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Sir Kenneth Robinson FRSA (1950 –2020)

Sir Kenneth Robinson FRSA (4 March 1950 – 21 August 2020)[1] was a British author, speaker and international advisor on education in the arts to government, non-profits, education and arts bodies. He was Director of the Arts in Schools Project (1985–89) and Professor of Arts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1989–2001), and was named Professor Emeritus after leaving the university.[2] In 2003 he was knighted for services to the arts.[3]

Career and research[edit]

From 1985 to 1988, Robinson was Director of the Arts in Schools Project, an initiative to develop the arts education throughout England and Wales. The project worked with over 2,000 teachers, artists and administrators in a network of over 300 initiatives and influenced the formula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During this period, Robinson chaired Artswork, the UK's national youth arts development agency, and worked as advisor to Hong Kong's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citation needed]
For twelve years, he was professor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and became professor emeritus. He has received honorary degrees from the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Ringling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the Open University and the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 and the Liverpool Institute for Performing Arts. He received the Athena Award of the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for services to the arts and education, the Peabody Medal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arts and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LEGO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and the Benjamin Franklin Med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 for contributions to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5, he was named as one of Time/Fortune/CNN's "Principal Voices".[8] In 2003, he was made Knight Bachelor by the Queen for his services to the arts.[8]
In 1998, he led a UK commission on creativity,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and his report, All Our Futures: 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was influential. The Times said of it: "This report raises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acing business in the 21st century. It should have every CEO and human resources director thumping the table and demanding action". Robinson is credited with creating a strategy for creativ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part of the Peace Process in Northern Ireland, publishing Unlocking Creativity, a plan implemented across the region and mentoring to the Oklahoma Creativity Project. In 1998, he chaired the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9]
In 2001, Robinson was appointed Senior Advisor for Education & Creativity at the Getty Museum in Los Angeles, which lasted at least until 2005.[citation needed]
Robinson has given three TED talks on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viewed over 80 million times (2017).[10][11] His presentation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is the most watched TED talk of all time (2017).[12][13][14] In April 2013, he gave a talk titled "How to escape education's death valley", in which he outlines three principles crucial for the human mind to flourish – and how current American education culture works against them.[15] In 2010, 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s & Commerce animated one of Robinson's speeches about changing education paradigms.[16] The video was viewed nearly half a million times in its first week on YouTube and as of December 2017 has been viewed more than 15 million times.


肯·羅賓森爵士在TED的演講
啟發許多教育工作者包括我。
在這個令人惋惜的時刻,
分享下列這兩段他幽默又睿智的演講,
再次聆聽他對教育的反思,
並向這位世界的教育部長致意。



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

You, Your Child, and School:Navigate Your Way to the Best Education


內容簡介

  TED最激勵人心的演說家、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肯‧羅賓森爵士,
  繼《讓天賦自由》鼓舞無數讀者活出生命後,又一最新力作!


  羅賓森爵士的《讓天賦自由》激發與感動了全球無數讀者,
  這本大家期待已久的續作,解答了許多讀者心中的疑問,包括:
  • 我該如何發掘天賦、點燃熱情?
  • 萬一欠缺天份來從事我所熱愛的事物,該怎麼辦?
  • 有些事我做來輕而易舉,但我一點也沒興趣,該怎麼辦?
  • 我沒辦法靠我的天賦養家活口。
  • 我該如何幫助我的孩子、學生找出自己的天賦?

  世界各國的經濟、教育、環境議題愈來愈複雜且連動,發展個人獨有的天賦,於是世上層出不窮的問題,才能得到多元且有效的解答。作者在此關鍵時刻推出新作,闡明個人應如何連結自我天賦與熱情,而完全發揮個人潛能更是至關重要。

  透過這本鼓舞人心的實用指南,練習自我成長、個人轉型,你也可以更快樂,更富創造力,只要選擇踏上發現天賦之路,這本書就是你最得力的助手。

  你的起點,無法決定你人生的最終走向,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重新認識自己、自製你的精采人生。
  只要你願意,發現天賦永遠也不遲!


