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師生是關鍵

http://case.ntu.edu.tw/CASEDU/?page_id=190
 

【活動側寫】2012親子天下國際教育論壇-教出學習力
撰文|臺大科教中心文字編輯 黃筠茜

《親子天下》於9月26日舉行2012國際教育論壇,講題為「教出學習力」。邀請日本資深教育學家佐藤學先生,以及上海PISA研究中心閱讀項目負責人鄒一斌先生擔任主講者。活動當天演講廳內座無虛席,從這樣爆滿的現場,我們看到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對孩子的關心與焦慮。
面對民國103年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家長和老師都處於極度不安的狀態。近來人們除了討論升學制度之外,也開始思考學校的意義是什麼?到底在整齊排排坐的教室裡,孩子學到了什麼?
 
「學習共同體-讓孩子愛上學習」
佐藤學先生是日本資深教育專家,深入研究各國的教育制度,並實際走訪各國共計一萬多間教室考察,提出「學習共同體」的新教學方式。至今日本已有三千多所學 校採用此種方式,東亞各國也紛紛前往日本吸取經驗,而台灣亦有多所中小學開始試辦。佐藤學先生本次將講題命為「學習共同體-讓孩子愛上學習」,在日本,有 許多的學生「從學習中逃走」,逃離教室、害怕上學、討厭老師,據調查,有高達60%的學生出了校園是不再學習的。我們回過頭看,台灣的學生其實也是如此。
佐藤學先生寄予「學習共同體」的願景是創造共學的學校,意即打造學生與學生們相互學習、老師與老師們相互學習的學校。今日的社會已與以往大不相同,從前社 會以勞力工作為主,勞動人口眾多;而今日則轉為服務業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需具備知識與創造力。根據英國學者調查,未來孩子們從事的工作有60%尚未被發 明,這代表我們現在的教育對未來孩子們進入社會不一定有幫助,而為了應因社會這樣時空的變化,教育就不該是將知識一股腦兒的填塞入孩子的腦中,而是必須教 給孩子適應未來新社會的「能力」。「學習共同體」的變革將有助於孩子提升創造力和學習力。
佐藤學說:「傳統的教學方式早已進了博物館!」在歐美,乃至日本、中國各地,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孩子珍貴的創造力。但學校要如何教學才能讓這些創 造力發光發熱呢?採用「學習共同體」的國家,他們的教育一是強調「高品質」,即孩子在學校的時間不要求多,但品質要相當高;二是「平等」,倡導不放棄任何 一個孩子,無論這個孩子先天的資質或家境如何。打破過去的教學方式,展開一場「寧靜的革命」,從以往學生坐在下面聽、老師站在講台上說的單向模式轉變成 「協同學習」。教育中,「教」固然是重要的,但孩子能真正的「學」到才是終極的目標。打造學習共同體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室的改變」,把桌椅排成ㄇ字型或V 字型,將孩子兩人或四人分成一組,由老師提問,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此的學習方式可激發孩子學習的潛能,拋出問題引導他們自己找出答案,而非直接告訴他們 答案。尋找答案的過程可增加學習的成就感,並且在小組腦力激盪中也讓孩子親身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與趣味性。
老師是關鍵
此種學習方式下,老師的角色相當重要,國家必須培養出專門的教育家,非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有意識的帶領孩子提升學習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能夠適時的放手 讓孩子「感受」學習。並且人是群體性的,必然會需要他人的協助,因此老師也要教導孩子去「相信」他人,於困難時虛心請教他人,並引導孩子明白個體與群體的 差異。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每個孩子都只專注於自身的學習,儘管大人們一再提醒團隊合作是相當重要的,但仍止於口頭空談,真正能體會的孩子並不多。對老師 而言,這樣的教學變革也是在學習。
佐藤學先生不諱言教育改革的確是困難的,老師很頑固、家長很頑固、校長更頑固,且以往制式的教學模式對大部分老師心理層面而言確實是較為安穩的作法。但改 革迫在眉睫,為了打破傳統學習方式,老師們勢必要勇敢地跨出這一步,唯有老師願意嘗試改變,整個教育才有改變的可能,而成功的果實也終究會成熟的。
 
「為了明天的生存而學習」-上海PISA的啟示
鄒一斌先生是上海教委會教研室教研員、上海PISA研究中心閱讀項目的負責人,在本次的演講中分享了上海之所以能在PISA有優異成績的原因及教改歷程。 鄒先生來台期間聽聞了台灣將於民國103年實施十二年國教,他觀察了各方的意見,發現台灣目前對於十二年國教改革的意見多在討論招生制度、明星學校的去 留、菁英教育還是大眾化教育等等,較少深刻討論「課改」問題,但事實上,課程設計的好壞才是真正關乎孩子學習力增長的關鍵。上海的改革即從課程下手。
鄒一斌先生說上海參加PISA的目的有三個:一是從國際標準檢視上海學生的學業品質和學習能力,二是改進教育政策,促進教育公平及深化課程,三是借鑑各國 先進的評價理念和技術,改善基礎教育的評價體系。教育的核心問題從來不在孩子學習以外的事物上,如何招生實際上亦跟孩子學習力無關,鄒先生的一句話深深震 撼著我:「辦好家門口的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讓家長再也不用把孩子送到明星學校。」確實是如此的。
我們從2009年上海參加PISA的優異成績裡看到上海課改成果,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領域中,上海皆是第1名的高水準表現,而台灣排名分別是第23、第 5、第13。在國際評量表中,高於5級的學生被認為是「明日潛在世界級知識份子」達此標準的上海學生有17%,遠高於其他國家;而閱讀素養量表中,低於2 級的學生被認為沒有掌握適應未來社會所需之基本能力,這部分上海僅有4.1%,顯示上海絕大多數的學生在未來都能有基本的閱讀能力。那麼上海到底是如何做 到的?
教育轉型
鄒一斌先生認為,必須從學生全面發展、重新定義學校內涵,以及教育人本價值角度去理性思考和勇敢實踐,才能扭轉以往的教育窘境。今日上海基礎教育的均衡發 展,得力於學校專業地運用教育資源,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學習是快樂美好的,如此學生才能樂於學習。學校要做的,是為學生尋找適合的教育,而不是為教育尋找適 合的學生!
鄒一斌先生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堂教學改革,而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老師專業發展。因此師資培育是教改極重要的一環,他分 享了上海培育教師的經驗,從提高教師的學歷、建立有架構的師資培育系統,到教師長期的職涯進修等三方面來提升教學的品質。
上海的一期課改從1988年到1997年,二期課改從1998年至今。他們改變了課程設計,翻開他們的課表,除了基礎的學科之外,還有許多拓展型課程,如 各式的專題和活動,同步發展學生的基礎學力、發展性學力、創造性學力。由「學術取向」轉變成「學習取向」以孩子的發展為本,關注他們學習的歷程,非只是計 較著孩子進了哪所學校。
佐藤學先生和鄒一斌先生的著墨點有所不同,前者從學習氣氛著手;後者從課程改革進行,但都不約而同的提到兩大教改方向:一是從「教」轉向「學」,強調學生 必需擁有自學的能力;二是高品質學習遠比長時間學習更重要,這正是給盛行補習教育的台灣一記當頭棒喝。此次演講給台灣教育界相當寶貴的意見,教改之路有如 在隧道般晦暗不清,但我們相信只要勇敢邁步,出口的陽光終究會出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