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紐西蘭中學「職業道路」(Vocational Pathways)/《出走紐西蘭》/ 愛在紐西蘭




紐中學全面推動職業道路計畫


編譯/陳玫伶
據《紐西蘭前鋒報》報導,紐西蘭全國的高中教育正經歷一場轉變,幫助上千名學生取得高中文憑,同時也幫忙學生找到工作。2013年開始,紐西蘭中學將全面推動採取學分制的「職業道路」(Vocational Pathways)計畫。
計畫2010年發布,2012年6月正式上路,目標鎖定全國7成不走唸大學路線的高中畢業生。職業道路將允許學生選取特定職業,並且學習相關課程, 朝向成為專業職人的目標邁進。高等技職教育部部長(Minister for Tertiary Education, Skill and Employment)喬伊斯(Steven Joyce)表示,職業道路計畫尚未定案時,許多學校已著手推動類似的計畫。

學習因應雇主需求
學院的木工講師史金納(Chris Skinner)在相關產業有多年經驗,他表示這類的課程可以幫助社會與經濟發展。他說:「這些學生不只是取得文憑,他們也正在學習實際上雇主要求的東 西。他們知道必須準時出席,在雇主之前拿出自信,瞭解工具,隨時紀錄重點與保持忙碌,都是雇主想見到的樣子。」史金納說:「作為一名雇主,我了解這些孩子 跟別人不同,他們能取得工作,是因為其他孩子沒有經歷過這些。」

紐西蘭大約有2,200名學生於2012年參與職業課程,到2013年預計有3,300名學生會加入計畫,需求還會繼續上升。關於職業道路計畫的回 饋,學校與雇主的反應壓倒性地相當正面。喬伊斯說:「參與計畫的組織包括公司和產業訓練機構,意味著職業道路與真實世界的就職技能有強烈連結。企業和學生 都具有強大信心,年輕人離開學校時就會具備承擔職業生涯的綜合技能。」

與學校進行溝通時,大約有78%學校表示職業道路可以幫助學生作決定。其中幾所中學已導入相似商業課程內容。像是梅西中學(Massey High School)的西奧克蘭職業學院(Auckland West Vocational Academy, AWVA)就在過去幾個月著手開設相關課程,並與國立理工大學(Unitec)合作,學院提供木工、餐飲與電子科技課程。預計明年推出的科目有商業資訊、 汽車和零售。梅西高中副校長丁利(John Tinling)在執行計畫個過程中擔任關鍵角色,他親自拜訪社區,瞭解社區的轉變。鄰近學校剛發展的西門購物中心(Westgate Shopping Centre)造價近10億紐幣(約新台幣240億元),包括社區廣場、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和職業公園,估計將有1萬個工作機會。

丁利說:「那正是為什麼我們開銷售課的另一個原因,孩子們將學習基礎銷售,像是客戶服務,也要懂存貨管理、銷售技巧、訂單和銷售法務。」

推受挫學生一把
為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職業道路,Youth Guarantee網站發布一系列影片和調查,以引導學生找到適性發展路徑。喬伊斯說:「我想職業道路提供一個重要的新方式,提供職涯建議和工具幫助學生與職業輔導員去瞭解他們在職業道路中累積的相關成就與發展。」
17歲的林區(Jay Leech)是西奧克蘭職業學院88名學生之一,他自認是頑皮的孩子,從來沒想過要再升學,而且瀕臨被退學的邊緣。「每個老師都認識我,我總是惹麻煩。」 他自嘲。林區入學時很掙扎,他認為新的課程計畫是他的救星。他說:「我找到上學的新鮮事,也有畢業之後的計畫。」

現在林區是木工班上的佼佼者,而且有高度機會取得文憑。由於他的努力,已經確定畢業之後就讀Unitec可領到2,500紐幣(約新台幣6萬元)的獎學金。林區說:「我從來沒想過未來,甚至沒想過離開學校後要做什麼,現在我拿到獎學金,家人為我開心,我真的開心。」
梅西高中校長瑞奇(Bruce Ritchie)表示,學院的長期計畫是將課程擴大成高級學院,主力放在幫助傳統升學路途中受挫學生。「政府的職業道路計畫非常適合這麼做,我的主張這裡 要執行更棒的教育。紐西蘭有世界級的教育系統,但是我們沒有照顧到未依循傳統學制的學生。」他說。

