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rvard CrimsonWhen the website WikiLeaks published a database of emails that were hacked last fall from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communications involving Michael M. Lynton ’82, the company’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and a Harvard Overseer, were made public, offering a rare glimpse into his relationship with top administrators at Harvard.
應該先了解哈佛大學的管理階層
Harvard Rules: Lawrence Summers and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University Paperback – November 22, 2005
From Publishers Weekly
In an attempt to place Harvard's current president, Larry Summer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is intriguing study explores his policies, leadership style and previous career in reference to other presidents as far back as Charles W. Eliot (president from 1869-1909). Bradley, author of the bestselling American Son: A Portrait of John F. Kennedy, writes with tactful reserve about the backroom intrigues and infighting that have characterized Summer's presidency, always showing both sides of the issues-and the book is no less gripping for it. These struggles, involving such luminaries as Cornel West, Skip Gates, Robert Rubin and Alan Dershowitz, are riveting even when handled with kid gloves. But Bradley addresses much more than simply the contentious start to Summer's tenure at Harvard. On the one hand, he offers an insightful look at how the rol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ident has changed from a moral and intellectual leader independent of political and corporate power to the administrator of an institution largely dependent on corporate and government largesse for its continued existence. On the other, he places Harvard'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n a larger context, exploring its shifting goals, pedagogy and values in reference to other prestigious American universities such as Princeton, Stanford and Yale, as well as to American society in general. On a whole host of issues-including unionization, civil rights, affirmative action and militarism-Bradley uses events at Harvard to illuminate wider social trends and vice versa. Although Harvard alums will naturally gravitate toward this timely volume, it will also appeal to anyone concerned with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American society.
有點像小說,不過還不錯。中文本的所謂索引,根本是笑話。我習慣倒讀,弄了老半天,董事會叫the Corporation
哈佛,誰說了算
- 作者: (美)理查德·布瑞德利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哈佛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最具影響力的大學。然而,在2001年初,哈佛卻危機四伏。美國前財政部部長、才華橫溢的勞倫斯?薩默斯就任哈佛第27任校長后,哈佛非但沒有從危機狀態中擺脫出來,甚至還成了權術、金錢、性和權力的戰場……理查德?布瑞德利不顧哈佛校方的反對,憑借自己的智慧、誠實和卓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披露了哈佛百年老牆之內所上演的真實的一幕幕,讓人們了解到在這所全球最重要的大學里權術、性、野心、內訌、陰謀詭計等泛濫成災……
