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我猜教育部或科技部或經濟部等,肯定有過相關的研究報告。似應設法找出來討論。如果都沒有,那更不可思議啦!
----
當今政府反核眾所皆知,但政府意識形態優先的反核作為,對於國內核工人才的培育影響甚深,當未來的就業與發展充滿不確定感時,年輕學子怎敢率然投身此一領域?更重要的是,難道非核家園之後,台灣就不再需要核工人才了嗎?執政者若有「停止培養核工專業人力,就不會再有核電」的思維,那真是坐井觀天、視野窄淺。事實上,即使現有核電廠即將陸續停止運轉,仍有至少四項工作需要核工專業的長期參與。
首先當然是核能安全。核二廠一號機在裝載池改建計畫完成後,即將恢復運轉至二○二○年,南部核三廠要到二○二五年除役,考量既有電廠員工的離退潮,這段時間的運轉安全維護仍需仰賴核工專業人力的持續投入。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福建沿海有七部運轉中核電機組,另外三部機組在建,其中福清核電站距離苗栗僅一六四公里,寧德核電站也不過二百公里,這些年輕機組的運轉安全維護我們能夠袖手旁觀嗎?協助它們的安全維護也等同保障我們的安全。一旦日後真有問題,沒有核工專業的台灣將如何應對?
第二是電廠除役。未來國內六部核電機組陸續停止運轉後,每部機組的除役作業期程長達卅年,龐雜的後續作業更非核工專業的參與不可。我們不可能全數委託給國外機構,任人予取予求。更何況除役工作累積的經驗與技術具備發展成產業的潛力,未來將會是可向核電國家行銷的資產。
第三是放射性廢棄物的管制與處置。其中高階放射性廢棄物的用過核燃料,二○五五年以前必須完成最終處置,但如何處置需要核工專業的評估與後續管制。至於低階放射性廢棄物,除了核電廠產出部分,來自全國醫、農、工、研的產出仍舊會持續,並不會因非核家園就停止,而這些廢棄物更必須長期依賴核工專業人力進行管制與處置。
第四則是核子醫學。清大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與台北榮總合作多年,針對復發性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治療進行臨床研究,以清華水池式反應器搭配特有的硼中子捕獲治療技術,在十七個臨床個案中,有六例取得完全有效的判定,治療團隊的表現令國外同儕刮目相看,也奠定了我國放射醫療的里程碑,目前這項技術更被進一步應用於緩和病患痛苦的恩慈性治療。這些傑出成果若無核工專業的參與,是不可能完成的。
核工專業人力的培育本就不易,師資延聘更是困難,我國歷經五十年的教研發展與電廠實務經驗蓄積,方有今日的堅實內涵,養成艱辛但棄之容易,政府實應正面積極看待此一問題。日前執政黨立委針對國艦國造的規畫,提出自建核子動力潛艇的點子,先不管立委發言是否只是玩笑話,試問一個將來沒有核工專業人才的國家要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我對一些清大原子科學院/核工系歷年的畢業生說過:
「你們有義務、道德對台灣的核能發電提出集體意見,而非發表個別意見。社會大眾比較能聽進去。」
甚至清大校方應該出來辦核四的公聽會。應該提出集體的建議書。
「你們有義務、道德對台灣的核能發電提出集體意見,而非發表個別意見。社會大眾比較能聽進去。」
甚至清大校方應該出來辦核四的公聽會。應該提出集體的建議書。
人都要和癌細胞相處了,核電廠當然有負面效應,或是一種近代科學發展的「癌症」,但設法共存吧。李遠哲也是出身淸大原子科學院的,他也不反對核電,他只是一直對核四廠的設備有「拚裝車」的疑慮。這可以做評估。
下文作者葉宗洸/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副院長(新竹市)說:「核工專業人力的培育本就不易,師資延聘更是困難,我國歷經五十年的教研發展與電廠實務經驗蓄積,方有今日的堅實內涵,養成艱辛但棄之容易,政府實應正面積極看待此一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