 *****

尹萍
  一九五二年出生,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歷任廣播公司與報社編譯、雜誌與出版社主編。從事寫作與翻譯多年,著作包括《海洋台灣》、《出走紐西蘭》等,譯作多種。現居紐西蘭,返台時,往往參與《天下雜誌》之特刊編寫。

*****

愛在紐西蘭



文章目錄
 
作者簡介
陳序
自序
謝詞
本書簡介
 
1.         白雲的故鄉-遇見紐西蘭
2.         從魔戒看紐西蘭
3.         全民體育的國度
4.         海灘男孩
5.         不是選手的籃球校隊
6.         我要留在遊戲場
7.         紐西蘭的教育概況
8.         多才多藝的中小學老師
9.         把教室變舞台
10.     沒有教科書的英文課
11.     出作業大不易
12.     齊唱團帶動跳
13.     快樂列車之旅
14.     紐西蘭教改經驗
15.     公民教育大不同
16.     毛利教育的滄桑史
17.     從刪除到恢復九九乘法
18.     如何讓孩子喜歡看書
19.     募款拍賣會
20.     從美術課到藝術週
21.     募款兩難的學校
22.     另一次週會的印象
23.     快樂上學的一天
24.     帶兔子進教室
25.     候鳥小孩
26.     夢想中的孩子
27.     手機干擾上課秩序
28.     求生技能不容忽視
29.     有遠見的紐西蘭小學校長
30.     有遠見的雙語父母
31.     跨文化的學習評估
32.     小留學生停看聽
33.     無圍牆的學校
34.     另類孩子的天空在哪裡
35.     自我保護 vs 霸凌
36.     籃球決賽後的眼淚
37.     無奈的父母離異
38.     父母如何為孩子選學校
39.     是你們的兔子嗎
40.     感恩同學會
41.     長不大的男孩
42.     不賣兔子的寵物店
43.     出走紐西蘭── 一個中學生的回顧
44.     會飛的女孩
45.     讓隊友得分的哲學
46.     在家學習大不同
47.     小孩派對歡友
48.     重建青少年信心的K計畫
49.     為女兒走天涯
50.     洋脛邦中文
51.     能力分班的迷思
52.     化敵為友正增強
53.     歹竹出好筍
54.     能力分班第一現場
55.     把戰場移到紐西蘭
56.     為義氣而買賓士轎車
57.     大學升學考試大翻轉
58.     劍橋高中的聯想
59.     老大老二的愛恨情結
60.     跨國婚姻網路牽
61.     因材施教不是夢

