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Encouragement from teachers has greatest influence on less advantaged children


New quantitative study, one of the first of its kind, suggests that less advantaged children have the strongest long-term response to encouragement from a teacher, and are more likely to progress to university as a result.
‘Big data’ study finds that children from families with limited education have…
CAM.AC.UK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Predatory journals recruit fake editor : Nature News & Comment

Predatory journals recruit fake editor : Nature News & Comment

www.nature.com/news/predatory-journals-recruit-fake-editor-1.21662
Piotr Sorokowski,; Emanuel Kulczycki,; Agnieszka Sorokowska; & Katarzyna Pisanski. 22 March 2017. An investigation finds that dozens of academic titles ...
科研人員虛構 Anna O. Szust 學者身份,結果48家期刊中招。攝:Sigrid Olsson/AFP
2015年秋天,研究興趣涵蓋從科學史、認知科學到體育理論等眾多領域的波蘭波茲南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oznań)副教授 Anna O. Szust 向360份研究期刊發出郵件,希望成為它們的學術編輯。總共有48份期刊願意接受 Szust 成為編輯,其中4份邀請她當主編,甚至還有期刊提議與她合作創辦一份新刊物或組織學術會議。
Szust 並沒有什麼驚為天人的學術履歷,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心理系研究員 Katarzyna Pisanski 看來,「她是成為學術編輯的糟糕人選」。這是因為,「Anna O. Szust」完全是 Pisanski 和3位合作者一手捏造的人物,包括她的個人資訊、研究興趣、學歷和那個學校主頁在內,全部都是偽造的。更有趣的是,「oszust」在波蘭語裏正是「騙子」的意思。
Pisanski 等人近日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披露了他們的這場「造假實驗」。他們在文中表示,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打假:由於開放獲取(Open Access)類期刊的增加,學術圈以營利為唯一目標的「假期刊」日益氾濫。「這一現象日益嚴重,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釣魚調查)引起關注。」
儘管開放獲取運動初衷良好,但它正在無意中成為一些寄生出版商的温床。假期刊會效仿公信度高的期刊向作者收費,而研究者總是熱切地希望發表論文來延續自己的學術生涯,而忘了去求證刊物的可信度。
薩塞克斯大學心理系研究員 Katarzyna Pisanski....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臺大學術倫理調查報告書.....

最近重要議題非常多,不敢勞煩大家關心臺大楊泮池校長不續任的問題。不過,我有位學生仔細讀臺大公布的調查報告,說「長知識了」。
學科隔行如隔山,這個報告真的很值得一讀。由於調查成員有國際學者,報告以英文寫成(公布在臺大網頁),下面這個連結是中文譯本,不是很難讀懂,而且可以獲得很多知識,也有著名的國際案例可參考。
臺大調查報告書關於楊校長的部分在這裡:
https://www.ntu.edu.tw/highlights/2017/he20170226chv.pdf
臺大學術倫理調查辦法,是根據教育部不完備的母法而訂定的,行之有年,不是臨時才做成的。關於這個問題可參考臺大電機系吳瑞北教授的文章〈教部頂樓加蓋重壓 台大含冤豈能莫白〉(http://www.appledaily.com.tw/…/…/headline/20170323/37593219/
臺大研協會會長吳昀慶昨天也有投書〈楊泮池不續任台大校長,然後呢?〉(https://goo.gl/cLqfYT),他看到台大在過去幾年是朝進步方向前進的,不願看到它的退敗:
「諸多校內進步改革的工作,由台大的行政方與學生合作努力,仍在持續進行。例如,透過修改硬性的學分數規定,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自己、培養第二專長;設立校內轉型正義空間: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性別友善廁所的推動與落實、更於去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創下歷年來最好的成績⋯⋯等等,我們都在這幾年中看到了台大校園的活力,但始終看不見社會的正向回應。我認為,不應讓這些認真做研究、探索並建構更好社會價值的台大師生們,乃至於校長個人,受到不明之冤。」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哀哉替代役制;哀哉內政部長

Ben Chen這是台大教授、內政部長說得出口的話?
「替代役到四海遊龍 葉俊榮:為培養管理幹部」!!!
那派去立法院、國民黨部,不是更好?
這𥚃最缺少管理幹部了。




替代役到四海遊龍內政部長:不是去煎鍋貼| 重點新聞| 中央社即時新聞 ...

www.cna.com.tw › 重點新聞
19 hours ago - (中央社記者陳俊華台北27日電)四海遊龍申請產業訓儲替代役,引發「鍋貼役」熱議。內政部長葉俊榮今天表示,不是到各點去煎鍋貼,是這些服務業 ...