  書中15個練習,幫助你發現內在的無限潛力!
  不論你正在從事什麼工作、生在什麼環境、年紀多大,
  只要你發自內心想要做自己,活出滿滿的熱情與使命感,
  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肯.羅賓森 (Ken Robinson)


  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他一直與歐洲、亞洲和美國政府,以及國際機構、世界500強公司、非營利組織和世界頂尖的文化組織合作。他的演說充滿熱情,鼓舞人心,善於以幽默勵志的方式傳遞深奧的知識,廣受歡迎。他告訴全世界讀者,在全球經濟的新形勢下,商業、教育與組織的需求應如何變化。2005年,他被《時代》、《財富》與CNN聯合評為「主流之音」。2003年,因為對文化藝術所做的卓越貢獻,他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

譯者簡介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在外商公司工作與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工作。譯作有《自由書寫術》、《我是一枝愛寫作的鉛筆》、《喚醒心中的領導者》、《這輩子我最想做的事》、《扭轉人生的10句話》、《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天使歸鄉》、《學校沒教的10件事》、《慈悲‧覺醒‧每一天》、《一直在路上》等書。
 
 

目錄

序 成為你自己 李仁芳
序 與天賦相識,既冒險又幸福 姚仁祿
序 內向學習 溫肇東

序言
第一章 尋找天命
第二章 你擅長什麼?
第三章 你如何知道?
第四章 你熱愛什麼?
第五章 什麼令你快樂?
第六章 你的態度是什麼?
第七章 你立足於何處?
第八章 你的族人在哪裡?
第九章 接下來呢?
第十章 過著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的人生

  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候,只要願意,都可以活出自己!

  四個關鍵問題,決定你是否活出自己
  天資/什麼是你真正的力量所在?
  熱情/哪件事讓你永遠充滿活力?
  態度/你讓際遇左右生命,還是用態度創造運氣?
  機會/如何為你的熱情找到實踐的管道?

  你是否在用自己的人生,實現別人的夢想?
  你是否受限於社會制約,妥協地活著,而非全然地實現自己的天命?
  你是否以自己的期望,限制了孩子的道路?

  本書將使你再也無法迴避內心的疑問。

  書中59個最真實的生命故事,
  每個人都過著挑戰重重的生活。
  他們的人生絕非坦途,歷經低潮與阻礙,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生命,
  但卻曾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這些故事的重點不在於他們的成功,而在於――
  你,如何回應內心的呼喚。

  找到你的熱情所在,一切都會改觀!

  歸屬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
  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
  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肯.羅賓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肯.羅賓森 Ken Robinson


  國際知名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合作對象遍及歐洲、亞洲、美國政府,以及國際機構、世界500強企業、非營利組織和世界頂尖文化組織。他的演說充滿熱情,鼓舞人心,善於以幽默勵志的方式傳遞深奧的知識,廣受歡迎。他告訴全世界讀者,在全球經濟新形勢下,商業、教育與組織的需求應如何變化。
  
  二〇〇三年,因為對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二〇〇五年,他被《時代雜誌》、《財富》與CNN聯合評為「主流之音」。著有《讓創意自由》、《讓天賦發光》、《發現天賦之旅》、《讓孩子飛》等書。

盧.亞若尼卡 Lou Aronica

  曾創作兩本小說,並與他人合著非文學類作品,包括與拉派爾(Clotair Rapaille)合著的暢銷書《情感行銷的符碼》(The Culture Code,天下文化)。現與妻子凱莉及四名子女居住於美國康乃迪克州。

譯者簡介

謝凱蒂


  美國蒙特瑞國際學院口譯暨筆譯研究所碩士,具多年口筆譯工作經驗,於天下文化出版之譯作包括《和尚賣了法拉利》、《發掘你的太陽魔力》、《拍照前先學會看》、《看到什麼都會畫》、《賈伯斯傳》(合譯)。
 
 

目錄

推薦序  你就是自己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          嚴長壽  
引言    生命的歸屬           
                                                
chapter 1  找出天賦與熱情                                                             
chapter 2  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chapter 3  誰都能飛                                                                 
chapter 4  忘我的境界                                                            
chapter 5  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伙伴                                             
chapter 6  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chapter 7  幸運來自你的態度                                                 
chapter 8  辨認生命中的良師                                                 
chapter 9  人生永遠不嫌遲                                                             
chapter 10 當興趣不能餬口時                                                 
chapter 11 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績        
                    
後記      全體人類都必須活出天命                             
謝辭     頒發「特殊服務獎」                                                      
注釋
 

引言

生命的歸屬

  
  幾年前,我聽到一個很棒的故事,之後也很喜歡轉述。有個小學老師正在給一群六歲的孩子上繪畫課,坐在教室後面的一個小女孩平常上課很少專心,在繪畫課上倒是相反。持續二十分鐘之久,小女孩定定坐著,雙手圈著畫紙,完全沉浸於自己的創作中。老師十分驚奇,最後,開口問小女孩在畫些什麼。她頭也沒抬就說:「我畫的是上帝。」老師聽了訝異地說:「可是沒人知道上帝的長相呀!」
  
