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國 在美國聯董會決定停止補助後,科系人數的擴充已難避免,制度變遷也勢所必然,緬懷追憶無濟于事,但創校的精神與教育的宗旨可以背棄嗎?
Hanching Chung 高等教育是很複雜的議題,東海發展是一例。
(近日才知道:美國政府每年補助普林斯頓大學*每一學生約5700元,遠比公立大學的還多,引起反彈。東海創校時,老師的待遇近公立大學的4倍,現在當然是比不上國立大學的。)
*普林斯頓為美國最優秀私校之一,老師包括余英時和今天知道的Toni Morrison (檔案)。1974年我的英文作文老師是該校的剛畢業學生。東海與幾家美國名私立大學的關係,在1980大抵都結束了。據說教育部還規定在大學教師的都必須是碩士以上......
這篇有共鳴的是所謂"立憲",我一向主張校長和董事會要全體師生 (含校友)的代表選出......它還有許多待商榷的論點,譬如說,去年11月(前)董事長要校友思考:"董事會中校友人數超半,是福是禍?" 現在的校長任用的2位副校長都是校友。換句話說,東海過去40年水準的大滑坡,"校友"等利害關係人的無力可回天是一因素.....幾個月前讀到一向支持學校的鄭清和學長的"校運之哀傷",真是情何以堪。
最重要的原因是"外強內弱":以臺灣的國立大學的擴充,我們1971年的聯考下工學院學生,現在可能都擠進台大了。"內弱"指的是私立學校的差異化的要求,東海從1970年代末只圖大班多收學費(現在網路上可讀到政大吳鳴教授當年當學生時,與校長吵架:為歷史系多收學生的回憶錄。) 換句話說,幾乎每一私校努力發展特色;他校各系,包括建築系,都越來越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