一位憲法學者出身的內政部長,不談國家徵兵轉作產業役的合憲問題,只談不會讓役男去站煎鍋。
煎鍋沒有什麼不好。部隊裡面比煎鍋更辛苦更無聊的工作很多。阿兵哥在部隊裡做伙房也是要顧煎鍋。沒有人可以瞧不起煎鍋。
問題是你怎麼能把依照憲法徵來的兵轉賣給企業。憲法學者出身的部長該雄辯的是這個問題。



錢穎一《大學的改革》(王則柯書評)


版主hc:我還沒讀過錢穎一《大學的改革》,不過這種總體人才的統計學用語容易出誤解;王則柯的統計學不及格


教育是事業也是使命——讀錢穎一《大學的改革》
王則柯:錢穎一《大學的改革》一書有點像關於中國大學改革的百科全書,是一本“思辨—理念—行動”的實錄。

更新於2017年3月27日06:39 中山大學教授王則柯 為FT中文網撰稿


【編者按】本文是中山大學教授王則柯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錢穎一《大學的改革》一書作的書評。

進入2017年的頭一件喜事,是獲贈錢穎一教授的大作《大學的改革》。拜讀月餘,非常感佩。

《大學的改革》分為“第一卷·學校篇”和“第二卷·學院篇”,2016年9月在北京中信出版社出版,是錢教授“過去10年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院長和過去15年在中國教育領域不懈耕耘的實錄”。這是一本“基於理念而行動的書”(1-3,指該書第一卷第3頁或者第一卷第3頁開始。餘同)。

我是在1991年的一月,按照吳敬璉老師一個月以前的建議,專程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拜識錢穎一教授的。自那時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了26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錢穎一教授一直給我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在他忙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的最近十年,我們見面的次數少了,但是他的著述,可以說是在更高的層面,繼續給我許多啟迪。除了開頭很短時間計算機科學係也在其內以外,我所在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主要功能,就是經濟學教育,後來還增加了管理學教育。“致力於經濟學教育現代化”,是嶺南學院在中山大學成立以來超過四分之一世紀時間裡我給自己的定位。所以,錢穎一教授早年的《經濟學科在美國》(1-260)、《經濟學家市場在美國》(1-272)和《現代經濟學在美國》(1-316)等系列文章,都是我追讀的對象。及至近年以《中國教育問題中的“均值”與“方差”》(1-27)為代表的論述出現,錢教授對中國經濟學教育問題和更加一般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和中國整個教育的問題,提出了更加犀利更加深刻的剖析,其獨到視覺,讓我們許多人拍案叫絕。這是運用統計學概念闡明中國教育問題的力作。

人品與能力,均值與方差
教育
錢穎一:大學的改革錢穎一:中國大學在全球排名中的位置加速上升,但是,大學如果沒有培育好學生,那就很難稱作為大學了。

在《中國教育問題的四個維度》(1-31),錢教授提出,教育產出有兩個維度,一個是“人”,另一個是“才”。錢教授指出,在“才”這個維度上,中國教育產出的“均值”高,“方差”小;在育“人”方面,卻是“均值”低,“方差”大。限於靜態理解的話,均值說的是整體的平均水平,均值高就是說平均水平高,方差說的是眾多個體對均值的偏離情況,方差小就是說個體偏離平均值的散佈面不大,包括差的也不會太差,高的也高不到哪裡去。這種情況,是我們的教育文化長期以來是一種“考試文化”的結果,極端的說法,是把人“培養”成考試機器,並且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育才效果的標杆,從而經過從小學到大學多年來的“培養”,學生考下來的結果相對來說都差不多。

要命的是高的也高不到哪裡去,說的是缺乏出類拔萃的人才。我們均值高,比方說50,但是方差小比方說只有20,那麼最拔尖的也只有50+20=70。人家均值低,比方說40,可是方差大,達到60,那麼人家出類拔萃的在40+60=100的高位。這種情況,不僅影響我們在世界經濟“創新競爭”中的表現,“更決定我們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引號文字,除用於個別名詞或者詞組表示強調以外,原則上都出自錢著。​​餘同)。

在這裡,我還願意指出,育才方面個體對於均值的高端偏離和低端偏離,二者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力,大小是很不一樣的,表現出一種明顯的“非對稱性”。那就是,幾個、幾十個個體的很高端偏離,例如喬布斯、愛迪生、牛頓和亞當·斯密,對整個社會的進步貢獻很大;相反,幾百、幾千個個體的很低端偏離,例如不會做加減法,對整個社會的負面影響,卻可以控制得微乎其微。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聽到國人對於歐美不少人不會做加減法津津樂道,並且以此斷言他們的普通教育比不上我們。其部分原因,也是我們的這些同胞,不明白這個好壞影響“非對稱性”的機理。

相反,在育“人”方面,我們的出品“均值”比較低“方差”卻很大。那當然是很不好的局面,特別是因為個體人品的大幅度低端偏離,對社會的破壞性很大。對此,讀者容易想像,毋庸我們贅言。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般議論的時候,大家都會說育人比育才更加重要,但是通觀我們的教育,迄今基本上奉行的,卻是前面提到過的考試文化。正是由於實際上一直只強調育才,錢理群教授批評我們的一些精英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錢穎一教授看來,所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那些“學過許多知識,善於利用制度的缺陷和傳統的弊端,同時又沒有人格底線的利己主義者”(1-43, 2-164),他們“往往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2-164)。

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

要改變這種非常偏重“育才”從而“育人”實際上幾乎只是作為調料的局面,沒有通盤的考慮和配套的改革,是無論如何做不好的。錢穎一相信(1-3),辦學必須要有長遠眼光、世界眼光和現代眼光。長遠眼光就是要考慮學生的一生,世界眼光就是要汲取全人類文明的智慧,現代眼光主要體現在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大學制度,把教育現代化置於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大趨勢之中,並以教育現代化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這是切中時弊的。很長時間以來,報考學校不是從興趣出發,而是首先考慮畢業時的就業前景,這真是我們高等教育的悲哀。如果即時就業至上,那麼辦職校和培訓班好了,還要大學乾什麼。

