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念博士不如去就業(周祝瑛)/各種排名與論文KPI/​頂級期刊的迷思(李中志)

​頂級期刊的迷思

作者:李中志(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電腦科學教授)

今 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由美國與德國三位知名生物學家共同獲得,其中一位是來自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蘭迪‧謝克曼(Randy Schekman)教授。謝克曼早在20年前就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歷年在頂尖期刊發表的重要論文多不勝數。然而就在上上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前 一天,謝克曼在英國衛報發表了一篇令人意外的短文,宣稱以後他的實驗室再也不向頂尖的期刊發表論文,還直接點名《自然》、《細胞》與《科學》這三本生命科 學界最頂尖的期刊。

謝克曼認為這些頂尖期刊為了衝高其「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以非科學的目的引導研究方向,猶如限量發行的名牌皮包,刻意製造一個不健康的競爭環境,嚴重扭曲科學研究的動機與客觀性,讓這些頂尖期刊 不再是最佳科學成果的保證。其實這是離一般大眾相當遠的議題,但這篇短文一發表立刻被瘋狂傳閱,不數日便有上萬人引用,顯然已在英美的學界激起共鳴。

計算點數扭曲研究

頂著諾貝爾桂冠的光芒,謝克曼講出了許多研究者敢怒不敢言的心聲,但由上述期刊的主編回應來看,似乎對謝克曼的抵制不置可否,並不在意。這些期刊的態度之所以如此傲慢,來自供需失衡,對這些頂尖期刊而言,諾貝爾獎得主不算稀客。

隨 著研究總量的暴增,學界為了方便行事,用各式各樣的指數來量化研究成果的優劣,再以計點制來評鑑研究者。但若只知機械式計算點數,研究工作將被扭曲為病態 的競爭。結果就是讓許多好的研究者,尤其是剛進學院的年輕教授,為了生存只好去追逐熱門題目、漸進式發表研究成果、共同掛名、在熱門問題上對小枝小節敲敲 打打,這種策略性的研究,對一個初入門的不知名研究者而言,是比創新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更容易擠進頂尖期刊的。等而下之的,更有製造假數據,買賣論文的怪異 現象。

評鑑觀念恐該調整

其實對「影響指數」或名牌期刊的迷信,這幾年已普遍在美國的學界引起反思,謝克曼不是第一 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許多系所已逐漸捨棄以期刊的計點做為評鑑教授研究的唯一標準,我們認為,做為一個經過學院完整訓練的評鑑者,應該具備能力根據內容 來判斷一個學術論文的好壞,而不必機械式的計算它在哪裡發表的點數。台灣學院的評鑑觀念,似乎也到了要調整的時候了。




「話說十幾年前大學很窮,希望教育部多給錢,遂央請幾位德高望重的士林大老向教育部建言,提出5年500億(頂尖大學)計畫。立法院要求設立量化目 標,以免浪擲納稅人的錢,於是教育部提出世界大學排名的目標以及論文數的指標。要衝高論文數就必須增加博士生名額,而博士生是從碩士生來的,所以各大學紛 紛增加碩博士生名額,果然,10年來臺灣各大學的論文產出迅速成長,也因此在各種世界大學排名不斷往前邁進。」

這種生態,吳誠文稱之為學術界代工文化,「各種排名與論文KPI就像產品規格一樣,客戶一下單,規格有了,學術代工產業就迅速完成任務,不必煩惱市場的開拓。」

教授的KPI主要是論文數,「而論文產出又極度仰賴作為研究主力的博士班學生,所以博士班學生如果不見了,教授就沒戲唱。」於是乎,碩博士生英文再菜,程度再差,天龍國頂尖大學都必須錄取,畢竟,台灣的大學排名和學術代工生意就靠他們了。

 

焦點評論:念博士不如去就業(周祝瑛)


 國內各大學博士班的招生缺額逐年增加,因此,台大今年(2013) 改採1年2次招生的策略,但10月首度舉辦博士班甄試入學的結果,仍出現6成5缺額。為此,嚴長壽先生提出嚴重質疑,認為台灣不需要這麼多博士,台大不應因招不滿博士班缺額而帶頭重招!
從十多年前,國內在教育部政策鬆綁與選舉民粹的推波助瀾下,忽略了少子女化時代的來臨,而廣設高中、大學,結果各大學廣招碩、博士,雖然讓國內各行各業人員普遍學歷大幅提升,但高教擴張卻帶來許多後遺症,不但衝擊整體技職教育體系與就業市場,也造成許多大學教師即將面臨因少子化招生困難而被迫離職的窘況。尤其嚴重的是博士班畢業生因大學教職僧多粥少,企業需求短絀,已經很難找到工作。筆者特此呼籲:面對國內高教嚴冬,建議有意報考博士班者三思! 

大學招生面臨缺額

首先,台灣高教中的「2015大限」已無法避免,屆時整體大學新生將出現近三分之一嚴重缺額 (一年約減少五萬五千人),大約到了2021年開始,博士班招生缺額更困難。如果主管單位與各大學相關機構對於整體高教 (尤其是博士班) 的結構不及早重整,並尋找因應策略,屆時博士班招生大海嘯,後果將嚴重影響整體高教的發展!
其次,從近年來台灣高教擴張的過程中,根據蔡宏政、陳東升、陳也禎等教授的研究,過去十年來國內博士研究生人數大約增加 2.44 倍;但各大學專任教師數目僅增加 1.24 倍,且博士生的增長速度更快。加上國外大學博士畢業生返國求職,整體博士就業市場已經飽和甚至過量,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博士畢業生,恐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就業市場挑戰!
第三,近年來各大學國科會、頂尖大學計劃、世界大學排名、大學評鑑等政策推動中,各大學徵才條件比以往更加嚴苛,不分領域專業,不但要看畢業是否來自名校,還要看在有無國科會研究計劃、有無SSCI 、SCI等論文發表、外語程度與社會網絡關係如何等等條件。有些要求早已遠超過上一代學術工作應徵者的門檻,甚至其中充滿了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條件 (如只能以契約型條件一年一聘等)。 

博士生須身兼數職

第四,在上述大學評鑑壓力下,大學教授的首務不再是教學,而是忙於國際期刊論文的發表(如:SSCI)。許多實驗室與各項計劃需才孔急,徵人協助與合作發表。
因而,博士生必須身兼數職,不但需要協助教師的教學,甚至研究與發表都不能免,每月領取的微薄助理薪資,只夠餬口。
第五,許多大學對於博士生又訂定各種論文發表點數畢業門檻,讓整體博士養成教育淪為論文發表點數競技場,讓年輕的博士世代,不論在找指導教授或發表論文等方面,為了能順利畢業與日後就業發展,必須步步為營、斤斤計較。
由此可見,國內學術界過去所標榜的「教自由、學自由」與「為學術而學術」的氛圍已經不再!年輕人與其困守在學術象牙塔,不如及早出去尋職或創業,奮力一搏,以免整個人生都因為讀博士而受到耽誤與影響! 
政大教育系教授、教改論壇執行祕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