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中國大學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大學成為重災區

 全球最具潛力大學:中國大陸無一上榜
《北京晨報》援引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於6月19日公佈的2013全球最具潛力大學排名報導,中國大陸的高校無一上榜。而亞洲另一國家韓國則表現亮眼。
(德國之聲中文網)6月20日,《北京晨報》援引《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於前一天發布的2013年全球最具潛力大學排名報導,中國大陸的高校無一上榜亞洲另一國家韓國表現異常亮眼,在前三甲中佔據兩席,其中該評選排名第一者既為韓國的浦項理工大學(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三名為韓國高等科學技術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二名為瑞士的洛桑聯邦工學院。香港科技大學名列第四,比去年下滑一名,香港共有4所大學入選前40位,台灣上榜5所大學。
查閱《泰晤士高等教育》官網介紹,他們自2004年起舉辦世界大學排名活動。全球最具潛力大學自去年開始面向建校時間不到50年的"年輕"高校,依據學校的創新能力、教學質量、研究成果、論文被引用次數、國際聲譽等13項指標進行評選。本次入選大學來自世界範圍的28個國家和地區。 《泰晤士高等教育》官網表示,這一排名相對"名校"概念而言是一個新視角。
中國大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因建校時間較長,未進入"全球最具潛力大學"候選名單,但大陸數千所高校中無一入選還是令人感到意外,一些學者將當前中國高校缺乏創造力、人文素養等的主因歸於中共當局對高校逐漸加強思想控制,早在今年5月份,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畢​​業班在給習近平寫信後收到回信,北大為此至少三次召開會議以學習"習近平回信精神"。事件發生後,北京大學校友及一些在校生共同發起"抵制學習信"活動。旅美政治學者王軍濤早前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表示,大學應保有其學術上的"獨立性。"Beijing, CHINA: Hands reach out to keep a woman surfing above the crowd as people celebrate the music at the Midi Music Festival, 02 May 2007 in Beijing. China's biggest annual rock music festival opened to record crowds this week with youths packing the capital's university district for the event co-sponsored by environmental group Greenpeace. AFP PHOTO/Frederic J. BROWN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無自由,無創造力
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廖天琪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近年中國高校師資力量大手筆投入,大學教學質量並未有長足起色。高樓和名目繁多的課程設置無法遮蔽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的現實。而創新又和自由精神密切相聯:"大學院校,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不僅是知識,而是培養年輕人自由和獨立的精神,在中國這樣的環境,這個黨真正控制著整個教育系統,那麼整個前提就擺歪了,每個學校都有黨委,處處都在影響自由學術的風氣,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不管在技術、技能方面多麼好,但在人格和獨立思考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希望這個評選給中國政府敲響警鐘。"
清華大學教授李楯早前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也表現出對目前"黨管大學"的無奈:"教育的基本問題就是要獨立,但是我們所有的大學都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這種情況越來越糟,我們的大學不是獨立的,且這種制度的腐蝕力非常強,包括貪腐、墮落在大學中都會表現出來。影響到在校的教授,也影響到在學校學習的學生,它能把絕大多數人都培養成機會主義者";早在2010年政治社會學者、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部教授丁學良就曾寫下《何謂世界一流大學》,文章曾引述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觀點認為:"21世紀要想是中國人的世紀,那麼在中國的土地上,必須要有好多所一流大學,否則那僅僅是一個夢。"
作者:吳雨
責編:雨涵