  小女生說:「等一下就知道了。」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令人想起年幼時期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我們具有多麼奇妙的自信心,但多數人長大之後便遺失了這樣的自信。你如果問一年級的學生,誰覺得自己有創意,他們全都會舉起手來。而同樣的問題如果問的是大學高年級生,則多半的人都不會舉手。我全心相信每個人都具有無限潛能,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量,但年紀愈長,反而逐漸遠離了這些潛能。諷刺的是,「教育」正是主要原因之一。許多人因而不曾與自己的天賦接軌,因此也無從得知自己其實能創造多高的成就。
    
  從這個層面看來,這些人並不認識自己。

  不完美的人生,完美的體驗
  
  我經常往返各處,與世界各地的人合作,對象包含教育機構、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在我所到之處,總能看到許多學生嘗試規劃未來,卻不知從何做起。我發現憂心的家長試圖幫助孩子,卻反而讓孩子更加遠離他們真正的天賦。這是因為家長有預設立場,認為孩子必須遵循傳統路線才能追求成功。我也發現許多雇主想盡辦法,希望了解員工有哪些多元的才幹,以便盡量善加利用。這一路走來,我看過不知多少人從未真正了解自己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所在。他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卻也不知道做什麼才能帶來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各種領域的成功人士,他們對工作懷抱熱情,也對自己的選擇毫無懷疑。我相信他們的故事都蘊藏了重要意涵,可以讓我們了解人類的潛能與自我實現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曾在全世界各種場合演講,發現這種故事的說服力最高,能夠讓人意識到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孩子的教育,以及各種組織的運作。
  
  本書包含各式各樣的故事,分別描述了相去甚遠的個人是如何開展他們的創意人生。其中許多人特別為本書接受專訪,訴說他們最初如何認識到自己特出的天賦,又是如何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而締造成功的生涯。特別吸引我注意的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多半不曾遵循傳統道路,生涯中充滿曲折、轉彎,與意外。這些受訪者都表示,過去並不曾如此剖析訪談內容所揭露的理念與經驗:真正認識了自己的那一刻;揮灑天賦的過程;家人、朋友、老師給予的鼓勵或阻力;面對重重障礙時,還能堅持下去的憑藉。
  
  他們的故事並非童話,這些人都過著挑戰重重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旅程並非輕鬆的坦途,都同樣經歷過低潮與高潮;他們沒有一個人擁有「完美」的生命,卻經常在某些時刻體驗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他們的故事十分精采。

  我們必須活出天命
  
  不過,這本書的重點其實不是他們,而是你。
  
  我書寫的目的是為了展現更豐富的人類才能與創造力,同時指出,我們若能與自身獨特的天賦與熱情接軌,將可帶來多大的正面意義。本書探討對生命具有重大意義的議題,針對的不只是我們的生命,還有我們的孩子、學生、工作伙伴的生命。我採用「天命」二字,指稱「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我深信每個人都有必要找到自身的天命歸屬,不只因為那讓我們獲得成就感,更是為了讓人類社群與組織能夠在不斷演進的世界中永續發展。
  
  當今的世界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變化著。面對未來,我們必須以破除舊習的態度,重新認識人類潛能,才有可能因應新時代的生存環境。我們必須重新理解開發人類天賦的重要性,並體認到每個人展現天賦的方式都可能不同。我們必須創造環境,包含學校、職場、政府,讓所有人都能獲得啟發,活出創意人生。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發揮所長,以自己的方式發現天命所在。
  
  本書讚頌人類才華與熱情之多元,令人目不暇給,讚頌人類成長茁壯與開拓生命的非凡潛力,同時也探討人類的天賦在什麼條件之下方得蓬勃發展,或因而逐漸消逝。我們該如何使當下的生命更豐富?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如何以唯一可能的方式做好準備?
  
  為了讓自己與他人發揮所長,我們急需對人類潛能建立更完善的概念,我們必須擁抱天命。

推薦序

你就是自己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董事長

  
  真的沒想到,這本《讓天賦自由》會這麼受到歡迎,上市至今,已經突破十多萬本,在書市這麼不景氣的當下,一本書能夠獲得這麼大的注意,應是作者肯.羅賓森爵士寫出我們對教育最普遍的心聲。
  
  我不禁想到,為什麼一位英國學者反省教育的書,會引起這麼大的迴響?閱讀本書,首先我最感到意外的是,我一直以為,教育是台灣獨有的問題,看了這本書,才發現不論東西方、哪種文化背景,教育的改革早已是普世的價值,不獨台灣如此。可是,如果這些先進教育大國的學習方式,都有人提出這麼強烈的反省與批判,向來教育弊病叢生的台灣,不是更應該有改革的空間?
  
