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童子賢〉未來教育的關鍵: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
......以下是《未來Family》專訪童子賢的精華內容:
Q:AI時代來臨,怎麼樣的人才不會被AI取代?
A: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別太焦慮。比如說,20世紀初,台灣社會有七成是農人,但如今台灣留在農業的人,還不到5%。是農耕機的發明與普及讓大家都失業了嗎?當然不是;有人去拍電視、拍電影,有人寫文章、有人開餐廳,有人做隱形眼鏡、有人寫程式,也有人去做美髮、美甲。以前哪有美甲這一行呢?能把指甲畫得那麼細緻、那麼美。
重新定義、思考人的價值
社會確實在變遷,產業確實在轉型。從農業轉到工業,再轉到資訊工業,乃至於現在的AI、新的資訊工業出來。而同時,社會上也有服務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傳播產業、資訊產業、娛樂產業、職業棒球籃球等等,農業也有了新型態、新價值。
我刻意請大家回想從農業時代進展至今,是想強調,這是逐漸調整跟轉變的,未來確實有些工作很可能被AI取代,但不會是一年內就發生的事,而可能是5年、10年、20年……慢慢演變的。如果只有3年就要你從農夫變成工程師,那就會很痛苦。
AI擅長的是資料多、目的簡單的工作。例如圍棋,資料複雜、有幾千個棋譜,但現在只要1GB,幾千幾萬個棋譜就都記起來了。跟機器比記憶沒有意義,就像跟農耕機比力氣也沒有意義。農耕機替代了體力工作,AI也替代了繁瑣的腦力工作,我稱為「腦力粗活」。其實我反而有種憧憬:這樣的進步能帶來無窮的機會,讓人類社會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當然,還是得擔心在演變過程中漸漸淪為弱勢。首先,你個人不要淪為弱勢;其次,台灣社會不要淪為弱勢。所以個人要無止境的學習,也要創造學習型的組織、學習型的社會。總歸來說,人要重新定義、重新思考「人的價值」。你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樂在學習的態度。
Q:傳統教育有哪些問題?未來教育的重點為何?
A:台灣的教育還是很填鴨,想要把所有東西塞給孩子。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的孩子中學時,常常晚上10點、11點作業還寫不完。我說:「可以先睡了吧?」他們總說:「不行,沒寫完明天會被處罰。」都快哭出來了。經常都11點半了,才匆匆忙忙刷牙洗臉睡覺。
台灣的教育也很考試導向,我看到太多名校畢業的人,說他們恨透了中學時期,充滿痛苦。可是當你面對國際競爭的時候,這些考試的能力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你只是在2300萬人中廝殺得很激烈而已。很多人離開學校之後就不再讀書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沒興趣,硬被爸媽逼著去念,學校教的也無聊,所以畢業就停止學習。
學校應該教會孩子基本能力與再學習的能力
教育不該是死板的知識填鴨。我用資訊產品來比喻,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個CPU、某個手機的事情,那恐怕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才會被寫進教科書。想想看:你願意用四、五年前的手機嗎?等到你教會這個學生,他畢業、服兵役、出社會,可能又過了五、六年了。等到他想運用當初課堂上學會的東西做手機,已經有十年落差了。
但也不用太恐慌。學校教會你基礎,進入產業之後,自己持續再學習,有時學習甚至是沒有方向的。比方說,未來會跑出什麼樣的CPU,要看AMD跟Intel如何不斷競爭;未來會跑出什麼樣的手機,根本沒有教科書會教你,而是你去體會消費者需求:更大的螢幕、更高的解析度、更強的運算能力等等,大家不斷腦力激盪。
我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基本能力與「再學習的能力」,並且啟發孩子對某個專業領域的興趣,進入社會後,遇到需要、遇到有興趣的,就自我學習。台灣現在面對國際競爭很恐慌,但我還是要建議爸爸媽媽們:放輕鬆,讓孩子快樂學習,孩子有快樂的感覺,才有可能持續學習。
Q:現代父母普遍工作忙碌,如何兼顧家庭教育?你的經驗是?