長遠眼光非常要緊。錢穎一對清華經管的學生說,“多少年後,當你們回首在清華的歲月時,可能會感受到,讓你們受益最大的,並不是哪門課程的具體內容,而是在清華受到熏陶的理念和思路,培養出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結識的同學和師長”(2-37)。

體現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錢穎一認為,“主要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每一位學生成為有良好素養的現代文明人,同時創造一種環境使得傑出人才能夠脫穎而出。”(1-135)。為此,他在清華經管學院“推動在本科一二年級以通識教育為主,汲取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精華和全人類文明的核心”(1-34)。這就要明確,通識教育既不是專業教育的補充,也不是專業教育的基礎,通識教育“本身就是價值”,因為它提高人的素養,提升人的文明程度,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必要條件(1-34)。所謂“心有詩書氣自華”,或可略略比喻這個關係。

新生進入大學後需要改變以往主要靠背書和做題的學習方式,“大學的通識教育可以幫助完成這一轉變。大學的通識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重大不同不在於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而在於通識教育是一個忘記(to unlearn)、迷惑(to disorient)和再定位(to reorient)的過程(1-138)。按照這樣的理念,清華經管為一二年級的學生開設《中國文明》 、《西方文明》、《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藝術與審美》、《基礎社會科學》、《中國與世界》、《物質科學》、《生命科學》(1-231)等課程,供學生選修。

關於培養現代文明人和創造環境使得傑出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我覺得錢教授談到的他們的本科畢業生馬原,已經可以作為一個生動的例子。馬原從小喜歡畫畫,中學時對課堂上的東西沒有太大興趣,但是熱衷於手機應用設計。大三在荷蘭交換學習,四個月的時間裡背包走遍了歐洲24個國家。在清華的四年,她最感激的,是她的學院同窗。作為同學們推選的畢業生代表,她在致辭中說:可愛的經管,可愛的同窗,以及那些可愛的回憶,是我們“夜空中最亮的星星”。錢穎一問她畢業後去哪裡,她說去哥倫比亞大學讀統計碩士。錢問為什麼?她說,哥大有許多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可能找不到工作,我去僱他們來創業(1-407)。這樣的學生,能不讓老師感到欣慰?

亮點多多,方便讀者

閱讀《大學的改革》,可以說亮點撲面而來。首先,在錢穎一教授的這個文集當中,關於許多大師級學者的主要貢獻,都有非常扼要並且相當精準的介紹,甚至是只有一兩句話的精準介紹。比方說在《現代經濟學在美國》(1-316)靠後的地方,兩句話就概括了納什最主要的經濟學貢獻。在《理解經濟學原理》(1-347),錢穎一教授夾敘夾議,非常扼要地談到哈耶克和熊彼特的思想。這些都是人類文明史和經濟學思想史的重要素材。

另外,關於“無用”知識的有用性(1-21),關於“學好”與“好學”的關係(1-39),關於好奇心、想像力和批判性思維(1-37,1-215 ),關於錯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卻可以扼殺或毀滅原始的創造性(1-23),關於人才永遠都有、問題是給不給他以自由發展的條件(1-86),關於以人文為基礎的人格是做人的準則(1-43),都有精闢的論述。至於“實用學科講有用、基礎學科講有趣”的見解(1-127),“知識的價值可以是內在的,無須體現在它的工具價值上”(2-150)的思辨,更是發人深省。

具體到大學改革,錢穎一指出,高校都是“國有”的,改革比國有企業更難,重點大學的改革難上加難……大學改革比國有企業改革至少落後15年(1-63) 。他還杜鵑啼血般呼籲,大學教師應該享有最大的思想自由(1-86,145)。

我個人還特別看重錢穎一教授關於“經濟學是一門科學”(1-286)的說法。他鮮明地指出,“不少經濟規律,特別是基本原理,是普遍適用於所有經濟體的”(2-392)。這與國內一些知名經濟學家一直渲染國外學來的經濟學在中國不適用、渲染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經濟學理論,適成對照。實際上,錢穎一還直截了當表示,“西方經濟學”這一名稱本身就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1-123)。

為了首先從理念上釐清思路,錢穎一教授花了很大力氣,回顧了世界大學的發展歷史和理念進化(1-176)。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英語國家中最古老的大學,是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世界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是德國的洪堡大學,然後美國怎麼學習歐洲,即本科教育學習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研究生教育則學習德國的洪堡大學,再然後美國怎麼發展成為全世界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不僅高校數量巨大,而且在位於世界前列的大學中美國大學佔了絕大多數。他還特別強調,這種實力優勢,超過美國所有其他行業的世界地位。

錢穎一指出(1-227),我們對美國大學的認識有一個重大誤區,就是只認可它的研究。但是,如果看它對一個人的整體培養,包括知識、能力、價值等各個方面,美國的本科教育“無疑更勝一籌”。

