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台灣高教問題 (潘震澤 2010)

潘震澤老師的專欄我幾乎沒看 可是我佩服他 是少數的有心人 此文可知他今年的主要論點 所以轉載之

***

觀念平台-莫道書生空議論

  • 2010-12-29
  • 中國時報
  • 【潘震澤】

 又是一年將屆,筆者有幸每兩周在此專欄寫篇文章,發表些書生之見;如今趁歲末作一番回顧,也算是檢討過去,策勵將來。

 綜觀今年發表的二十六篇文章,與學術生態有關的文章最多,共有十一篇;再加上三篇談大學教育,則高達十四篇。由於自己身在這一行已有三十來年,碰上與學術界有關的新聞自然是比一般人敏感得多,也常有話可說。

 這些文章裡,有好些篇與教授薪水及研究經費有關。本國教授的薪資比不上許多國家是事實,但在國內也算中高收入群;再加上一些隱形收入以及 相當優渥的退休制度,大學教授仍是讓人欣羨的職業。至於冒出雙薪教授問題,乃是法規與制度不完備所造成;與其攻擊個人,不如從立法著手,才是徹底解決之道。

 國內學界的問題,許多都與中研院有關,因此有幾篇文章的矛頭指向中研院。譬如中研院研究員不單享有充沛的院內經費,他們還同時申請國科會 計畫,與大學教授爭利。尤有甚者,由中研院主導的幾項國家型計畫更嚴重擠壓到國科會的經費,造成近年來個人計畫的大幅縮減;其中尤以私立院校的研究人員受 到的影響最大,造成人才與設備的雙重損失。

 個人在文章中指出:使用納稅人的錢從事研究,是學術中人的特權,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學術研究雖然不應講求齊頭式平等,但也不該讓少數人及單位享有過多資源,因而排擠其他更多人的研究機會。此外,中研院打著吸引與培養人才的幌子,不惜破壞體制,發明特聘研究員及國際研究生院,等於變相大學。至於荒謬且過時的中研院院士制度,更是引人詬病。這些都是中研院必須大刀闊斧興革之處。

 為了平衡與中研院的不對等待遇,也為了提升國 內大學在國際上排名,教育部乃有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舉。錢多雖然好辦事,但也惹出許多問題,包括浮報碳粉匣支出、將研究經費中飽私囊,以及過分 重視SCI/SSCI期刊文章以量化研究成果等,引起的批評聲浪不斷。據個人觀察,批評多來自私立大學與社會科學學門,但很少看到受惠的國立大學及自然科 學學門提出反省檢討之聲。如此一來正落人口實:大家都忙於製造論文,無暇他顧,甚至連教學服務工作也可能馬虎應付過去。

 除了資源分配不均外,國內大學教育的問題還有一籮筐,像是新成立及改制的大學過多、十八分就可進大學;大學淪為職業訓練所、通識教育變成營養學分;學院與系所玩弄改名伎倆、實質則換湯不換藥;許多系所專任師資薄弱、以合聘兼任教師矇人,或採便宜手段,成立學程以招攬學生;資深教授忙於研究、疏於教學,資淺教授則蠟燭兩頭燒、教學研究難以兼顧等。

 雖然學界問題不少,但個人相信:有心把事情做好的人絕對占大多數,重點是要有個公平開放的環境,讓意見能充分溝通,個人的潛力也將得以發揮;要做到這一點,居上位者責無旁貸。

 (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