 2011.4.22
“官本位”下的中國大學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馬國川

在中國,高等教育的弊病已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與此有關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怪狀不斷湧現:社會總體教育水平日漸提高,博學廣識的大師級人物卻逐漸凋零,無以為繼;科研條件日益完善,資訊日益發達,偷工減料的學術剽竊、學術欺詐事件卻越來越多;學習條件不斷改善,大學生卻越來越無志於學術,走向物質化、功利化和娛樂化,道德水平下滑;大學教師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教授”、“專家”的社會形象卻一落千丈,失去公信力,每每淪為公眾奚落、嘲諷的對象。
這些現象並非全部都源於大學教育自身的問題,但中國大學教育的缺陷已不容忽視。中國大學存在哪些問題?應該如何改革?以這個問題為主題,筆者近年來集中採訪了對此很有發言權的一個群體——中國的大學校長。
在筆者採訪的14位中國著名大學校長中,除香港中文大學的金耀基外,其餘均為大陸大學的校長,包括九位前任校長和四位在任校長。從採訪中可以看出,相比而言,前任校長更敢於直言,對問題批評較多,而在任校長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前景表現地更為樂觀。但是,儘管存在這些差異,這些中國高等教育的領航者和意見領袖,也在很多問題上達成了一致。
大學校長的共識之一是,目前中國大學教育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必須盡快解決曾因經挑選出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而名噪一時的朱清時認為,中國大學教師和學生的創新能力都在明顯萎縮,學術論文水分太多,原創性內容微乎其微。歷史學家、中國師範大學前校長章開沅警告說,高校素質的整體下降已經有目共睹,更為嚴重的是高校教師急功近利、弄虛作假造成的誠信流失目前中國大學出版的許多刊物已經鮮少有人問津,朱清時甚至略顯尖刻地說,現在學術界製造出來的大量出版物完全是一種浪費,而且在回收過程中還污染了環境
追溯這些問題的源頭,大學校長普遍認為,大學管理的行政化是罪魁禍首之一,而大學校長的任命制是大學行政化的重要原因。他們提議對大學進行“去行政化”,包括逐步取消大學校長的行政級別。他們認為,大學的根本弊病在於將大學當成了行政機構來管理,大學的書記、校長都是上面任命的官員,“官文化”充斥整個大學校園,不僅存在於學校管理層中,還蔓延到了學生會等自治組織中。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本應是大學主導者的教授們沒有什麼話語權,只能想方設法地去迎合權力,或者主動投身​​官場謀求出路。
朱清時警告說,最近十多年來,雖然國家名義上在實行高等教育改革,但大學教育的行政化其實愈演愈烈,有真才實學的教授,越來越難以發揮聰明才智,而一些擁有權力和地位的“大腕”則把持了大學講座的講壇。
大學校長的行政評級,已將他們矮化為政府教育部門的附庸教育學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說,西方國家的大學都是盡其所能地與政府部門保持距離,中國大學卻是拼命去討好教育行政部門。在核物理學家、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福家看來,現在至少應把大學體制恢復到解放初的情況,那時大學管理者沒有什麼行政級別,像復旦大學、武漢大學這樣的名校的校長,社會地位都要高於部級幹部。筆者的受訪者普遍認為應該效法西方,通過招聘和遴選產生大學校長,而不應經政府任命,從而使高校擺脫行政系統的操縱。
大學校長的另一項呼籲是,應該將大學還原為一個學術共同體,擺脫外部控制,使大學教師成為學習的真正主導者。在這個方面,大學校長們有不同意見,有的主張“大學自治,教授治校”,有的主張“教授治學、校長治校”,但總體上都主張讓大學回歸它的學術本原,成為一方獨立超脫的淨土。劉道玉說,西方的大學從中世紀誕生起,就是一種學術共同體,既不受教會主宰,也不受政府乾預,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大學自治是西方高等教育的根本精神,號召向發達國家學習的中國,怎能只學皮毛而不學精髓?
面對大學與商界、學術與金錢日益交織的現狀,大學校長們還就一個問題大聲疾呼:大學一定要同市場保持距離筆者採訪的很多校長都表示,一些人誤認為大學辦企業是美國的經驗,但其實在那裡,學校與企業等盈利機構之間是截然分開的。而在中國,大學以所謂的“教育產業化”為由想方設法創收、忽視教育質量而一味追求金錢的傾向已十分嚴重。例如,章開沅痛心疾首地說,高等教育進入了新一輪“大躍進”,大學成為重災區,大量教師把精力用在爭招生數額、項目經費、科研課題、學位授予點上,根本無心考慮提高教育和科研水平。
中國大學教育改革有何外部資源可供借鑒?在這個問題上,大多數受訪者均認為,現代大學已經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體制,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中國應從西方發達國家吸取經驗。劉道玉把世界上成熟的大學體制總結為德國、美國、英國、日本四種模式,雖然在不同模式中,政府與大學的親疏關係各有不同,但各個模式均堅持依法、依章程治理大學,以及思想自由與學術自治。有了更好的大學管理制度,中國才有希望出現更多的教育家和真正的大師。
總體而言,這些中國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所主張的,並非多麼玄奧的理論,在許多發達國家早已是社會的普遍共識。但自筆者完成這些採訪至今,還未看到現實中的大學教育體制有多少實質性的改變。反倒是僅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裡,高校界又出現一些新的爭議話題,例如北大擬對“思想偏激”的學生進行會商,又如青年學者熊培云在外經貿大學的演講被一位學工幹部“砸場”。莫非除了法治倒退之外,中國高校的自由空間也將萎縮嗎?
幾天后,清華大學就將迎來它的百年誕辰,這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個值得記錄的時刻。清華百年校慶正值北京初春,萬物吐翠,難道我們的大學還要堅持某種“主流價值觀”,對那些“偏激”的思想和“特立獨行”的學生莫名恐懼嗎?近一百年前的中國大學還能堅持“兼容並包”的精神,使大學成為社會的精華所在、良心所歸,難道這些精神我們今天還不能堅持嗎?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作者為媒體從業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