因為亮點多多,《大學的改革》看上去有點像一本關於中國大學改革的百科全書。在寫作該書的時候,錢穎一還對於許多重要引語,都認真地附註原文,這就為讀者跟著做進一步的深入思考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大學的改革》引用最多的,可能是對教育問題也談得很多的愛因斯坦。按照我的印象,錢著幾乎每次引用愛因斯坦,都附錄原文。例如在《對本科教育的三條建議》中,錢穎一寫道:愛因斯坦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大學本科教育的價值,不在於了解多少事實,而是訓練大腦去思考。”當頁腳註馬上提供:英文原文為:“The value of a college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many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這是一種真正“讀者友好”的著述方式。

《大學的改革》是一本“思辨—理念—行動”的實錄。應該說,錢穎一教授所做的,有少數在別的一些地方也做過。例如在上個世紀末,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實驗班,就開設過中國文化、外國文化以及哲學、歷史等體現通識教育的課程。但是比起清華經管,普遍都差得很遠,而且許多都未能堅持下去。之所以成效不大,固然是因為沒有通盤的考慮和配套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也因為沒有錢穎一教授那樣的事業心。

目力所及,我覺得錢穎一教授是從海外回國擔任學院負責人辦學最投入的學者。從經濟學者轉換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改革者,是他的“人生選擇”。他說:“這些年來,我在清華經管學院沒有帶過一個博士生,沒有申請過一筆科研經費,也沒有主持過一個自己的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因為在我看來,做一流的院長和做一流的學者一樣,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1-1)

我非常欽佩錢穎一教授的投入,非常欽佩清華經管已經取得的成功,以及展現給我們的前景。如果高度概括的話,錢穎一教授的辦學理念,是“大學為學生”。他的理想,是要把大學辦成“培育學生自由生長的'土壤'”(1-34),辦成“傑出人才賴以生長的'土壤'”(1-145)。回想20多年前在廣州東山與朋友一起吃飯,我們都非常欣賞培育“土壤”的說法。現在看到清華經管的長足進步和理念昇華,實在非常高興。

《大學的改革》篇幅很大,看起來有點嚇人。不過哪怕你沒有大塊時間把它一口氣讀完,它也一定可以讓你感受“開卷有益”。事實上作為一個文集,它是由許多單篇組成的,每次看一篇,總沒有問題吧。我甚至覺得,只要你關心中國的高等教育,哪怕隨便從我這個書評提到的某個你感興趣的亮點入手,你也會被吸引著繼續看下去。《大學的改革》有這樣的力量。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中國慈善家最熱心教育;回來印尼改善國家

為了在全球名校的校園裡看到印尼學生,印尼財政部長穆里雅妮跟前總統尤多約諾爭取到龐大的獎學金預算。至今,金額總數已經累計到了約台幣 530 億,還在持續成長中。
穆里雅妮表示,她的責任不是拿印尼的稅金,去替其他國家培養人才。如果不想回來,就把獎學金歸還政府。對印尼政府來說,因為短期之內無法將國內大學提升到全球 200 名,那就先用外國名校的力量和資源直接提升學生的素質,讓學生進到名校,再回來印尼改善國家...http://bit.ly/2mwJ8Ez





中國慈善家最熱心教育
西方慈善家的熱門捐贈領域包括宗教、醫學研究和動物福利,而中國慈善家們最熱心支持的事業就是教育。

更新於2017年3月15日07:37 英國《金融時報》金奇 報導


陳一丹,中國第二大慈善家,去年捐贈了6.15億美元。在陳一丹看來,有一個問題比這世上其他所有問題都重要。他說,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年輕人沒有工作、上學或接受培訓。

籠罩在年輕一代身上的這一陰影並非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所特有,在很大程度上,這是科技進步所引發的通病。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的數據,全球15歲—24歲年輕人中,估計13%左右失業,約三分之一被歸為當前沒有受教育、就業或培訓的類別。該機構表示這一數字還在以每年4500萬人的速度增長中。

陳一丹表示,經濟學人智庫的研究表明,不久以後,人類45%的付酬工作就會被科技自動化。陳一丹是中國互聯網和遊戲巨頭騰訊(Tencent)的創始人之一,於2013年辭去騰訊高管職位。

面對這個最重要的問題,陳一丹的反應並不是抱怨自動化和其他工作替代技術造成了災難。他說:“科技是抗拒不了的。”相反,他建議要加倍地致力於讓人們接受教育,以改善他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的就業前景。

“Khan Academy”

  “Khan Academy”藝術史很優
昨天讀故友的譯書:柯慈《少年時》/ ( Youth: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II) (2002) By J. M. Coetzee)著 ; 鄭明萱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2004[民93]
它的書前語錄歌德的話:要想了解詩人,當先造訪他的家鄉。
其實,主角二十多歲才造訪的倫敦,才是新故鄉:他在BBC的Radio 3廣播,與俄國、澳國和世界各地的詩人神交;他在Tate 美術館受到Robert Motherwell的畫作 Homage to the Spanish Republic 24 衝擊 (查資料,畫題都是西班牙內戰的輓歌Elegy,而小說中說是”向其致敬”;他在某劇院看印度的電影如史詩….最重要的,他生平第一次受邀到鄰居家中受招待,竟然無力回請……


https://www.khanacademy.org/humanities/art-1010/abstract-exp-nyschool/abstract-expressionism/v/robert-motherwell-elegy-to-the-spanish-republic-no-57-1957-60


