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達瑞
教授「薪」事無人知
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教育部宣布為大學教授加薪,從明年起調高學術研究費,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的調幅是:$9,350、$7,220、與$6,320(附圖一)。
教授的薪水結構堪稱國家重大政策。若教授的薪資過低,優秀人才不願進入高教,大學就無法提供一流教育,導致人口品質無法提升、甚至下降。
附圖二是去年度的大學教授薪資表,分本薪與學術研究費兩部分。本薪從24,060(助教)到59,250(正教授)。教授的學術研究費也分四級,是這次調薪的重點。
這個薪資結構有四個問題:高低薪並存、齊頭式平等、缺乏市場機制、脫離國際行情。
#高低薪並存
這個薪資結構適用所有公立院校,包括學術聲譽卓著的全國性研究大學,或有招生困難的地區性科技大學。這份政府核定教授薪資未考慮校際的差異。
以美國教授的平均薪水為例,頂尖私立研究大學約25萬美元、頂尖公立研究大學約20萬、頂尖私立教學大學約16萬、一般公立教學大學約10萬、社區學院約7萬。
台灣的大學教授薪資沒有類似的差異。對頂尖研究大學的教授而言,教育部核定的薪資確實偏低。相反的,對後段的科技大學教授而言,教育部核定的薪資可能偏高。
#齊頭式平等
教育部核定的教授薪資結構,適用大學的所有科系,包括最熱門的電機、資訊相關科系,或招不到學生的文史科系。這是另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以美國大學為例,教授薪水在科系間有極大的差異。頂尖商學院的財務教授,起薪已超過20萬美元。公立大學的文史教授,起薪則只有5萬出頭,比高中老師還不如。
教育部的齊頭式薪資結構,並未考慮不同科系的差異。例如醫學與工程教授的研究日新月異,文史教授則無國際發表的壓力,但都領一樣的薪水,極度不公平。
#缺乏競爭機制
台灣的高等教育是「國有化」的產業,教授薪資缺乏競爭機制。若把教授比擬為職業籃球員,有人一場得40分,也有人只消耗垃圾時間,不應領相同的薪水。
職業球隊不會有薪水相同的球員;美國大學也沒有薪水相同的教授。最搶手的明星教授年薪可高達150萬;走投無路的萬年副教授薪水還不如小學教師。
教授間的薪資差異主要來自「市場性」的差異,也就是跳槽能力的差別。被爭相挖角的明星教授,薪資當然水漲船高。無人聞問的萬年副教授,則連例行的調薪都會被略過。
#脫離國際行情
台灣的大學教授薪水不只低於歐美,也不如鄰近的亞洲國家。我在北美大學任教27年,親眼目睹這個差距逐年擴大。
我在1996取得博士,第一個教職的起薪5萬7千美金,換算當時的台幣約150萬,還不到台灣教授的兩倍。
畢業後三年,我跳巢到到布蘭岱大學,薪水跳到7萬5美金,增加幅度約32%。在這三年間,台灣的教授薪水並無調張。
我在布蘭岱任教七年,接著換到加拿大的毅偉商學院。從毅偉提早退休的前一年,我的薪水薪水超過26萬加幣。中間曾有一次被加薪8萬加幣。
毅偉商學院屬公立大學系統,教授的薪水全部公開在網路。附圖三是我在毅偉的薪資紀錄,退休前的薪水約台灣教授的五倍(這還不包括顧問教學的外快)。
#結論
在研究壓力增加、薪水未漲的情況下,教授不再是吸引一流人才的職業。沒有一流的教授,就不會有一流的學生,也不會有一流的產業。
教育部給教授加薪是好事一件,但教授的基本薪資結構問題仍然存在。教授「薪」事無人知,終將造成高教人才不足,阻礙國家的未來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