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合作學習/ 教育與淵博智識體系/ 教育人行道專欄介紹/糖果爭霸戰─談孩子的自我 蔡士魁.《合作:互相交流的儀式、愉悅與政治》𝙏𝙤𝙜𝙚𝙩𝙝𝙚𝙧: 𝙏𝙝𝙚 𝙍𝙞𝙩𝙪𝙖𝙡𝙨, 𝙋𝙡𝙚𝙖𝙨𝙪𝙧𝙚𝙨 𝙖𝙣𝙙 𝙋𝙤𝙡𝙞𝙩𝙞𝙘𝙨 𝙤𝙛 𝘾𝙤𝙤𝙥𝙚𝙧𝙖𝙩𝙞𝙤𝙣

Jul 17, 2014 — 合作學習. 作者簡介:蔡士魁﹐畢業於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曾經在台塑、飛利浦等公司資訊部門任職近二十年。 本文摘要:合作學習兼負有合作與學習兩種任務。
教育與淵博智識體系/ 教育人行道專欄介紹/糖果爭霸戰─談孩子的自我
合作學習 1998.6

作者簡介:蔡士魁﹐畢業於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曾經在台塑、飛利浦等公司資訊部門任職近二十年。
本文摘要:合作學習兼負有合作與學習兩種任務。它要求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課程要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學之間要能彼此積極互賴。
感 想:記得長子初上小學時﹐老師發下一張意見調查表﹐詢問貴家長對貴子女的期望。我毫不思索地寫下:希望小朋友能保有對學習的興趣。回想自己曾經在不當的教導下﹐挫折了對若干學科的好奇﹐延誤了探索的時程﹐因此對合作學習也就更為嚮往了!

  1. 學習的目的何在?
學習是為了勝任某一項工作或職能。
學習是為了獲取某一項知識或能力。
透過學習﹐可以重塑自我、突破自我。
 
也有人認為:學習本身並無目的﹐它只是一種(改變的)過程、一種手段。所以學習可以有很多種型態:

個別學習(Individualistic Learning):個人利用書籍或其他工具﹐獲得所需的知識或能力。學習評鑑為標準參照(criterion-referenced)取向。
競爭學習(Competitive Learning):一群學生在爭取高分與排名的獎勵下﹐展開競相追逐設定目標的學習。其學習評鑑為常模參照(norm-referenced)取向。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藉著小組學生彼此互賴式的合作﹐進行分享式的學習﹐以達到共同的目標。
 

  1. 合作學習為什麼不受重視
合作學習從英國開始倡導起﹐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了。數年前﹐它雖然曾經被教育單位列為十二種推廣的教學方法之一﹐但是能坐而言,又能起而行的中小學老師並不多見。
只要看看中小學課桌椅排列方式(一律面向黑板﹐前後對正、左右看齊)﹐就可知道傳統「排排坐、吃果果」的教學理念﹐仍然十分強勢。講求權威與服從、安靜守秩序的教室管理下﹐並不鼓勵(分組)合作(討論)學習的開展。
即使是拒絕聯考的「放牛班」學生﹐畢業之後仍要面對一個強調競爭甚於合作的社會。企業內部考績等同調薪的作法﹐所要塑造的仍舊是個人英雄﹐而非團隊合作。
合作學習一直不受到青睞﹐自有其歷史背景。
 
  1. 合作學習的大要
合作學習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就是一群學生為達到共同一致的目標﹐所進行的一種小組分工合作、積極互賴(Positive Interdependence)的學習型態。它比其他的學習型態﹐更要求學生的社會技巧。

為什麼要合作學習呢?因為競爭學習中所產生的挫折與焦慮感﹐在合作學習中可以避免。藉由合作學習產生的自尊與成就感﹐可以讓學生真正樂在學習(Joy in Learning)。若以很功利的角度來看﹐合作學習所強調的合作﹐也將是新世紀社會必備的特質。企業界你輸我贏的零合模式不敵雙贏(Win-Win)的合作模式。企業內個人英雄主義將被「局部最佳化未必等同全體最佳化」的系統觀所掩蓋﹐而學術界達爾文優勝劣敗說也受進化需要合作說所挑戰﹐在在都可反映「合作重於競爭」的趨勢。
 
