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范承宗:台灣工藝課
+38
范承宗新增了 42 張新相片 — 在嶺東科技大學。
9小時 · 台中市 ·
這學期在嶺東科技大學帶大二的台灣工藝課,有三十一個人選修,最後有十四位同學完成,如此不好得手的兩學分,真是辛苦大家了。
-
這門課一開始請同學們各自去找三個自己感興趣的民間工藝,先做簡單的資料收集,帶來簡報和討論,接著要去尋找以此為業、而且願意教你的師傅。「要怎麼找?去哪裡找?找不到怎麼辦?怎麼說服師傅願意教我?萬一他們沒空怎麼辦?」馬上冒出許多問題,我的回答都是:「自己想辦法呀,年紀都這麼大了,連這點小事都搞不定的話就退選吧,退選就沒問題了。」
-
在桌上攤開做蒸籠時的經折裝紀錄,我戲稱這是「清明上河圖」,旁邊放上我那時候做的蓋不起來的菜鳥蒸籠,跟同學們說明這門課要做的事,並再三強調:「這是選修課,沒有人逼你選,很麻煩卻只有兩學分,很不划算的。」雖然是用開玩笑的口吻說,果然陸續有些無緣的同學退選了。
-
接著是選擇題目的階段,根據我自己以前遇到的困難和經驗,常建議同學們重視地域和交通因素,儘量選擇自己騎機車就可以抵達的中部地區,或是自己的家鄉,這樣週末回家的時候還可以去,這是希望在過程中如果遇到材料、製作上的困難,比較容易尋求師傅的幫助。於是我們有了南屯打鐵、草屯竹藝、鹿港製香、埔里造紙和官田菱角染…等等。
-
決定題目之後,各自找時間去向各自的師傅學習,跟著他親手做一件簡單的器物,兩三週之內要完成帶來,每週都要看進度,除此之外,還要用照片記錄製作的過程,每一個小細節都儘量記載下來,收集起來之後,按照順序排列在紙張上,用三種顏色的貼紙,以形狀、材料、方法去標示。過程中拿了一種材料,切了一種形狀,就貼上對應的貼紙,而方法,則是過程中獨特、珍貴的部分,可能是組合、成形的方式,或是改變材料特徵的方式,很聰明的、經過許多世代無數人調整、累積而成的智慧,試著用簡單的插圖和文字說明自己的發現,開始做你的清明上河圖。
-
接著是為期好幾週的材料試驗,是花最多時間的部分。從上一階段的製造過程和貼紙中,尋找能夠嘗試改變的部分,要做許多個試驗品,依照不同工藝的困難度,有的人要帶五個,有的人要帶三十個,然後再針對帶來的試驗品討論做法和效果。每個星期都很新鮮,能看見同學們用千奇百怪的方式處理材料,有的同學拿醬油、醋、鹽酸來煮竹子,有的同學拿胡椒粉、奶粉來製香,還有同學用象棋、麻將、烤肉網來染布,真是非常有意思。
-
一路上都儘量不讓同學們馬上去想最後要做什麼器物,比起結果,更希望大家在剛升上大二的這個時期,能夠樂在親手摸索、實驗的過程裡,能夠從每次的試驗品中去推演下一次的嘗試該怎麼調整。摸索了好幾週之後,同學們陸續試出了有趣的、美的、吸引人的試驗品,直到這裡我們才開始嘗試運用做成器物,做壞了、不好看,就再改做一個比上次好一點的,一週一週慢慢做、慢慢改,還真是不容易。
-
最後的作品都是同學們親手做的,不像出自師傅的巧手那樣精美,但在我看來,那些樸拙的輪廓是再珍貴不過的。
-
今天是我當范老師的最後一天,這學期我也從每次和你們的討論中得到很多,我很喜歡你們的清明上河圖、你們的試驗品和你們最後的作品,謝謝光臨,後會有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