A:現在社會因為專業分工,也許爸爸媽媽整天要上班、加班,比較難像我小時候。我自己的方法是,盡量做。我在兩個孩子幼兒園、小學時,每天晚上下班都會講三、五個故事給他們聽,一直到小學畢業都還常講。除了陪著他們講故事之外,也玩遊戲。
他們還小時,我白天只要得了空,就會跑去看他們上課,隔著窗戶偷看,有時也跟老師聊聊天。小孩如果發現我在偷看,都很高興。我以前也會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家庭教育要盡量做,盡量抽時間
我的小孩都沒讀太特殊的學校,就念社區的國小、國中。現在長大了,都在國外讀研究所,還是很感謝我當初的安排,因為朋友就在住家附近。媒體很多時候報導我有這個房子、有那個房子,是錯誤的。我26、27年來沒有搬過家,一直住在當初的公寓。所以孩子的朋友也一直都在附近,很好揪,回國就一戶一戶去串門子。我也沒要他們特別讀什麼,他們都自己選,學人文領域。
家庭教育要盡量做,盡量抽時間。至於學校教育,我要建議:第一,台灣的家長,要尊重跟重視技職教育,不要排斥;第二,不要太填鴨、太跟隨考試的腳步。大家不要為了1分、2分斤斤計較,不但計較孩子,還計較學校跟老師。我女兒國中的家長會時,我聽到很多家長發言,說功課不夠多、孩子不像隔壁班成績進步。我聽了嚇一跳,小孩已經睡不飽了,還要怎樣?
教育的本質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台灣的教育裡,「傳道」超過90%,下課了還要去補習、反覆考試。孩子的時間被塞滿,沒有空玩音樂、沒有時間運動、沒有時間做maker、沒有時間跟朋友聊天,也沒有時間聽爸爸媽媽講故事,因為功課都做不完了,錯過很多家庭教育的機會跟親子共處的時光。
學習,才能適應變遷、找出生存之道
台灣的小孩學習期間還滿可憐的。想一想,如果學習過程充滿痛苦、壓迫感,你就會視學習為苦差事。所以,要盡量讓孩子快樂學習、有快樂的感覺,等到出社會,沒有老師逼,而面對不確定的年代,需要吸收知識的時候,孩子會秉持著比較快樂的心態學習。
學習,才能適應變遷,進而在這個變遷裡面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發展的空間,找出實現理想的方向。
快樂童年為什麼這麼重要?
童子賢很幸運有彌足珍貴、值得回憶的童年。從長輩身上看到的生活態度,到知識的啟發、啟迪,對他都很重要。
童子賢說,他小時候,大人在忙時,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滿山遍野去玩,常常天亮跑出去,天黑才回來。童子賢也常躲起來看漫畫、玩尪仔標。或是大家弄一個鐵線圈,滿街滾鐵輪,看誰比較厲害,那時可以推5分鐘、10分鐘不倒下來,所以運動量很充足,為了讓它不倒下來,要一直跑,又運動又做maker。
但大人也不是不管。童子賢的父親很善於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比如說,晚上騎機車載小孩出門,看到星星很美,就停下來,大家坐在馬路邊、草地上看星星,教孩子認北斗七星。有次下雨,父親就在屋簷下跟童子賢說,閃電跟打雷是什麼。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他也帶孩子去別人家看電視。因為父親會日文,家裡也訂了日文雜誌。
童子賢家裡開鐘錶行,放學回家後隨時可以見到爸爸媽媽,他很喜歡這樣。放暑假的時候,爸爸有時下午會帶小孩到河邊去玩,不只教游泳,還教遇到危急的時候怎麼水母漂、有人溺水要用竹竿或衣物去拉對方等等。因為爸爸是義勇消防隊的小隊長,有救災專業,童子賢也津津有味的聽爸爸講這樣的專業知識跟技能。
童子賢還曾打工包檳榔、拔花生、採西瓜。西瓜採收前要守在西瓜田,免得別人來偷。他到現在都還記得,夏天很熱,但睡在沙上很涼快,大家挖沙坑、燒篝火,遠遠看,火光淡淡的,很美。
就算上了國中,童子賢也沒補習,學校也沒太多模擬考,音樂課、體育課照上。聯考前,他還代表農業組織「四健會」來台北開年會。他自己搭火車、轉車,花了12小時到台北,台北親戚看到他說:「哇,要聯考了你還來!」他當時也沒特別感覺,不管是種菜、音樂課、體育課,做什麼都興高采烈。
