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蘋論:政大黯黑的往日
蘋論:政大黯黑的往日
出版時間:2018/01/25
政治大學不久前於校務會議中投票通過遷移中正圖書館內的巨大坐姿「蔣公銅像」。這種從善如流的精神和政大自由主義化的趨勢,非常讓人欽佩,也為政大學生和教授自此擺脫黨國威權體制,得以自由獨立的研究和思想感到欣慰。
有守舊學者們細數政大創校與「蔣公」的淵源,由中央黨務學校、中央政治學校合併中央幹部學校,再改制成立政治大學,認為搬走銅像是自我否定,政大如何培育優秀人才,「必屬緣木求魚」云云。
曾設人二嚴控思想
他們咬定「轉型正義」史觀謬誤、銅像不見容於綠營是因為「蔣名譽校長」心心念念「薪火相傳,復興中華」(其實是228屠殺),搬走的不只有形的銅像,更是無形的人心與價值云云。
先說歷史。從中央政校、中央幹校合併再改制政大,始終脫離不了「中央」、「政治」的形影,其最初目的是培養國民黨「對匪鬥爭」的幹部,即「文有中央政校,武有黃埔軍校」,校長都是「蔣公」,政大的工具價值昭然若揭;創校第一天開始就完全不是追求學術研究的正統大學。
由於是培養鬥爭異己的幹校和領袖的子弟兵,本身必須純粹化,於是對學生的思想監督、言論控制遠比其他大學嚴格。行政大樓裡專事調查師生思想言行的「人二」,遂成為神祕恐怖的組織。直到蔣經國廢除戒嚴、逐步走向自由化,政大的「兩條路線鬥爭」才外顯化。一條是守舊派,堅持政大走訓練黨國幹部的老路子;另一條是自由派,主張政大學術化,解除政治任務,看齊一般的正常大學。多年後,隨著民主的深化,政大終於走上正軌。搬走銅像就是政大正常化的表徵。
遷走蔣銅像算客氣
1970年代,政大某研究生A報考教育部公費留考「西洋近代政治思想史」門,專門科目(西洋通史、西洋思想史)A得分最高,遠超過錄取所需,但國文竟只得40分遭淘汰,該年該門從缺。A告知鄭學稼老教授,鄭問該生是否有被調查過思想言論,該生想起同學警告說有人找同學閒聊,問他們A生是否有批評黨、政,同學不疑有他遂承認。鄭教授說這很明確是被做掉,他曾出留考考題,改卷時有關單位來電要求把某生down掉,因為他「思想有問題」。鄭教授峻拒,結果該生也是國文不及格被做掉。這樣的舊政大陰森恐怖,有何值得留戀之處?遷走蔣公銅像已經非常客氣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