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大學教師薪資 (翁達瑞)。博班教育困境 源自高教臃腫(林志忠)

 

博班教育困境 源自高教臃腫
最近幾個月,教育部、中研院和媒體密集討論國內博士班教育的困境,許多報導認為博班人數減少是個嚴峻(國安)問題。本文指出這個議題的癥結,是因國內高教過度臃腫導致的認知問題。
先看亞洲幾所主要大學的大學部學生人數,數據如下:台大約一萬七千人、日本東京大學約一萬四千人、京都大學約一萬三千人、韓國首爾大學約一萬六千人、中國北京大學約一萬六千多人,北京清華大學約一萬六千人。各國人口數目如下:台灣約二千三百多萬人、日本約一億二千四百萬人、南韓約五千二百萬人,中國約十四億一千萬人。即台灣約每一千四百人中有一位台大學生,日本約每四千六百人中有一位東京大學或京都大學學生,韓國約每三千三百人中有一位首爾大學學生,中國約每四萬三千人中才有一位北京大學或北京清華學生。
再看研究生人數,台大、東京大學的研究生人數與大學部學生人數幾乎相當,京都大學、首爾大學的研究生人數略少於大學部學生人數,北京大學和北京清華則研究生人數遠多過大學部學生人數。(以上各校資料未細分碩/博班人數,前者通常多於後者。北京兩校的作法,部分原因或許在於產出更多論文以提高國際排名。)
再舉美國三所著名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賓州州立大學和普渡大學為例,其大學部學生人數都在三至四萬人間,研究生人數則遠少於大學部學生人數(也少於台大研究生人數)。與以上國外大學比較,台大(及國內頂大)人數顯然過於臃腫,學生進入就讀相對容易,加上經費短絀,導致每生所獲得的教研資源和學業指導更形稀薄,影響學研品質。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裡,研究生人數必定少於大學部人數,只有很想更上層樓的學生才會就讀博班。因博班教育是一種菁英化、高度專業化,及強烈個人內心驅動的教育,且經濟和時間成本高昂,所以入學必須精挑細選。目前國內博班的困境(先不論產業需求)應不在於就讀人數逐年減少,而在於大量大學部和碩班學生稀釋了教育資源,造成鬆垮的課業要求又傷及校園學風,致使眾多學生對追求知識和創新技術失去熱忱,另有少數學生則因對研究本質的誤解(和對自身性向的模稜兩可認知)而就讀博班,虛耗了個人年華,也使得高深學術研究欲振乏力。因此,在少子化下,博班就讀比率應未必驟減,該檢討的反是博班教育是否適量而質精。
林志忠 (2023.11.17)



翁達瑞

教授「薪」事無人知

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教育部宣布為大學教授加薪,從明年起調高學術研究費,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的調幅是:$9,350、$7,220、與$6,320(附圖一)。


教授的薪水結構堪稱國家重大政策。若教授的薪資過低,優秀人才不願進入高教,大學就無法提供一流教育,導致人口品質無法提升、甚至下降。


附圖二是去年度的大學教授薪資表,分本薪與學術研究費兩部分。本薪從24,060(助教)到59,250(正教授)。教授的學術研究費也分四級,是這次調薪的重點。


這個薪資結構有四個問題:高低薪並存、齊頭式平等、缺乏市場機制、脫離國際行情。


#高低薪並存


這個薪資結構適用所有公立院校,包括學術聲譽卓著的全國性研究大學,或有招生困難的地區性科技大學。這份政府核定教授薪資未考慮校際的差異。


以美國教授的平均薪水為例,頂尖私立研究大學約25萬美元、頂尖公立研究大學約20萬、頂尖私立教學大學約16萬、一般公立教學大學約10萬、社區學院約7萬。


台灣的大學教授薪資沒有類似的差異。對頂尖研究大學的教授而言,教育部核定的薪資確實偏低。相反的,對後段的科技大學教授而言,教育部核定的薪資可能偏高。


#齊頭式平等


教育部核定的教授薪資結構,適用大學的所有科系,包括最熱門的電機、資訊相關科系,或招不到學生的文史科系。這是另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以美國大學為例,教授薪水在科系間有極大的差異。頂尖商學院的財務教授,起薪已超過20萬美元。公立大學的文史教授,起薪則只有5萬出頭,比高中老師還不如。


教育部的齊頭式薪資結構,並未考慮不同科系的差異。例如醫學與工程教授的研究日新月異,文史教授則無國際發表的壓力,但都領一樣的薪水,極度不公平。


#缺乏競爭機制


台灣的高等教育是「國有化」的產業,教授薪資缺乏競爭機制。若把教授比擬為職業籃球員,有人一場得40分,也有人只消耗垃圾時間,不應領相同的薪水。


職業球隊不會有薪水相同的球員;美國大學也沒有薪水相同的教授。最搶手的明星教授年薪可高達150萬;走投無路的萬年副教授薪水還不如小學教師。


教授間的薪資差異主要來自「市場性」的差異,也就是跳槽能力的差別。被爭相挖角的明星教授,薪資當然水漲船高。無人聞問的萬年副教授,則連例行的調薪都會被略過。


#脫離國際行情


台灣的大學教授薪水不只低於歐美,也不如鄰近的亞洲國家。我在北美大學任教27年,親眼目睹這個差距逐年擴大。


我在1996取得博士,第一個教職的起薪5萬7千美金,換算當時的台幣約150萬,還不到台灣教授的兩倍。


畢業後三年,我跳巢到到布蘭岱大學,薪水跳到7萬5美金,增加幅度約32%。在這三年間,台灣的教授薪水並無調張。


我在布蘭岱任教七年,接著換到加拿大的毅偉商學院。從毅偉提早退休的前一年,我的薪水薪水超過26萬加幣。中間曾有一次被加薪8萬加幣。


毅偉商學院屬公立大學系統,教授的薪水全部公開在網路。附圖三是我在毅偉的薪資紀錄,退休前的薪水約台灣教授的五倍(這還不包括顧問教學的外快)。


#結論


在研究壓力增加、薪水未漲的情況下,教授不再是吸引一流人才的職業。沒有一流的教授,就不會有一流的學生,也不會有一流的產業。


教育部給教授加薪是好事一件,但教授的基本薪資結構問題仍然存在。教授「薪」事無人知,終將造成高教人才不足,阻礙國家的未來發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