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潘光旦的小故事



陳續升讀到潘光旦之死,整個太過戲劇性,大悲無言,一位文理兼通的一代學人,最後竟是如此的被對待。
有個詞叫作「錯劃為右派」,我想這不是錯劃,而是謀殺。

hc:請參考Wiki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原名,後署名光旦,又名保同,字仲昂江蘇省太倉直隸州寶山縣羅店鎮(今屬上海市寶山區)人。近代中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優生學家和民族學家,對於優生學、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問題、人才分布等等均有研究。


其家族出錢給北大印書:
  • 《潘光旦文集》,14卷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教育品質小記    2007

陳寬仁(tony) :「  偶然 翻閱舊書,日本梅棹忠夫著「知識誕生的奧秘」得一段文字,可謂深得我心。 『飽覽群籍,縱橫論述,這似乎是很體面的事,但並非獲得知識之良策。我們不是要「為了說什麼」而讀書,而乃是「盡量不說什麼」而讀書。假使某一本書已經有某種論述,那麼何必像鸚鵡般學人家叫一遍?讀書是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是否嶄新而已,因此引用其他書籍的機會並不多,大可不必因為引用太少而覺得慚愧。毋寧說引用太多才是羞恥,因為老是在意別人的言論,正好說明自己缺乏創造性的思考。 ... ... ... ...
現在教育制度下的學校,很難說是從事學問的良好場所。老師們實在教得太多了,過度熱心的老師恨不得把一切都教給學生,造成學生一味只知道從老師那裡得到教益;至於自已應該如何主動去學習卻茫然無知。簡而言之,知識教得太多,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卻不教給學生。提到「為學方法」有人會聯想起一大堆「方法論」,其實不必探討到高級艱深的問題,獲得知識的最基本方法,學校都沒有教。例如:如何觀察?如何記錄?如何記筆記?如何循序思考?等等。』 

HC :「感謝陳教授。
" 方法論"說法,讓我想起幾月前到某教育大學客串時,發現大三學生拿一本近千頁的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的翻譯本。我弄不清楚為什麼要開這種 "必選" 課?

這方面,我相信老古董說法 " 真正的一流方法,在該領域的經典或名著。"
印象最深刻的是:文革時快被鬥死的潘光旦教授 (清華 )。他在痛苦中逐段指導學生翻譯達爾文的《人類的由來〉 (北京商務 )
另外找到潘光旦 先生 信仰、科學、辦學
:人類的由來(上下)- 這本「漢譯世界學術名著」是潘先生在文革被鬥臨死前指導學生翻譯的。

我兩年多前在 simon u網路上,引大陸知名的馮象語言 法學文學)的說法。他相信 "中國學術圈一代不如一代 " ,因為他的北大老師們的學問 "紮實" 

我上周在 CSQ聚餐上向同桌的張有成先生說,劉振師可以編他好友的選集,不過那成為 CSQ的絕響。

哈哈 為報答TONY 抄書之苦,必須硬頭皮敲邊鼓,表示" 不退堂"!」

****2011
(昨晚到清華大學的網站去看一些傑出的師生和"名譽博士"的頒贈  還是有些疑惑
譬如說怎麼比較沒上榜的吳宓/潘光旦和上榜的馮友蘭 呢  

陳樂民,資中筠 是清華大學的"一等婚姻" (兩人都是清華畢業生  可惜陳樂民過世了)

目錄中一點點的補記可作為"潘光旦與胡適"的一些參考
《學海岸邊》 (陳樂民,資中筠)

茶煙香裊逗高歌 : 潘光旦《鐵螺山房詩草》 想到的 (陳樂民)

清華園里曾讀書 (潘光旦當圖書館館長的一段話) (資中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