艾爾菲孔(Alfie Kohn)在《不要競爭(No Contest)》一書中﹐對合作學習的三項要素(3C)提出簡明的要求:
Control(掌控權):學生才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學習的掌控權應回歸到學生手中。若由老師(供應商)來決定學生(顧客)的需求﹐是一件弔詭的事。
Curriculum(課程):課程要編排有趣﹐能引人好奇﹐進而探索或付諸行動。學生藉此課程也可以學習合作的精神。
Community(共同體):學生要彼此積極互賴﹐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要培養出社會技巧。
 
很顯然的﹐合作學習兼具「學習」與「合作」兩種任務。針對合作學習﹐目前﹐已有許多不同的設計。在黃政傑與林佩璇合著的《合作學習》中﹐就列舉一些﹐包括: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小組遊戲競賽法(TGT)、拼圖法(Jigsaw)、團體探究法(GI)等等。然而﹐各種實施步驟仍不出PDSA的模式:
課前準備:含選題、教材準備、分組。
授課、分組學習。
評鑑:含發表或測驗、表揚。
 
在合作學習的進行中﹐對於師生的角色﹐也有了不同的認定:
學生:學生過程中的主動者。
老師:協助者。
同學:互賴者(我的成功有賴於你)。
在合作學習中﹐對於教室也有不同的意義:
教室:由學生自己來發問:「我需要什麼樣的教室?」教室是否不限時段與課程﹐都可以進行合作學習?教室的定義可能是:一群互相關心與負責的共同體所學習的場所。
  1. 合作學習的實例
合作學習在中小學並不「流行」﹐但是在校門外卻不乏先例:
幼稚園:角落教學(佳美幼稚園)。
公司內:跨部門的專案小組。
社團:讀書會、個人成長團體或工作坊。
其他
展望未來﹐合作學習將有更多成功的案例。畢竟﹐合作學習所琢磨出的社會技巧﹐在面對工作伙伴或生活伴侶都十分有助益。不過﹐要想讓合作學習受到正視﹐與其寄望保守因循的教育官僚體系﹐或等待世界級大師(品管大師或諾貝爾獎得主)來鼓吹﹐不如靠體制外的團體(如戴明學院、森林小學等)的倡導﹐才可能更迅速有效的對學習的品質提出更多的挑戰與改善。
  1. 參考資料
  1. Alfie Kohn(1986)〝No Contest〞Houghton Mifflin出版
  2. 黃政傑、林佩璇(民國85年)《合作學習》五南出版社

-----

三部曲可以讀讀。
三十年前華人戴明學院鼓吹合作學習。
蔡士魁同行學等有報告

書林拜先進的科技所賜,我們擁有了方便的通訊軟體、有更多的溝通管道,卻不太知道怎麼好好溝通,擁有更多的工具卻往往無法好好使用。理查.桑內特 (Richard Sennett) 觀察到現代社會正在降低大家的日常生活技巧,他認為人作為自身的創造者,應該 #透過具體的實作來創造人生。他想透過「創造者三部曲」 (homo faber project) 將焦點放在人究竟如何塑造個人努力、社交關係與實體環境,三部曲包含:《棲居》、《匠人》、《合作》。

本周的 #書林選書週記 #假日好讀 推薦給讀者們的是:
𝙏𝙤𝙜𝙚𝙩𝙝𝙚𝙧: 𝙏𝙝𝙚 𝙍𝙞𝙩𝙪𝙖𝙡𝙨, 𝙋𝙡𝙚𝙖𝙨𝙪𝙧𝙚𝙨 𝙖𝙣𝙙 𝙋𝙤𝙡𝙞𝙩𝙞𝙘𝙨 𝙤𝙛 𝘾𝙤𝙤𝙥𝙚𝙧𝙖𝙩𝙞𝙤𝙣
《合作:互相交流的儀式、愉悅與政治》
在書中桑內特將合作視為一門技藝來探索,他認為合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合作需要相互了解及回應彼此的技巧,雖然過程棘手、困難重重,卻仍是我們每天的日常。現今社會最緊迫的挑戰莫過於與異己共存,我們與種族、民族、宗教或經濟上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是現代政治鼓勵同夥同族的政治,而非同城同鎮的政治。桑內特在本書中也討論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並提出可能的解方。
在今天的台灣,我們正好在舉行一場頗具規模的合作行動,推薦這本書給各位讀者,期許我們持續付諸行動讓社會共好。

