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轉載: 李鍾慧如何把瀕臨關門的小學變成爆滿名校?











整頓人事、拆司令台 她如何把瀕臨關門的小學變成爆滿名校?




大佳國小校長李鍾慧。 圖片來源:邱劍英


整頓人事、拆司令台 她如何把瀕臨關門的小學變成爆滿名校?Web Only

田孟心 2018-10-26


少子化浪潮襲來,辦學時機歹歹,台北市卻有幾所地處相對偏遠的小學,從2010年開始人數逆勢成長,不僅額滿甚至一位難求。在人數成長最多的5所學校中,有兩所都是由同一位校長李鍾慧帶領,她把瀕臨廢校的公館國小辦成爆滿名校,之後調任大佳國小不過一年,就讓家長們搭帳棚爭搶入學名額。她點石成金的魔法是什麼?



出了公館捷運站,一路跨過台大、台科大,終於進入芳蘭山腳下的公館國小。論物理距離,大安區的公館國小絕對稱不上偏遠,但公共運輸少,不容易抵達,導致該地區住戶不斷減少,入學的小一新生逐年下滑。「我到公館的時候,全校只剩198個學生,五年級才29人,」李鍾慧說。

根據台北市教育局規定,國小學生數少於100人將變成分校,少於50人則須廢校,苟延殘喘的公館國小無疑是個燙手山芋,「但我就喜歡篳路藍縷去開疆拓土,而不是去很大的學校錦上添花,」李鍾慧夾雜著國台語,豪氣地說。

在她8年任期的帶領下,公館國小從列入教育局危機名單的全校198人,成長為331人,加上幼兒園一舉突破400人。轉調大佳國小才一年多,今年6月開放登記入學時,前一天中午就有家長到場搶先卡位,當天深夜,還有4、50位家長拎著大包小包行李、鋪睡袋集體夜宿在禮堂,就為了能幫孩子搶到一個名額。

李鍾慧轉調大佳國小才一年多,便吸引不少家長徹夜搭帳棚、鋪睡袋為搶入學名額的盛況。(邱劍英攝)
大刀闊斧整頓人事 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

時光倒回2008年,剛到公館國小沒多久的李鍾慧,很快發現這所學校的問題不完全來自地理限制,更多是人的問題,無論在行政或級任這兩塊重要教學體系,都能看到保守勢力的陰影。

「帶學校就像帶兵打仗,行政主任都是很重要的將領,但一開始的公館,行政高層都已習慣舒適圈,4個主任有3個在外面兼外務,根本是一盤散沙,」李鍾慧回憶,當時最誇張的一位主任,交代他任務,「講了3個月,不做就是不做。」

為掃除瀰漫校內的保守心態,李鍾慧所做的第一步是大刀闊斧整頓人事。


與學校發展創新之路理念相左的同事,李鍾慧先調動其職務,「老師有很多種,數理型、藝術型、媽媽型......做不好,可能只是沒有放到對的位置。」調職後仍不合適的同仁,她也不畏衝突地請他們另謀高就。

公館國小現任輔導主任柯怡安表示,「當時學校還是很傳統,李鍾慧面臨的考驗的確很大,但她不害怕變革,後來留下來的老師都有很強的使命感。」

現任教務主任連瑞琦,坦言她是因崇拜李鍾慧而轉到公館國小,「她在管理上的強項在於懂得說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兩招都行不通的話,也能好聚好散。」
拆司令台、拆銅像 建自然步道和蝴蝶園

不讓學生站在大太陽底下聽高台上的「大人說」,是李鍾慧環境營造的第一步。現在一進公館國小校門,盡收眼底的遼闊山景,過去都被司令台擋住,「上面還貼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李鍾慧笑著說,不僅有礙觀瞻,也太泛政治化,不適合國小校園,且「司令台」的概念並不符合她的教育理念。


「迪士尼樂園的工作人員守則寫著,看小朋友的時候,視線一定要跟他們平行,」對學生不該有上對下的階級感,是李鍾慧的堅持。

至於穿堂的蔣公銅像,在她眼裡也是「佔空間、根本和教學無關」的障礙物,「我們不叫中正國小,放它在那邊幹嘛?」她一不做、二不休拆了銅像,讓空曠的穿堂轉變成新的朝會空間,小朋友們只要席地而坐,即能參與頒獎典禮、慶生會。

李鍾慧擔任公館國小校長時,運用學校的地利特色,建自然步道、蝴蝶園,大幅改造校園景觀。(公館國小網站)

