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吳思華該嗆朱立倫;李家同:12年國教是教改以來最大的敗筆

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下午發表「教改休兵,不要鬧了!」新書,他表示,12年國教是教改以來最大的敗筆,根本沒有免試入學,而且補習班數量也倍增。他也質疑,最近的基北區超額比序爭議已浪費太多社會資源及時間,中央和地方不應發生對立這種事情。
李家同指出,民國94年至103年,10年內的補習班總數從9714家增為1萬8886家,增加了1倍,不但都會區的升學壓力沒有改善,而且外島金門的補習班數量10年來也從10家增為27家。
李家同提到,12年國教強調免試入學,但事實上,免的只是升高中的基測,雖然沒有基測,但還要考國中會考,根本沒有免試。
李家同強調,教改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抓到目前教育上的問題所在,首要改善的是減少城鄉差距,而不是放在入學方法上,最好不要再改來改去,造成大家的困擾。
李家同感嘆,教育部的官員從來沒聽他的演講,他已經76歲了,如果他是一位清大社會系學生,只有22歲,立委和政府就都會聽他說的話。

風評:吳思華與其嗆柯 不如嗆朱立倫

主筆室 2014年12月28日
風評:吳思華與其嗆柯 不如嗆朱立倫
教育部長吳思華為了免試升學方案拜訪台北市長柯文哲卻被搶白一頓。(資料照/余志偉攝)
教育部長吳思華為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方案,拜訪新就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沒想到,半個小時談話不歡而散,吳思華腦袋很清楚知道自己「要負政治責任」,偏偏碰到直言快語的柯文哲反問:「我可以做四年,你部長能做多久?」一句話打到吳思華痛腳,不過,還是沒解決北北基免試爭議,大人隨便吵架,孩子還是莫衷一是。

堂堂教育部長,被民選市長搶白,心中必是不快。不過,吳思華要面對的不只是柯文哲,別忘了,這個方案是雙北市長柯文哲與朱立倫「熱線」建立的共識,朱立倫在一個月之後,就是中央執政的「執政黨主席」,做為「從政同志」,請問吳思華,你不聽柯文哲的,聽不聽朱立倫的呢?

在吳柯會後,教育部發出新聞稿,痛批基北區違反「比無可比」時才使用量尺的規定,不符12年國教引導學生適性發展、不增加學生壓力的精神;教育部指出,基北區用量尺過度細分,將使前段學生考試壓力加大、考試取代教學、升學主義至上、教學更難正常化,卻無助學校選才,教育部「至感遺憾」,既不會備查方案、也不核准招生簡章、更不會提供量尺資料,並要基北區自行承擔所有責任。

柯文哲對這場「用力討論」的會面,下了如此註腳:「看到時候家長是包圍教育部還是市政府?」

吳思華要柯文哲思考為何會有這樣的爭議?他的答案是:因為台北市學生和家長們對明星高中有太多期待。事實上,這也是十二年國教硬推上路始終存在的爭議,為論文弊案下台的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已經備嘗苦果,北北基免試方案爭議亦非始於柯文哲,柯的女兒就是在這個爭議方案下,考了兩次進入第一志願。

九合一選舉前,卸任市長郝龍斌為了志願序扣分,被家長罵臭頭,國民黨首都敗選,十二年國教被視為原因之一,而且中央和地方都有責任;但選前郝就和朱立倫取得共識維持原案,而雙北方案送教育部亦遲遲未被備查,某種程度國民黨敗選,也算付出政治代價。

九合一選舉後,朱柯會談的第一件事就是北北基方案維持不變。形同兩位民選首長把十二年國教免試升學的「疏誤」認定是中央政策問題,而選前各市縣提報方案中,只有北北基延用量尺成績的「會考總積點」項目,並排在「第四順次」(不是第一),這是否符合教育部所認定「比無可比」,顯然見仁見智。
國教升學到底要適性無壓力?還是要維繫競爭力?永遠沒有解答,到底要全國一致還是保留各招生區特色?則猶有討論空間。

做為教育部長,吳思華面對的問題和其他部會首長一樣,當地方執政變天,而中央政策又牽涉地方不同考慮時,該如何調整?如桃園航空城,當地方政府決定暫緩徵地,交通部不轉向也得轉向;但吳思華更為難的是,十二年國教是總統的政見,爭議發生時是國民黨北北基三位民選首長與中央抗衡,九合一選舉後,三位民選首長分屬不同政黨和無黨,竟依舊有志一同維持原案,那他就不能只用「憑良心做事」做為堅持的理由,三位民選首長哪位不是憑良心做事呢?

吳柯會沒能解決已經延遲備案的北北基免試方案,教育部揚言不給量尺是莫名其妙、以考生為犧牲的氣話,與其說這些無用之氣話,吳思華不如找執政黨主席朱立倫商量解決之道,否則待朱立倫就任黨魁,要吳思華在中常會提出十二年國教檢討報告,以常會決議翻盤,豈不更難看?當然,吳思華還有一個選擇,不必落入柯文哲的譏嘲,政務官既如此難為,自己提包包走人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