美國在台協會 AIT
你聽過“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培養的工程師薩爾·可汗(Sal Khan)很擅長解釋數學和科學,十幾年前就開始使用網路繪圖工具為12歲的表妹輔導代數。後來他把影片發佈在YouTube上,吸引了全球數以千萬計的觀眾。這就是網路自學工具可汗學院的開端。現在薩爾·可汗正在想辦法解決更難的事情:重新構想如何在實體學校教導孩子。一起來看看: https://goo.gl/pfqssp #innovation #technology#selfeducation
Have you ever heard of “Khan Academy”? A dozen years ago Sal Khan, 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rained engineer with a knack for explaining math and science, used an internet drawing tool to tutor his 12-year-old cousin in algebra. When he posted videos on YouTube, they attracted a global audience in the tens of millions. This was how self-education started from the Internet. Now Khan is tackling something perhaps even harder: reimagining how children are taught in bricks-and-mortar schools. https://goo.gl/pfqssp
Sal Khan, the founder of the online Khan Academy, is reimagining how children are taught in bricks-and-mortar schools.
SHARE.AMERICA.GOV

黃武雄: 教育三書 前言


教育三書
一、前言
學校教育,誰都可以談,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曾在學校熬過十年、二十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觀點。面對今天仍然問題重重的教育,想為教改找到一個突破格局的共識,並不容易。
在教育三書中,我的切入點是:每個人先問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學校一天長達七、八個小時排排坐的聽課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算是會教書的人,許多很複雜的概念,我可以用簡單的白話授課。很多各科系的學生,上過我微積分的課,隔了一、二十年寫信給我,說的第一句話經常是:「我一直很懷念你,你對我影響很大,但老師,我記得的不是微積分,而是你說過的一些話。」
三、四十歲時,讀到這種信,我會感到沮喪。但後來我想通了。
大學是一種環境,人在大學𥚃「混」,就在學東西。授課者傳達給學生的,不是教材的細節,而是「視野」,知識的視野。當然,進入研究所的專業課程,情況就不一様,教授講課的內容與水準,對學生要踏入專業研究,確實有関鍵的影響,因為研究所的專業還在發展,涉及專業知識的品味,與正在發展中的知識流向。
但不論在哪個階段,研究所、大學、中學、小學,甚至學前,教育最關鍵的不是別的,而是學生本身認識世界的動力、投入、不斷的自我提問、反駁與探索。不要以為這些能力是成年人才有,正好相反,越小的孩子越具備這些能力,一般大人反而失去這種特質。
這是人原始的秉賦,幼兒就是用這種創造性的學習能力,一下子學會好幾種語言,而且掌握很好的語感。可是我們的教育卻用最笨拙、最沒有效率的講課聽課考試評鑑,取代他們原有生動探索的學習方式。
剝奪學習者的主體性,不只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我們一直用反教育的方式在辦教育。
事實上,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礙,是「學習經驗的複製」。我們現有的大人,不論學歷多高,都是在講課、聽課、考試、升學的環境中長大;自然誤以為學習只有這種方式。然後努力要把這種學習的經驗,複製給下一代,卻無法檢視,甚或抗拒其他遠為有效有趣的學習方式。
我們努力在為自己的小孩,爭取所謂較好的師資;施加較緊迫的外在壓力,不譲小孩荒癈功課,或變成怠惰。
殊不知每一個小孩最好的老師,就是他自己與他的同儕,還有,偉大的自然;最有效的學習動力就來自他「內在的、與生俱來的、想了解世界、參與世界的熱情」。
然後我們努力在找一個對小孩是「他者」的所謂「老師」,取代他內心的那些最好的老師;努力在用一套冰冷的教材與規訓,一種笨拙的教法,澆熄他內在最有效的學習動力。
年來我斷斷續續,動手書寫教育三書,想從實踐面談三階段的教育,如何改用「學習者的主體性」作為思考教育的核心,為台灣教育尋找新的出路。
書一、國高中的教育
書二、國小的教育
書三、大學教育
書一、國高中的教育
教育部應該跳出現有格局,努力推動下列我要説的「擴大自學計劃」。這計劃會從根本,一步步改變台灣教育的面貎。
更重要的是:拜今日網路流通之賜,這計劃沒有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沒有厚此薄彼的困擾,沒有城鄉差距。
也無需強制某些學生家長接受某種「偉大的理想教育」。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喜歡的學習方式。
所以社會也不會有強大的反彈。
我先來談國高中的教育。請先耐心讀完做法本身,稍後我再來多作解說。
第一階段:
立即把國高中所有學科課程按淺、中、深三種程度,與民間及出版社合作,編成三套不同程度的教材,內含:
A、紙本教材加工作薄;
B、徴求全國最好的教學工作小組,分別把各學科拍成活潑又清晰的教學Video, 開放在網路,供全國學生免費學習。兼亦發展問題對話網站,徴求教師及志工與學生解疑。
C、針對課程進度,編測驗卷,國高中各12階梯。
D、學生學科「起惑點」診斷卷。
淺、中、深三套的用意,不只譲學生可依自己的程度選擇,更譲學生對某一單元摸不清時,可以參看其他版本的解說。
而且不懂的地方可以反覆的一看再看、一想再想。
任何人只要進入網路,都可以免費接觸這三套教材,並下載。
第二階段:
1、教育部宣布放棄學年制,例如高中學生只要完成高中12階梯測驗及格,就完成高中學科部分的要求,倘若藝能技術社團課程亦修習完畢,就可以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年限不拘。讓每一個孩子想學再學,依教材順序,自由編訂學習進度,對自己負責。
國中亦然。(國小在「書二」中另談,主要是用分組討論與教學代替台上講課。)
2、擇試點進行自學實驗:
找幾所學校,譲願意自學的學生(一般須經家長同意,但特殊狀況可有例外)入學。亦徴求教師志願加入。
實驗學校學生不按照時間上學科的功課。學校開放空間,用來規劃自學與共學,提供約六人小組學習與討論的小隔間,內有放映機及討論桌。學校可以協助分組。
進度學生自訂。學校不再考試評分。各學科教師改當諮詢員,在辦公室分両班、或三班輪流值班,供學生自己串門去問問題。
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權力關係。
學生去學校除學習與討論學科之外,其他主要的活動在術科:辦種種社團、學戲劇、跳舞、木工水電、打球、上體育、聊天、討論生活教育⋯。
這種學校栽培出來的學生,比起現在這種靠教師講課及集體管理的學校,一定更充滿活力,學習興趣高昻。
由於學科靠網路,人人可以得到第一流的講師解說與教導,於是城鄉差距消失,明星學校不再。
然後教師成長的問題,也不再是問題。教師失去了手上的權威,只有靠自己的真材實學,才能回答學生的問題,否則門可羅雀,很快就被邊緣化。
第三階段:
視試點狀況,不斷修正改進,然後依條件是否成熟,逐年逐步擴大到全國。
---待續
/黃武雄 2017/03/15
感冒臥床中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朱子之路」「21世紀大學之理念與臺灣高等教育的展望」......