《哈佛,誰說了算》:討伐名校校長的檄文
本報記者張慧《 青年參考》( 2015年01月28日18 版)
哈佛大學第27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
|
《哈佛,誰說了算》可以被看成討伐哈佛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的檄文,為讀者展現了人們不知道的哈佛大學,堪比政治小說,引人入勝。作者布萊德利將這本書稱為“關於大學校長權力、影響力和重要性的書”。對於在書名中提出的問題,作者並沒有闢出專門章節作答,而是化整為零地講述了哈佛校園文化的轉變。
堪比政治小說的紀實文學
“美國前財政部長、才華橫溢的勞倫斯·薩默斯就任哈佛第27任校長後,哈佛非但沒有從危機狀態中擺脫出來,而且成了權術、金錢、性和權力的戰場……”這樣的內容簡介,讓非虛構類作品《哈佛,誰說了算》有了政治小說一般的節奏和氣氛。
《哈佛,誰說了算》是一部新聞作品,出自經驗豐富的新聞工作者之手。詳實的細節和流暢的文筆讓這本書堪比政治小說,引人入勝。
作者理查德·布萊德利本科畢業於耶魯大學,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他為了完成這本書,對哈佛的學生、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和校友進行了數百次採訪。當時擔任哈佛校長的勞倫斯·薩默斯拒絕了作者的採訪。
對於在書名中提出的問題,作者並沒有闢出專門章節作答,而是化整為零地講述了哈佛校園文化的轉變。
在哈佛最有發言權的曾是教師,“原先的主流價值觀一度是學者們的價值觀,現在卻被哈佛管理層僱用的律師和工商管理碩士們的基本標準取代”。
“隨著集中管理體制的發展,權力越來越集中到校長和那些毫無知名度、只是聽從校長調遣的行政官僚手裡。”而教師們“越來越像僱員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淡薄,投入感也越來越少。對許多人而言,他們對哈佛的極度忠誠是因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頂尖品牌可以帶給他們巨大的利益”。
作者剖析了這種轉變的原因。上世紀60年代前後,美國頂尖學府在學術和聲譽上獲得了廣泛認可,進入急速擴張階段,聘用了大量律師、財務人員、人事經理、退休福利管理專家、房地產管理人員、公共關係顧問和資金募集者。他們通常來自企業和諮詢公司,做事的風格往往折射出商業文化,而不是學術文化。
更深地改變哈佛文化的是隨薩默斯進入哈佛的官僚化氣息。布萊德利用350頁的篇幅,講述了薩默斯上台後如何步步為營,成了在哈佛說了算的人。
哈佛校長應具備美國總統的素質
布萊德利似乎對薩默斯心懷芥蒂。書中的薩默斯野心勃勃、張狂粗俗,讀者難以將他和出身學術世家、在哈佛接受過教育的經濟學家聯繫起來。
按照美國標準,薩默斯是位成功人士。他的伯父和舅舅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他29歲就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放棄教職進入政界後,他從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一直做到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2001年,他華麗轉身,成為哈佛大學的第27任校長。
正如布萊德利指出的,在人們看來,大學校長通常是正直博學的人,對政治、道德很有見地,能對眼前所發生的事件發表看法。名校的校長更該如此,他們的正能量理應影響整個校園,甚至跨越校園的圍欄,覆蓋外部的社會。
伍德羅·威爾遜和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成為美國總統前,分別是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因此,對很多美國人來說,理想的校長應該具有美國總統所需的全部素質。校長們沒有成為總統只是因為為人低調,不想參加競選躋身政界。
然而,書中描繪的薩默斯遠沒有這麼神聖和高尚。他深諳官場之道,精通權術。在布萊德利看來,“哈佛課程的設立既是出於利益的動機,也是為了追求學術霸權,為了進一步在國際教育中烙上哈佛的烙印,為了促進一個思想帝國的成長”。
“對薩默斯來說,哈佛將是他的權力基礎,是個知識的工廠。這個工廠每年將向外輸出成百上千名未來的領導人,他是這個工廠的經營者。”布萊德利在書中寫道。
哈佛歷史上第一位被“彈劾”的校長
2006年6月,也就是這本書完成兩年後,薩默斯辭去了哈佛校長一職。
令薩默斯黯然離去的並不是這本書。2005年1月,薩默斯在學術會議上宣稱,科學領域男多女少是“天性使然”,被斥為性別歧視。哈佛人對這位官僚校長的不滿集中爆發,校園中掀起了要求他辭職的“反薩默斯運動”,一些德高望重的教授公開批評薩默斯,讓這場運動愈演愈烈。
同年3月,哈佛文理學院發起了對薩默斯的不信任投票,開創了哈佛歷史上“彈劾校長”的先例。雖然失去教員信任不會剝奪薩默斯作為校長的合法性,但與民意相悖讓他面上無光。薩默斯沒有就此放棄,他多次道歉,反复澄清,並且承諾拿出500萬美元,招募和支持女性學者。
鬥爭的火苗剛剛削弱,學生日報《哈佛深紅報》就爆出了薩默斯逼迫文理學院院長科爾比辭職的消息,薩默斯在哈佛的聲望再創新低。文理學院的教員計劃發起第二次對校長的不信任投票。
《紐約時報》等全國性媒體的長篇報導,將哈佛校園中校長和教師的對立昭告天下,一向善於觀察政治風向的薩默斯趕在第二次投票前辭職,為自己保留了體面。哈佛大學對薩默斯的“識趣”給予了經濟補償。
離開哈佛的薩默斯並未就此消沉,反而在政壇混得風生水起。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薩默斯擔任奧巴馬的經濟顧問。奧巴馬當選後,用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的職位回報了薩默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