附錄1小學五年級的寒假作業
附錄2數學測驗中文版
附錄3 小學學年報告


自序-紐西蘭歸來          
                                                                             
  自從寫完了「誰捉弄了台灣教改 ?」後,我的心情變得「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對於台灣的教育有種:「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感覺。然而,兩年後,在完成這本「愛在紐西蘭---優質創新中小學」之後,彷彿又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寫這兩本書心情為何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大概是因為在「誰捉弄了台灣教改」中的許多疑問,終於在第二本書中時找到了一些答案。雖然不敢說紐西蘭中小學能 夠為我們解答所有教改疑問,紐西蘭的學校也同樣因為教改而產生許多問題,只是人家走的比我們早,她們解決教育問題的方式也已經成熟許多!
  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無非是:教育部準備下令由各縣市教育局來對國一新生做常態分班。在我們還在位前段、後段分班而爭論不休時,紐西蘭 的中小學師資培育中,竟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師受過能力分班或能力分組的教學訓練。當筆者質疑他們何時全班教學?許多老師反而疑惑的問:每個學生程度不 同、進度都不一樣,為何要全班一起教學呢?
 在紐西蘭的教室裏,能力分組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因為能力分組,老師才有機會見到學生不同學習的能力。又有一次筆者忍不住問校長:「你們這樣能力分 班,難道不擔心學生標籤作用或家長的抗議嗎?」答案非常出乎意料:學校的分班動機是良善的,主要為了鑑別孩子們的學習成效。能力分班在非常自然的情況下, 透過不同的評量去分辨孩子的多元能力。我們不聲張也非常低調,家長非常清楚這樣的分班有什麼樣的好處,因為孩子們每天都快快樂樂的來上學,老師們也比較能 夠「因材施教」。
        當我們看著國內孩子每天忙著上學、寫功課、應付考試的時候,紐西蘭的中小學生每天九點上學,三點放學。當我們經常在國際競賽中與他國一爭高下時,有沒有想 到過成績高到底代表什麼意義?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如果說「考試成績好」代表一種學習成就表現,那麼為了爭取這樣的表現,我們花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從早到晚 在學校裡、補習班上課。上課就等於學習嗎?看看紐西蘭的教育哲學:上學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部份,校長要確定每天學校功課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社交生活」、 「生活作息」和「運動時間」。長時間的上課、補習帶來了學習的倦怠和不會思考!
   我們的孩子回到家的時候,父母親通常會問:功課寫完了沒有、考試考得怎樣?而紐西蘭的家長往往是:來!我們趕快去賽球,去上音樂課、或游泳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還不只這些!在台灣因「九年一貫課程」而來的學校本位課程、課程統整、協同教學,早已在紐西蘭教室現場做了很久了。雖然有全國課程 綱要,但沒有教科書的束縛,各校老師相互合作,規劃每學期的統整課程與活動。在中小學教室裡,幾乎看不到一本教科書,可是教師教學卻是如此充滿信心,孩子 的學習卻按部就班,教室佈置又是那麼得立體與豐富。相對之下,我們的教室就太過注重秩序了,由於過份強調他律,教室反而變得有些「蒼白」與「空洞」。這些 差異究竟代表什麼?是教育資源的不足?資源分配不一?還是教育理念過於強調同質劃一?
  儘管紐西蘭老師,收入不比我們多、社會地位不如比我們高,但他們大多具備專業權威,並且多才多藝。老師們的多方才藝原來不是天生,也不是在師培機構練 就的一身功夫。而是在學校裡工作上要求他們必須擁有第二、三、甚至第四專長,於是久而久之變得非常多才多藝,允文允武,似乎每位老師都能獨當一面,尤其, 老師每天面對教學工作,不僅僅在「敎」,也是在「學」。因為有學,就有喜樂,所以敎得愉快,學得開心,並且能夠隨時間調整角色,把教室當做舞台表演出來。 有機會去看看他們的校內的活動、合唱、表演及校外教學,看這些老師們怎樣裝扮自己,如何將教學、生活、興趣、專業相結合,讓孩子樂在其中。難怪一位英國移民感嘆說:在學科程度上,紐西蘭中小學可能落後英國一年,但在師生互動與社會成熟度的學習上,紐西蘭卻遠超過英國,因為這裡的老師充滿活力和創意!
  另外,紐西蘭中小學大多都只有數百人的規模,屬於小班小校的國家。按理來說,西方社會非常強調個人主義、重視學生的權益。可是每當全校集合的場合,學 生卻又如此安靜?除了下課之外,無論任何集會場合,都是秩序井然,沒有噪音。似乎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場合。為什麼呢?會不會是因為每個學生從小到 大、從家庭到學校中所培養成的自律習慣?長期環境薰陶,使孩子尊重他人、自我約束,動靜得宜的習慣。但這其中究竟是什麼方式的教育讓這群孩子動如矯兔、靜 如處子,卻又富有思想創意呢?
  在看了這麼多學校的現場,筆者覺得有必要將紐西蘭中小學的所見所聞帶回國內與大家分享。猶記得十多年前,國內有一本「出走紐西蘭」的書,轟動一時,引 起許多家長的關注與跟進。作者尹萍女士曾說過:如果將來我的女兒成只是牧場放羊,只要是她的自由選擇,而且歡心樂意去做,請不要因此而判定她是個失敗者。 同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台灣,那個孩子的父母會怎樣想呢?魔戒導演傑克森只有高中畢業,卻熱愛電影、充滿創意。沒有尊重的父母,缺乏容忍差異的老師,可能就 沒有怪才傑克森!台灣的教育缺少了什麼?
  藉著本書中數十個小故事,和您分享紐西蘭教育現場。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也很有趣,不是嗎?
 
                                            周祝瑛  謹識於指南山城 
                                                                             2005325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