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小學國際教育遭遇“寒流”
肖經棟:中國國際學校2018年十年級招生普遍遇冷。逾80%國際學校未完成招生指標。北上廣深四城,深圳最為明顯。
......深圳是個商務城市,且對外交往頻繁,經濟外向型突出。為此,深圳對國際教育形勢的轉變更為敏銳和快速。在2017年、2018年內,我們便看到深圳的名校畢業生申請英國名校的人數在明顯增加,而2018年則出現有意願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數量下降,在中國具有很大的風向標效應。
就讀中國國際學校/國際部的學生人數減少,跟中國公立高中國際項目持續退出也有一定的關聯。我在調研時看到,有些區域的公立高中項目招生前被教育主管部門突然叫停,而當地私立的國際學校並沒有成熟起來,因而使得整個區域國際教育市場低迷。
面對市場的轉變,中國的國際教育也出現了中國化、特色化、集團化三個明顯的變化。在中國化方面,一些國內的教育集團或者國際學校在嘗試開發結合中西教育精髓的融合課程。這具有比較大的市場空間,如果一旦中國全面推行12年義務制教育,具備中國化課程的國際學校/國際部會更有前景。
隨著競爭的加劇,特色化的趨勢也是越來越明顯。當然,這也是國際教育的優勢所在。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生源質量等因素,在課程上、學生管理上形成不同的模式。如在學校常見的手機管理模型,我便看到了完全放開使用和嚴禁使用手機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型,但兩者的最終效果都挺不錯。
集團化是另一個很明顯的趨勢。中國國際教育經過1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出現了楓葉、中加等一批大型教育集團。因具有比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具備成熟的辦學管理體系,使得在一些急需國際學校的區域受到歡迎,當地政府會給予頗為優惠的政策,使得這些大型教育集團能夠快速發展。
2018年,中國國際教育進入到了一個重要的拐點。從原先高速發展轉為市場變冷,具體表現在招生困難,申請英美名校的難度增加,個別學校/國際項目難以支撐而倒閉。
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中國國際教育在未來的幾年內將會進行一輪殘酷的優勝劣汰,必然會有一批國際學校/國際部倒閉。面對這種市場變化,選擇一所靠譜的國際學校/國際部是中國家長需要更加慎重考慮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