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台灣的大學縮編、倒閉危機 (薛承泰)

《星期專訪》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大學倒閉危機 轉型規劃不能等

星期專訪,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記者叢昌瑾攝)
誰是未來的大學生
記者黃以敬/專訪
高 鳳數位內容學院確定停辦,成為國內第一所退場的大專,少子化危機衝擊大專高教正式浮上檯面。兩年前即警告「台灣到二○二五年,將會有三分之一大學倒閉」的 前政務委員、台大教授薛承泰,進一步提出警訊指出,自一一二年起,大學每年新生將降到十四萬以下,相對的台灣托老、長照等社福及文教機構的需求量可預見、 已近飽和,大學若還在觀望、不及早退場及轉型,十年後想要轉型,恐怕連機會都沒有了。
九十年代 就曾疾呼停設新大學
Q:長期研究人口趨勢,少子化衝擊其實應該是早可預見?
A:我早自民國八十年就呼籲政府要注意少子化問題了。民國八十三年教改運動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等訴求,我在台大教授教育社會學,即做了分析,因為當時教改成員、所有父母都是二次大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亦即戰後至民國五十五年出生,當時每年出生人口高達四十萬至四十二萬。
八十三年時,大專淨入學率僅約三成,所有人都經歷大班大校及激烈升學競爭。這些人當然不願小孩再經升學夢魘,所以希望增加高中大學容量。當時教改訴求出發點是正確,也是一種善意。
但當時沒注意,一所大學設立到穩定需十年,至少要有可維持三十至五十年、甚至百年的市場經濟規模,我當時指出,擴張可以,但須思考未來學生在哪裡?
尤其當時可見出生人口在七十二年已有下降,七十五年比六十五年少約十萬,七十五到八十六年雖有一段穩定期,但每年只有三十至三十二萬出生數。這些人陸續於十八年後入學,也只有約十多年至二十年的穩定三十萬生源。
換言之,民國八十年代擴張大學還可接受,但九十年後,升學率破五十%,要入學的七十二年次出生僅三十萬人口,就算維持九十年當時的大學規模,到民國一百年升學率勢必衝頂。
到 九十年代,我就疾呼政府應停止設立新大學了,九十二年更出書 《十年教改為誰築夢》,警告父母不要再為自己逐夢,導致政策「時空錯置」,讓廣設高中大學成為尾大不掉的教育問題。因政府當時不僅新設學校,另還擴大學校 招生量,台大就從不到兩萬人,擴大到三萬人,大學生總量超過八十五萬。持續擴張結果,大學提前自九十五年就出現招生不足。
以十八歲學齡人口來看,歷史最高紀錄僅七成會升大學,因此通常以此估算大學淨入學率上限。八十七年逢虎年,出生人口僅二十八萬,因此在十八年後、約一○五年時,大專新生估計頂多二十萬。
少子化衝擊 10年後恐4成倒閉
Q:擔任政務委員時期,更預言近四成大學在十年後會招生不足而倒閉?
A:目前政府及大學都在緊張,少子化在一○五年正式衝擊大學招生,這危機在十八年前就可預見。更諷刺的是,今年宣布關校的高鳳數位學院,當時是才剛新設的大學。政府及大學對危機警訊卻視而不見,注定踏上失敗的路子。
大學可招生源 112年後不到14萬
高教遭遇少子化衝擊至少兩波,除一○五年會有一波降幅,我當政委時更進一步警告,到二○二五年、會有三分之一到近四成大學倒閉,因為九十四年後出生人口剩近二十萬,以此推算,一一二年後,每年大學可招的生源都只有十四萬以下。
現在,大專生總量已破一百三十五萬,而民國一一五年大專生約是九十二至九十七年出生者,這幾年出生人口僅共一百廿五萬人,以七成估算,屆時一百六十多所大專從大學部到研究所可招的學生總數將低於八十八萬,不到現在的六成五,因此至少有三成五的大學勢必倒閉。
越早退場的大學 才有轉型優勢
Q:政府無法強制大學退場,目前政策是輔導轉型,朝推廣教育、托老、長照等文教社福機構轉型,可行嗎?
A:大學招生缺額,九成以上集中在私校,基於大學自主及私產問題,教育部確實不能強制要求關閉,會引發很大反彈,就像永達技術學院,如果學校堅持要辦下去,就不宜強制關校。
學校退場後的學生轉學不難,難的是老師轉職資遣,更難的是校產校地處理,也因此,我一再提醒大學,越早退場,才有轉型的優勢,再過幾年,恐怕連轉型機會都沒了。
少子化不僅衝擊學校招生,對國民年金、健保財政甚至托老長照都有影響,未來繳保費人數減少、領給付的高齡人口卻激增,估計到大量大學要倒閉的二○二五年,健保、年金財政恐也都有倒閉危機。
現在大學要轉型文教社福機構已不容易,就算台灣社會高齡化會增加托老、長照機構未來需求,但國內高齡人口其實大多是以家庭、社區照護為主,真正到失能、需機構型長照中心照顧的老人大概六成左右。未來二十年的需求量早已算好,大學可轉型空間並不大。
目前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兩百七十萬,二○二五年估達四百七十五萬,多約二百萬,但估算真正需機構照護的失能人口可能只有一百一十萬至一百三十萬,比現在的七十多萬失能人口只增約四十萬至六十萬。這要用來補足五十多所大學的轉型?未必足夠也未必適合。
何況,目前長照機構總量其實還有約三成沒滿,也有許多醫院、企業申請新設,長照機構短期內就會大增。而且地點要好,否則家人未必會把老人送去,但目前招生不良的大學,多在偏僻或交通不便之處,未必有競爭優勢,所以大學規劃轉型要趁早,否則屆時,恐怕為時已晚。
政府少介入退場 公布學校資訊
Q:前內政部長曾提議開放大學校地校產買賣,教育部藉此可誘使大學退場嗎?對大學轉型、退場,又有何建言?
A:開放大學校地校產買賣是可以考慮,但必須認清事實,如改為商業使用,爭議恐怕更大。
當 年許多人投入辦學,除可收取學雜費,可能也寄望校地或附近地價會增值。但相較於許多中小學設於都會社區,閒置校舍較好轉型或處理,許多招生不好的大學,都 位於非都會的偏遠地區或都會區的非精華地段,商機也恐怕都因少子化而出現萎縮,可能「有行無市」。這些學校如都察覺校地也不值錢,問題恐怕更糟糕。
我建議政府少介入大學退場,否則恐變成政府負擔。政府可公布學校資訊讓學生家長自由選校,少子化的市場機制就是大學最大的考驗及評鑑。
另 一方面,政府必須放寬大學評鑑,過去教改一直強調教育鬆綁、讓學生適性發展,但對大學卻給予更多評鑑的統一標準框架,大學都淪成「點數主義」箝制的同質產 品。應將評鑑改為「申請制」,變成鼓勵大學發展特色的誘因,放寬大學自主發展,有危機的大學則申請評鑑,輔導協助發展特色。
就像政府及許多大學寄望要招收外國或中國學生,但這也要有國際競爭、學術聲望、 特別師資、獎學金誘因或外部效果(自由學風等)特色 ,外國學生才會考慮。
政府或任何學者都無法保證哪一所大學發展何種特色就可永續經營,但大學不能再觀望下去,必須及早思考發展特色提升競爭力,或是要轉型退場,否則就只能坐以待斃、等到倒閉關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