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陳老師的這篇文章,贈本周末返校的17屆 (1975)工業工程系同學,以及無數愛我母校校園的朋友。
東海大學校園解說社作/彭康健審訂,《東海校園建築步道》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陳其寬序
傳遞建築、歷史與生活之美
回憶過去對一個年逾80歲的人是一件很吃力的事,許多往事早就消失在歲月裡,無法辨認;而如今何其有幸,原來以為遺失,老化的一段記憶,竟能夠因為兀立在東海大學的幾棟老建築而保存著,甚至也因為這些建築,而讓年輕時的一些理念、想法傳遞給許多素昧平生的人的生命裡。
在東海大學早期的建築群,是我在40多年前和一群優秀的建築師與營造團隊所共同完成的作品,那段時間,是我建築創作最快樂的日子,現在回想起來,原來我們大家當初所抱持的一些對人文的關懷、對工作的用心、對理想的憧憬……早已在建築師們繪製藍圖、測量地形以及工匠們配置鋼筋、澆灌水泥、疊砌紅磚時,悄悄融入了那些無形的美善之形塑及有形的東海校園,又再為無數的東海人注入了無形的美與善。
基本上,東海校園以中國園林所謂的「虛實相間」意境,作為設計最初起點;建築則融入合院形式,卻又暗含現代建築線條簡潔、無華麗雕飾的風格。整體感覺內斂且含蓄,不能一眼看穿,更不是一個景就能涵蓋的。真正要表達東海的情境,必須在裡面『遊』,步移景動,心領神會,才能體會出它的美感。
東海不只是美學理想與建築文化的創造,更內蘊、凝聚文化資產的價值。所謂「身教、言教、境教」,藉由外在的環境去追求內心寧靜致遠的心志,在幽靜的校園中沉潛,並展開人與自然親近、對話和諧境地,加上貼進人性的空間尺度,東海校園無疑是環境教育的最佳示範。
如今東海大學的學生人數已 (原文”以’)從過去的800人增加到14000人的規模,校園建築雖日趨高聳,正經歷演變的陣痛,但「欲知來者察往,欲(原文”預’)知古者察今」*,在東海大學校園解說社……努力下,《東海校園建築步道》終於出版。藉由這本書,重拾過去的記憶,再次回顧「自荒蕪至蒼翠,從渾沌到巍峨」的歷程,深感這校園得來不易,謹以誠摯的心,向各位推薦這本書,更希望讀者能實際至東海一遊,體會那內斂的美感。
陳其寬 謹識
東海大學校園原始規劃建築師
東海大學建築系創辦人
中華民國第一屆傑出建築師獎得獎人
2002年四4月
*hc注“欲知來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出自《鶡冠子·卷上·近迭第七》,此句為鶡冠子與龐子的對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