At the Alpha School in Austin, Texas, students spend just two hours a day on academics, led by A.I. tool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t the Alpha School in Austin, Texas, students spend just two hours a day on academics, led by A.I. tools. The schools are spreading this fall.

6 min read

2025年5月17日 星期六

台灣(洪士灝)與美國的大學補助.NPR: Harvard researchers get emails announcing vast Trump funding cuts, 'complete devastation'



Harvard researchers get emails announcing vast Trump funding cuts, 'complete devastation'

WBUR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is following through on threats to terminate $2.7 billion in federal grants and other funding at Harvard. One professor called it "the academic equivalent of nuclear war."





動態消息貼文






洪士灝





政府一直以來把高教當成國教的思維,直白地顯現在這個學雜費收費基準調整幅度的計算方式上[1]:
「教育部每年參酌學校教學成本及受教者負擔能力,並依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年增率、受僱員工薪資年增率,核算出114學年度學雜費收費基準調整幅度為0.7%。」
但同時教育部又說,從4100億元特別條例草案分得的200億經費中部分要用以補助大學,「到民國116年前,台灣的孩子都不用增加學雜費。」
教育部這種矛盾的作法,一方面把高教視為民生必需品,限制漲幅,而且想漲學費的學校還得大費周章、提出申請承受家長和學生的責罵,但即便漲0.7%,對一學期的學費也只有175~350元的影響。另一方面,把凍漲大學學雜費當成是政府德政般的宣示,意味著大學端連這幾百元的漲幅也不用多想了。教育部手上握有的補助款,才是大學們真正要去爭取的。
基本上,每個年代的政府,都想緊緊地扣住大學的預算,藉此掌控大學。至於大學實際上的品質是否能跟上世界水準的提升速度,那就難說了。我個人從2005年開始任教,就不大認同國內這種大學經營模式,一路看到現在,看不到有好轉的跡象。由於許多國家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而不斷提高對頂尖大學的補助,台灣的高教猶如逆水行舟。
最近川普政府想掌控大學,以刪減哈佛大學約新台幣800億元的經費補助來要脅,而哈佛大學有風骨,已啟動多項節支措施來因應[2]。以台灣各公私立大學多年來仰賴政府補助的狀況,大學要如何有風骨呢?我實在很難想像。或許風骨什麼的,早已不是什麼重點了。
[1]https://udn.com/news/story/6928/8740971
[2] https://www.ctwant.com/amp/article/416940/








所有心情:5555

羅斌 (荷蘭沒有高檔的私立學校,也沒有「頂尖」大學,只有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優秀教育體系)。

 A song we used to sing with our French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usic choir in high school. So grateful to all the wonderful teachers who introduced us to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gave us ample time to read, create theatre and have fun (in Holland there are no fancy private schools and no ‘top’ universities, just a great education system accessible to everybody).

羅斌

這是我們荷蘭高中時與法國中世紀和文藝復興音樂合唱團一起唱的一首歌。非常感謝所有優秀的老師,他們向我們介紹了語言和文化,並給了我們充足的時間閱讀、創作戲劇和玩樂(荷蘭沒有高檔的私立學校,也沒有「頂尖」大學,只有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優秀教育體系)。 Moniot d'Arras - Chanson Trouvère,「Ce fu(t) en mai」 (1235) youtube.com Moniot d'Arras - Chanson Trouvère,「Ce fu(t) en mai」 (1235) 作曲家:Moniot d'Arras作品:「Ce f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