後來童子賢回頭看,才知道這些童年經歷也是一種生活教育,是一種學校課本以外的學習。他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兒時的自由開放,讓他對很多東西充滿好奇,即使從學校畢業了,還是樂在看書、樂在學習新的知識。
https://udn.com/news/story/8547/3517014?fbclid-----
2011年讀蒙田的「壽命」: 人在20歲時已成熟。 不要浪費時光,要直接面對人生。 (作者活59歲,當時算高壽。)
-----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批教育制度直言「台灣整個國家在作假」,他今天緩頰解釋,台灣人念書念太久,太慢畢業,他自己22歲不到就進入職場,但現在學生有恐怖平衡,集團旗下景碩科技檢討薪資,發現不論大學生或碩士,都給「22K好幾倍」的薪水,但仍找不到需要的人,因為這些人面試後都不來,說要去唸書。
日前童子賢大砲批教育制度,指一堆博士假裝教書,一堆學生假裝在讀書,不斷延後畢業進入職場時間,他今天解釋,其實博士教書教的很辛苦,有一位教授傳照片給他看,一般上課56~60人的班級,只有20幾人來上課,校長也要求不要勤點名,不然下學期學生不來註冊了,少子化也讓學校怕招不到學生。
童子賢表示,但思考「孰令致之?」他表示整個社會風氣及家長心態就是要努力考名校,認為「子女原本可以念北一女,怎麼念到中山?」這種觀念瀰漫社會跟家長心中,有許多小魔鬼跟小天使,則教育制度如何制訂都會有不完善的地方。
他補充,不是教授跟學生願意作假,而是法規不完善。過去幾年一堆技職學校升格技術學院或大學,童子賢表示,法規規定科技大學要升格,要取得更多土地,使學校為求升格,就到處募款買一堆地,因為地價貴,就買在金山與萬里北海岸偏僻地方。
有學校因為地太少,學校升格前拜託國有財產局給地,但升格後,用不到,就把地退回給國有財產局,最後繞一圈又回去,浪費很多時間。讓校長跟教授無法專心辦學,去發放獎學金,資源拿去買校地,但升格以後那些校地都沒有用。
童子賢表示,麻省理工學院校園就沒有很大,台灣政策很多就是這樣,不是惡意,但是很多人集合起來,卻做出很虛偽的決定。
童子賢表示,台灣年輕人愈來愈慢畢業,10個畢業有9個讀書,剩下1個怕會落後,造成年輕人很慢才進入職場,當然有些人有天分,可以念抽象物理或純數學,應該鼓勵去念,但不是所有人都該花時間在這方面,教育應該激發學習興致,幾十萬人唸書,是否切中社會的需求?(王郁倫/台北報導)
日前童子賢大砲批教育制度,指一堆博士假裝教書,一堆學生假裝在讀書,不斷延後畢業進入職場時間,他今天解釋,其實博士教書教的很辛苦,有一位教授傳照片給他看,一般上課56~60人的班級,只有20幾人來上課,校長也要求不要勤點名,不然下學期學生不來註冊了,少子化也讓學校怕招不到學生。
童子賢表示,但思考「孰令致之?」他表示整個社會風氣及家長心態就是要努力考名校,認為「子女原本可以念北一女,怎麼念到中山?」這種觀念瀰漫社會跟家長心中,有許多小魔鬼跟小天使,則教育制度如何制訂都會有不完善的地方。
他補充,不是教授跟學生願意作假,而是法規不完善。過去幾年一堆技職學校升格技術學院或大學,童子賢表示,法規規定科技大學要升格,要取得更多土地,使學校為求升格,就到處募款買一堆地,因為地價貴,就買在金山與萬里北海岸偏僻地方。
有學校因為地太少,學校升格前拜託國有財產局給地,但升格後,用不到,就把地退回給國有財產局,最後繞一圈又回去,浪費很多時間。讓校長跟教授無法專心辦學,去發放獎學金,資源拿去買校地,但升格以後那些校地都沒有用。
童子賢表示,麻省理工學院校園就沒有很大,台灣政策很多就是這樣,不是惡意,但是很多人集合起來,卻做出很虛偽的決定。
童子賢表示,台灣年輕人愈來愈慢畢業,10個畢業有9個讀書,剩下1個怕會落後,造成年輕人很慢才進入職場,當然有些人有天分,可以念抽象物理或純數學,應該鼓勵去念,但不是所有人都該花時間在這方面,教育應該激發學習興致,幾十萬人唸書,是否切中社會的需求?(王郁倫/台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