 台灣朱子學研究協會及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為鼓勵台灣優秀學子深入了解 ... 獲選參加朱子之路研習營之學生須自費往返大陸台灣之交通費費,其餘 ...

 朱子之路的緣起與展望
——代序
(臺灣)朱茂男     
 小時候跟著父親回鄉下祠堂祭祖,祖先牌位上有「朱熹」字樣,但心中並沒有引起迴響。中學時,課程中有《論語》選讀,用的是朱熹《四書集注》,才漸漸瞭解朱熹對後世的儒學思想有重大的影響,可以說因為有朱熹的注解,讓後世的人更容易瞭解儒家思想學說,並於生活中實踐,影響著近七百年來的東亞文明發展,這使得身為朱熹第30代裔孫的我,一股榮耀感油然而生。
 2000年隨家族宗長到豐順尋根問祖,並到武夷山參加朱熹逝世800年的紀念會,旅途中結識了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他是應邀參加朱子學的研討會,經過彼此認識瞭解,才得知他是我大學恩師方懷時教授的乘龍快婿,更多了一層親切感,回台後還繼續保持聯繫。2006年我們朱昆泰家族為了紀念秀成公來台222年,楊教授慷慨出借先賢墨寶及他的珍藏品于秀成公廳展出,因展出時間有限,觀賞者欲罷不能,因此把這些珍品印製成冊,以供隨時翻閱觀賞,楊教授也在圖錄上寫了一篇〈走在朱子的路上〉序文,這是「朱子之路」的緣起。
 既是朱子後裔,又是臺灣朱氏宗親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及身兼世界朱氏聯合會的會長,我最想宣達推動的是「朱熹思想文化」,而「教育」是最好的方式,因此透過台大黃俊傑教授的引薦,和台大、清大、師大等研究朱子學相關的教授們的不斷接觸,終於在200881日「朱子之路」首航了!由世界朱氏聯合會朱祥南會長、清大中文系楊儒賓教授;他的老師張亨教授夫婦;及世界朱氏聯合會副會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朱杰人教授、福州師範大學朱人求教授……等帶領臺灣清大、成大、東吳、文化等大學及大陸福建師大、北大、重慶大學的碩士生、博士生,在「朱子之路」——即朱熹出生、成長、求學、講學、終老的地方,走訪一遍。上海華東師大的朱杰人教授更在世界朱氏聯合會的臺山運營會議中,肯定朱子之路的活動,他說:「這是一個非常好、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藉此培養年輕的朱子學研究精英。甚至要把『朱子之路』固定下來並擴展成為具有國際特色的品牌,每年舉辦一次;這樣不但掌握了現在的精英,還掌握了未來的精英,也就是掌握了主導權,世界一流的研究朱子學的學者,都是經歷了我們聯合會所辦的培訓活動,我們真的就有執牛耳的一席之地了,這個意義就非常重大了。」
 第一次的朱子之路不但得到朱杰人教授與廣大朱氏宗親們的肯定,在同學們的宣揚炫耀之下,在校園裡也引起很大的迴響,紛紛詢問下年度何時再辦,如何申請報名。身為主辦者也因此而受到鼓舞,開始與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的楊儒賓教授與張崑將秘書長為主的理事們,開了無數次的籌備會,更在世界朱氏聯合會臺山運營會議中討論。過程的曲折不在話下,最後決定臺灣學生14名,大陸5名,東南亞5名(後因H1N1的疫情,東南亞的學生未能成行),隨行的教授、工作人員及閩北朱氏後裔聯誼會的接待人員,一行40人,浩浩蕩蕩在福建南平市政府的支援下展開了第二次的「朱子之路」參訪。因為第一次的經驗,我們修正了路線,既不重複又增加參訪之項目,「朱子之路」的研習營,從朱熹出生地尤溪開始走入歷史隧道,經南平、政和、建陽、武夷山、江西的鵝湖書院和福州,去親身體驗朱熹七十寒暑的人生行止,沿途展開多場專題講座,兩岸的學者及學生面對面研習探討。參與的學生要發表一篇有關「朱熹思想學說」的論文,教授們也針對學生論文演說評論、解析,師生雙向討論,熱烈而深入。課程緊密、路程長遠,一周的「魔鬼訓練」連身強力壯的年輕學子都覺得疲累,但心中的興奮又勝過一切,把在書中讀過的實際去造訪,真正體會「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走一趟朱子之路對書中所讀的,不用死記活背,就能輕易地了然於心中了,師生們及來賓們於事後也都寫了心得報告,刊登于《朱子文化》雜誌中。
 經過兩次的「朱子之路」,從經驗中檢討,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第一、希望學生能參與會前會,針對政策性、事務性及心理性做好充分的說明及準備工作,如:T裇的制印……等。第二、始業式、結業式要掛朱子像與會旗,且要朗誦《朱子家訓》,以表示肅穆的一面。第三、擴大學生的涵蓋層面,大陸學生多一點,除東南亞外也要有日、韓的學生。第四、增加團體娛樂活動,以促進學生的交流與對話機會。第五、規劃多元豐富的行程,除了涵蓋朱熹故里外,可包含其講學的地方與閩南朱子過化的路線,如: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婺源、泉州、漳州……等。
        本人在朱子之路的始業式和結業式的致詞中表達了我的感恩、謙卑與傳承的志業思維,及對未來的期許和方向。相信在我們手中,我們擁有今天;在我們夢裡,我們擁有明天;在朱子學的信念裡,我們擁有永遠!2008年第一屆朱子之路)

