果想確保新生班級中其他三分之二學生的支出不超出他們的負擔能力,就得有人出錢。
我在哈佛剛上大二時搬進了亞當斯堂(Adams House),當時我室友的父親做了自我介紹,並隨口告訴我他是「亞當斯(Dougie Adams)的直系後人」。我禮貌地笑了笑,但我可以看到我室友在屋角露出尷尬的表情。我不知道他們給學校捐了多少錢,但看到女兒在傳承悠久的家族傳統,他肯定是倍感自豪。
這又有何不妥呢?私立大學不僅僅是重塑美國社會結構的引擎。它們是生意。在商業上,一點點品牌忠實度便可以走得很遠。撰文/Naomi Schaefer Riley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馮建三:對岸不共產,台灣薪不低




高教 對岸不共產,台灣薪不低 | 民意論壇 | 評論 | 聯合新聞網
昨天蔡文祥教授批評「玉山計畫」,認為台灣高教人員的收入是「共產式低薪」。

2017-09-13 04:46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昨天蔡文祥教授批評「玉山計畫」,認為台灣高教人員的收入是「共產式低薪」。

但「共產式低薪」的說法,兩個不正確。台灣教授的薪資是國民人均所得的兩倍多,超過大多數歐美國家。「低薪」是因為我們的人均所得,原本不及歐美及港星之半;港星教授是台灣的三到四倍,是因兩地貧富差距大(基尼係數○.四以上,台灣高於○.三),因此港星高教等高薪人才的常薪,就是台灣的三至四倍。假使國人薪資高些,不平等度也能拉大,我們的高教薪資才能水漲船高,超英美趕港星。

「共產」中國的高教薪資,如今很多分成十三等,年終可能另依我們並不熟悉的作法,再有獎金分配,於是不同等級的高教人員之間,以及高教人與對岸的人均所得,差異很有可能超越港星,哪裡還有共產精神,遑論實踐。

蔡文又說,教育部只獎助六百多人年領六百多萬,多數人「吃不到」,留不住「優秀教授」。這個批評也不對。沒有那麼多人因海外挖角而離職。台灣社會學會轉教育部的資料顯示,未屆退休年齡就離職的人,一年也才一四八位,並且其中以私校轉公校占了多數。

蔡教授僅以市場價格衡量高教,看似批評,其實是力挺教育部。任何事情沒有錢,萬萬不能,但高教人員要有多少錢(薪資)才能做好教學與研究,可以討論,僅另提四位經濟學者的說法,權作商議之資。

一是百餘年前美國人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在經典著作《有閒階級論》最後一章,論及「高級學識是金錢文化的一種表現」;關心高教,得讓玉山計畫不要變成這種表現。

二是瑞士人傅萊(Bruno S. Frey)說,引進過多金錢機制,對於原本反求諸己的活動(教研應該是其中一種吧),可能適得其反,使得人們主動從事的努力減少,扭曲風氣,往不好的方向變動。

皮凱提(Thomas Piketty)三年多前出版《廿一世紀資本論》,至今引發的正反議論,尚未歇止。台灣譯本問世時,衛城出版社與聯合報邀他到台北講演。張忠謀說,「主辦單位…給我一萬塊,我相信主辦單位給Piketty的演講費可能是我的幾百倍,這也很好,這樣我們才能請到好的講者。」皮凱提嚇一跳,他說,「根本不知道…主辦單位會給演講費。」

最後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諾斯(Douglass North),前年以九十六歲高齡辭世。他不僵化,稱讚海耶克,但也說「馬克思主義提出的問題迄今還是活生生,標準經濟理論無從回答。」他寧願薪資止於合理,數度婉拒加薪,杏壇多有傳述。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再談所謂"世界大学排名": " a strong university",而不是"世界排行第幾名的大學"

所謂的"排名"、"分數",常常誤導人,更重要的是,一般人常忽視"衡量" (measurement)的目的和過程,只看最終的"名次"。
準此,我對於所謂"世界大學排名榜",早就不關心了。
然而,今年已經是第14年的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8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的相關報導和反應,卻引發我"再談"的興趣。
我還是認為,大學最重要的是能碰到好朋友、好老師,排名不該太"ˊ在意"、當真!

"《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最新世界大学排名,牛津大学蝉联榜首,而中国的北大和清华名次比去年有所提升。德国有10所高校入榜。.....
UC Berkeley falls 8 spots in Times Higher Education's annual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今年首度第一、二名都由英國拿到......"
".....台大校友看到人家北大全球排第27,北京清華第30,台大和北大差距達171名,令人難免有著失落感。
學姊對我說了一件事。她十年前曾回台大,發現很多學弟妹不讀書,全新的圖書館空空如也,「上課像吃館子,愛來就來,愛走就走,以至於教授上課得鎖門,否則不能專心講課」。她說:「198名?那還便宜了台大呢。」"--《 金山人語》 台大落後北大 171 名 !



For the location of its second headquarters, Amazon will consider "metropolitan areas with more than one million people that are within 45 minutes of 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and near a strong university system."
Jeff Bezos wants another office.
TECHNOLOGYREVIE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