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台灣拋棄的博士──西進中國的學術移工
文/李雪莉 攝影/余志偉
全文:
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ese-phd-teach-in-china
.......與始終在自由市場抉擇的台商或台幹不同,學術這條路,一直是與政府政策緊密扣連的;那究竟,誰該為這群掙扎西進的學術移工負責?
先養後殺,用完即丟
他們的出走起因於台灣市場供需失調:從1994年的410教改,廣設大學,1996年後大量專科升格為大學,碩博士班大增,台灣人對學位的盲目追逐,以為讀博士像鍍金,是博士生產過剩的大背景。
調出教育部資料,90學年度在學博士不到1萬6千人,99學年度達到3萬4千名高峰,每年約有4,000名博士畢業生。以去年103學年度為例,4048位畢業博士,僅約13%的人能進入學術界。
坐在廈門大學咖啡店裡,一位曾做過兩個個博士後,近40歲不願具名的台灣博士訴說他的挫折:「我滿失望的,我失望這個教育體系,尤其是老師都從美國回來,教我們美國那套,所上設了很多條件,要托福分數、要幾篇paper,最後又不給我機會面試,不想用我,這個制度擔誤了很多人,我感覺被拋棄!」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李彥儀直率說:「我要回頭問問(學生),當初為什麼要去唸博士呢」、「我覺得(學生)自己也要思考,到了唸博士的年紀應該都有獨立判斷的能力了。」
科技部科教發展與國際合作司司長周世傑也觀察,「有8成大學教授為了大量勞動力,鼓勵學生讀書;看來博士的表面成本很低,學費低,但其實投入的時間成本很高,是高風險的投資,」周世傑認為博士過剩是是教育政策、教授、學生的共業。
博士擴招的10年間,他們被「教授」的頭銜吸引、被指導教授們連哄帶騙、被教育部擘畫的大學產業幻象炫惑;同時遭遇博士就業市場全球惡化、單一崇洋指標壓倒一切、教授們延緩退休。這樣的多重夾殺讓這群六、七年級博士,私下稱台大政大等名校聯合「學術詐欺」,學生們拼死拼活做研究,卻被制度與環境集體坑殺,有種「先養後殺」、「用完即丟」的感嘆。
若拿出93學年度和103學年度這10年間大學校師年齡分配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到,30至44歲的教師比例,從56%下降到29%。當教育部呼籲流浪博士別急,嬰兒潮的教授會在未來5到10年退休時,這群學術移工的心聲是:「我們是等不到了,再過幾年,我們最黃金的研究歲月已流失,那些機會只會給更年輕的一輩。」
這似乎是一群生錯時代的人,註定要被教育體制犠牲。
政府現在的做法是透過大量的「博士後研究」暫時安置還在尋覓教職的博士。金融風暴後,為了救失業率,科技部擴大博後名額,2008年的博後約1,500人次上下,但之後平均每年聘用2,200人次以上,6年花費金額超過100億新台幣。但博士後名額仍是杯水車薪,還有許多人搭不上這列車。
不願一直「博後」或兼職下去的博士,當起學術移工,有能力的到美國香港新加坡,而如今大批西進中國,從人文到資管、從電子到音樂,為了延續學術生命,一個拉一個,一群帶一群,也開始投履歷,準備西進。
中國清楚台灣博士過剩,也在此時撿便宜。負責招聘的學校對口曾在酒後誇口:「我們有錢把全台灣的博士全部買過來!」
不少學術移工還想回來,但回得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