【此心安處是吾家 楊校長頒發黃俊傑「臺大特聘講座教授」聘書】
2017年1月23日在社科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由共同教育中心及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共同主辦「21世紀大學之理念與臺灣高等教育的展望」學術研討會,會中楊泮池校長校長頒發「臺大特聘講座教授」聘書予黃俊傑教授,並舉行文德講座簽約典禮,也將高研院印信交給新任院長管中閔教授。
黃教授感謝上台致詞的每一位老師、同學、好朋友,特別是從日本趕來的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Amirova教授與國際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沈國威教授,以及從上海趕來的陳裕德董事長全家。
黃教授在感恩致詞中指出,2年前有一個單位請他演講,在會場有一位資深老師告訴他:「40年前上黃老師的課,至今還記得你講的話。」他問這位老師是哪一句話,她說:「此心安處是吾家」!黃教授非常感恩她對一位教書匠的鼓勵!黃教授與各位老師、同學、各位朋友共勉:「此心安處是吾家!再次感謝大家!祝福大家身心健康,生命成長!」
致詞全文如下:
孫校長、李校長、各位先進、各位貴賓、老師、同學:
  大家早安!感謝大家在這麼寒冷的天氣裡來參加今天上午的茶會,各位賜給我的珍貴情誼,將永遠是我心中的一股暖流。
  我1970年開始返校擔任助教,到今天在本校工作年資46年半,我首先要感謝臺大近半世紀的深恩。記得擔任助教的時候,月薪2000元台幣,當時還實施柴米油鹽配給制度,每個月月初就會有一輛政府委外小貨車,送來一桶油,米分「大口」與「小口」,一袋一袋分裝,柴與鹽則發代金。遙想當年入不敷出,捉襟見肘的清苦日子,歷歷在目,恍如昨日。但時光流逝,歲月無情,一幌已經40多年了。我感恩40年來在臺大所有教過我的老師,感恩所有進入我教室的同學,感恩臺大這個學習環境,讓我可以值遇這麼優秀的師友。剛才校長頒發給我「臺大特聘講座教授」聘書,這是我的殊榮,我能力不足以當之,我與校長約定:我會繼續開課,但不再支薪,從此以後成為臺大的義工,感恩臺大!
  其次,我感恩管中閔老師俯允接任高等研究院院長。管中閔院士是國際知名計量經濟學家,既聰明又幹練。我深信,臺大高研院在管院長的卓越領導之下,必將攀登另一個學術高峰,謝謝管院長。
  接著,我要感謝朱茂男董事長,朱董事長是南宋大儒朱子的第30代裔孫,他在過去10多年來與孫震校長等前輩,一起弘揚儒學與朱子學。他與研究儒學的朋友倡議並每年帶領青年學者走「朱子之路」活動,10年來呵護著東亞地區的青年學者,對儒學與朱子學貢獻卓著。朱董今日捐款給臺大,支持「東亞儒學」的研究,我深深感佩!
  最後,感謝王子承老師和他的學生的小提琴演奏,悠揚的琴聲繚繞耳畔、深扣心弦。感謝臺大教職員同仁的合唱,我會永遠懷念我們在臺大一起渡過的美好時光。感謝高研院所有助理同仁過去幾年一起為本校為學術而努力。感謝今天上台致詞的每一位老師、同學、好朋友,特別是從日本趕來的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Amirova教授與國際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沈國威教授,以及從上海趕來的陳裕德董事長全家。2年前有一個單位請我演講,在會場有一位資深老師告訴我:「40年前上黃老師的課,至今還記得你講的話。」我問這位老師是哪一句話,她說:「此心安處是吾家」!我非常感恩她對一位教書匠的鼓勵!是的,各位老師、同學、各位朋友,讓我們共勉:「此心安處是吾家」!再次感謝大家!祝福大家身心健康,生命成長!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Want to Fix Schools? Go to the Principal's Office