  昨天,與今天,一個回顧,一個前瞻,一個是後照鏡,一個是探照燈。我不禁憂心一直重複過往僵化的教育,如何能夠引領台灣走向未來國際社會。於是,我帶著這本書,到處向政府人士建言,希望他們從中找到啟發,點燃一些革命的火種。但可惜的是,就我所能看見的未來,似乎仍然沒有人有辦法讓這艘迷航的大船,成功轉向。於是,我最終只好不得已親上火線,以一種「油煎火燎」的心情,提出我們教育應該不一樣的各種想法。
  
  我深切的感受到,我們過去賴以為核心的教育方法根本是錯的,最後都化約成為「考試」。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其最初是由拉丁文 educare 而來,「e」指的是「出」,而「ducare」意思是「引導」,合起來的意思便是「從裡面抽出」,也就是發展出人的天賦。
  
  但這般宏旨,在我們現有的教育體制中,卻被限縮、化約為一連串的考試及分數。這也難怪肯.羅賓森在演講中不斷提出原本應讓發展天賦的教育機構,卻反過來極為諷刺地扼殺了人類最珍貴的創造力。
  
  喜愛搖滾樂的朋友都知道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樂團有一首很有名的歌叫做「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在他們的MV中,有著如工廠般的學校坐著沙丁魚般死氣沉沉的學生,最後他們起身宛如僵屍行走,嘴裡唱著「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在生產線上踩著整齊的步代,最後跌入鐵斗,經過機器絞碎最後被製作成一條條香腸。
    
  這是多麼怵目驚心的教育意象,然而這不正是我們現階段教育活生生的比喻。
  
  我之所以如此大力推薦本書,也可以說是我以切身的經驗出發,不必多說,大家都知道,我是個連大學聯考都沒通過的人,因為考試(我指的是最主流的筆試)訴諸的是強記、強背的能力,偏偏這不是我的強項。然而,我後來進入職場,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獨自摸索,透過工作環境所能提供的條件,努力自我教育,走出文憑的框架,也找到自己最喜歡、最有熱情,且最擅長的工作。
  
  於是我終於發現到,我們的考試考不出品德、責任心、榮譽感、領導力,以及最具關鍵的「無可救藥的使命感」。走出教室,有百分之八十的能力,是學校裡學不到的。但很多人卻誤解,學校教的就是一切,以為分數及文憑代表一個人全部的價值。我甚至遇到很多名校畢業的大學生,也許在校他們是明星,但相處共事之後,結果發現他們很固執、自以為是,原來他一直在一個備受保護的環境成長,成績好固然是優點,但也成為他們人生致命的缺陷。
  
  台灣社會對於學業成績優異的孩子,總是給予過多的關注。每年,我們最關心教育的時刻,大概是各種升學考試放榜的那天,各大媒體以整版整版內容,報導誰是狀元?哪個科系最高分?哪個學校最厲害考上最多台大醫科?長久以來,都只以考試的成果,做為一種虛榮的指標,即使應以技術為本位的職業教育,也走到了另一種偏鋒,像我們的證照制度,立意原本是好的,結果卻讓弱勢更沒有機會翻身,因為現在的證照是「學術門檻很高,技術門檻很低」。也就是,紙上談兵凌駕了實作的基本技能,我們現在創造了很多虛幻的比賽,目的之一是為了讓學校升等,好製造更多學無專精的大學生。
  
  但是,學生何嘗不是這個結構的受害者!教改的重點在家長,如果家長不改變想法,如何可以支持教育全面性的更新變化?
  
  事實上,每個人天生都帶著一個只屬於他個人的天職,時隱時隱,變動不居,有人終其一生都未識其貌,有人幸運地經過一連串的追索最後得以找到自我。
  
  相信讀過《讓天賦自由》這本書的朋友都會同意,少有人能像羅賓森這麼清楚明白界定出一個人找到他自己「天命」歸屬的狀態:「歸屬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這段話說得太精采了,我們都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信念,相信人可以透過自我創新而重塑自己的命運,他在本書反覆提到一個重點:「找到你的熱情所在,一切都會改觀。」
  
  但最為關鍵的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這個獨一無二,能激發你熱情的「天命」會是什麼。答案,必須回到你的自身尋找。只能回到一個原點:你得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回應你內心最深沉的呼喚,認識你自己,找到你的「天賦」,激發無以倫比的「熱情」自我實現。
  
  因為在我心中,每個人最偉大、最精采的作品,就是你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