李鍾慧深信,學校再小、再遠都能找到優點和長處。「學校小又遠,要做的就是找到特色,並且好好經營那個特色,」她說,公館國小的校地約1.7公頃,旁邊的芳蘭山、蟾蜍山,都是得天獨厚的禮物,卻被歷任經營者忽略了。

靠山吃山,在她的堅持下,學校建了自然步道、蝴蝶園,還重編校園植物手冊,規定學生每個年級都要認識校內10種花草樹木,「小學六年畢業,他們就至少會認60種植物。」才經營一年,生態教學成了公館國小因地利而養出的特色,許多家長慕名而來,招生數字開始有起色。8年後,人數更來到331人,漲幅達7成。
開發視力保健餐 獨創「查閱蛋」鼓勵閱讀

除了善於利用環境空間,李鍾慧還著重健康和閱讀。以視力保健舉例,公館國小研發出視力保健餐,也開放讓小朋友自己設計菜單,「小孩做得很起勁、也學得很起勁,對眼睛好的食材是哪些,不用特別教他們就都記起來了。」公館國小前家長代表陳映如說。在李鍾慧任期內,公館國小都是台北市視力不良率最低的小學。


而培養閱讀習慣,是所有學校的共同目標,但李鍾慧獨創「查閱蛋」更讓這個目標不淪為紙上談兵,看完10本書的小朋友可以來領她親手做的茶葉蛋,「每個禮拜我都做60顆,目前已經送出去兩萬多顆」。

學校資源少,在李鍾慧眼裡不是無法克服的難題,她不僅能記得住全校數百名學生的名字,連他們的家長從事什麼工作、有什麼興趣都能掌握。

「有一次,我們六年級小朋友辦自然科發表會,需要評審,但學校沒有經費邀請外部評委,校長馬上說,某某小朋友的爸媽在台大、台科大當教授,應該可以問問,」柯怡安說,李鍾慧很清楚有哪些資源,這不但來自平常的記憶力與觀察力,也因為她與每個人都保持好交情。

公館國小從一所幾近廢校的偏遠小學,成為讓人擠破頭的學校。去年5月,位於中山區基隆河濱的大佳國小,面臨舊校長任期將滿,家長會四處打聽後鎖定治校出名的李鍾慧,終於三顧茅廬將她請過來。

邀請李鍾慧來大佳國小的前家長會副會長郁女士說,「當初就是聽聞公館國小有很創新的教學方式,現在果然不負期望,她把大佳經營得超乎我們預期。」
學生作文簿裡的生活故事 認真記在腦中

對於大佳國小的經營,「基本經營理念會保留,但不想全部複製公館國小的模式,」於是李鍾慧又推動因地制宜的「陸海空」特色教學,分別對應河濱的自行車、基隆河的輕艇、松山機場的控制塔,讓小朋友利用新課綱特色課程的時間去體驗。經營效果從今年新生家長們徹夜搭帳棚、鋪睡袋為搶入學名額的盛況,可見一斑。

大佳國小在李鍾慧的帶領下,發揮因地制宜的特色教學,給予小孩們全新的學習體驗。(邱劍英攝)

為了解李鍾慧,《天下》記者訪談了不少她的同事、員工,以及學生家長,每一位與她共事過的人,都能洋洋灑灑說出一大串她的創新辦學方案,或受惠於她的事蹟,但最令我們動容的,還是學生們真實的互動反應。當李鍾慧帶著我們逛校園,每個遇到她的孩子開口都是「校長媽咪」,她也能立刻和小朋友搭上話,聊聊他們最近關心的事情。


「參加公館國小畢業典禮,家長、學生都會紅了眼眶,因為校長會把你家孩子從幼稚園的故事講到小六,」公館國小家長陳映如進一步分享,「孩子的作文簿都有校長核閱章,原本以為只是形式上的查核,結果每次遇到李校長,她都可以講得出我們家小孩在作文簿裡面分享的生活瑣事。」

家長的真實體驗,對照大佳國小校長室裡堆積如山的作文簿,坐鎮其中的李鍾慧有治校所需的領導力、創新力、行銷力,但驅動這些能力的,還是對教育源於本能的熱愛。

當記者離開大佳國小,通過唯一的出入口9號水門,一路彎過幾條曲折小徑和隧道,車子終於重返喧囂。回頭望向高架橋旁、基隆河畔的大佳國小,李鍾慧的話語迴盪在耳邊,「我如果是家長,我為什麼會願意大老遠開車送孩子來讀這所學校?」

透過一次又一次大膽而溫暖的嘗試,她每天都離答案更近一步。(責任編輯:吳凱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