OPINION | OP-ED COLUMNIST

Want to Fix Schools? Go to the Principal's Office

By DAVID LEONHARDT

Education reform often skips over one of the best solutions for helping students. Chicago shows how it can be done.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College Endowments to Divest From Climate Change Deniers

台灣的大學基金投資或許還太小,還不成氣候。還沒有環保投資之價值觀和考量。
Bloomberg
The fossil fuel divestment movement has spread to hundreds of college campuses.

The decision puts Barnard's $286 million endowment’s relationship with…
BLOOMBERG.COM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The school of the future has opened in Finland;The Future of "Our" Universities











London Review of Books 


The Future of Our Universities
Tuesday 28 March, 8 p.m.
Beveridge Hall, Senate House
What will our universities be like in ten or twenty years’ time? How will they be funded, how accessible will they be, and how will they be affected by Brexit? These and many other issues will be debated at a special London Review Bookshop event.
Stefan Collini, whose latest book Speaking of Universities challenges the marke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ill be joined by writer and academic Marina Warner; former Conservative Minister for Universities David Willetts; and Dinah Birch, Pro-Vice-Chancellor at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英文簡單,很值得參考:










The school of the future has opened in Finland


Hopefully every school will be like this one day.


BRIGHTSIDE.ME

通識課教師陸汝斌、林靜蘭二位提告恐"白黴菌"同學嚇、妨害名譽



台南新芽


成大性別通識課被指控課程內容不當,包括老師主張妻子發現丈夫外遇應該要忍耐原諒、在清大女生不要太醜就有很多人追等等,課程教材引用多本基督教書籍,也被指有傳教嫌疑。暱稱白黴菌的同學透過作業向老師建議改善未果後,在網路上揭露課程內容,成大性平會防治組也展開調查,認定課程性騷擾(含性別歧視)成立。然而白黴菌在上月底竟遭到授課教師當中陸汝斌(圖)、林靜蘭二位提告恐嚇、妨害名譽。成大校方表示將全力支持學生,並安排校聘律師陪同諮詢、做筆錄。 #性別 #歧視 #成大


1111懶人包 https://goo.gl/k2ATlH
白黴菌臉書 https://goo.gl/wJ5vtd

訪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Peter William Mathieson

馬斐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馬斐森
Translate this page
馬斐森教授(英语:Professor Peter William Mathieson,1959年4月18日-)是英國醫學學者、臨床醫學專家,自2008年擔任布里斯托大學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2014 ...

【馬斐森辭職】港大校長早被架空埋下減薪跳槽導火線?|香港01|港聞|

https://www.hk01.com/.../-馬斐森辭職-港大校長早被架空-埋下減...
Translate this page
Feb 2, 2017 - 港大校長馬斐森辭職的消息傳出,震驚各界。不過,回看馬斐森上任後兩次「被架空」,馬斐森大概一早有去意。

港大校長馬斐森辭職,明年將出任英國愛丁堡大學校長| 端傳媒Initium ...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202-dailynews-Peter-Mathieson/
Translate this page
Feb 2, 2017 - 現年57歲的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Peter Mathieson)於2月2日宣布辭職,預計將於明年1月正式離開港大,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擔任校長。| 端傳媒是 ...


「香港大學不能故步自封」:專訪校長馬斐森 (崔偉恆)

對於香港大學的發展,馬校長強調要現代化。對此,他講了四個I,分別是Internationalization(國際化),Innovation (創新)、Interdisciplinary (跨學科)和Impact(影響)。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要故步自封。
「香港大學的歷史遺產其實是一個雙刃劍,但是不能故步自封。」馬校長認為,需要解決官僚積習的問題,具體而言,就是現代化這一間百年老店。除了要引進一些現代的大學的一些設施、措施外,他怎樣現代化這間百年老店?
馬斐森記得,在布里斯托大學擔任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的時候,已經引進一些吸引女性教授入職的方案,譬如work from home、增加產假等,讓女性教授的比例提高。這路線也在香港大學繼續沿用。據報,二○一五年四月十日,香港大學成為全球首間參與聯合國計劃「他為了她」運動的大學,鼓勵港大男性成員踴躍爭取女性成員的權利,並希望在二○二○年將女性院長級人員比例擴展三倍。
的確,在香港,女性出任校長的似乎只有徐美德(Ruth Hayhoe),她曾出任未成為大學前的香港教育學院院長。
然而,也有一些「進步措施」、「國際化」,說出來讓香港大學畢業生甚至香港人都覺得刺耳:「香港大學要學習中國的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
「為什麼我們要向內地學習?」筆者不期然問出這個問題。
(如欲閱讀全文,可到「網上商店」購買下載版,或到各大書報攤購買印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