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30%的諾貝爾獎得主、常春藤聯盟學生,都是用一種叫「哈柏露塔」(Havruta)的教育方法教出來的,這套方法貫穿日常生活,教出了馬克・祖克柏、史蒂芬・史匹伯、愛因斯坦、漢娜鄂蘭等各行各業的翹楚,也是猶太民族教育孩子的最高原則,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魔力?
臉書(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berg)正是猶太人,23歲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他打造的社交網路帝國,已經有超過十億名成員。
馬克·祖克柏的父母從小就十分重視他的想法與興趣。(圖/Mark_Zuckberg臉書)
日常生活的一問一答,漸漸培養出小祖克柏獨立思考的能力,9歲他開始展現對電腦程式的興趣後,父親除了自己教導他程式語言,還聘請專業程式設計師當他的家教,幫助他鑽研興趣。到了高中,祖克柏就已經開發出能向使用者推薦音樂的程式,微軟(Microsoft)和美國線上(AOL)等大企業都爭相延攬。
給予孩子好奇、思考的空間,對孩子擅長的潛能加以培養,就是祖克柏的父母給他的最好禮物,也讓他寫下網際網路世代的成功神話。祖克柏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是什麼獨門祕技,但也不是能輕易複製的做法,原來,這一切來自於猶太家庭傳統中的「哈柏露塔」。
沒有教師也可以自己學習的方法
韓國教育學家全聲洙極度推崇哈柏露塔,還遠赴以色列和美國取經,他認為數千年來承受壓迫的猶太人,就是因為無法自在學習的困苦環境,才發展出沒有教師也可以自己學習的方法。
哈柏露塔強調一起學習,討論中的兩個人地位平等,透過立場互換的討論過程,雙方都能放下身段,既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傾聽對方的創見,不關注勝敗,反而像跳舞一樣,輪流掌握主導權、培養出很好的默契。
透過討論與提問,哈柏露塔讓同儕也能是老師。(圖/SJU@flickr)
哈柏露塔看來似乎是一般的聊天,但其實大有不同。首先,要將自己所學所知的事,用言語表達出來並讓別人能夠理解,本身就是一大挑戰;哈柏露塔又強調兩人互相挑戰,這時傾聽就十分重要,只有確實聽清楚對方的話,才能掌握話中的脈絡,找出可以說服對方的說法。
而提出問題更是哈柏露塔的精髓,想要與他人辯論,就得努力提出震撼對方邏輯的問題,看似再理所當然的事,也還是要提出疑問,久而久之自然鍛鍊成跳出框架思考的能力,也具備了創意與創造力的第一步。
你重視的是教育,還是升學?
全聲洙關注韓國教育多年,認為韓國家長對教育的無限熱忱,一點也不輸給猶太民族的父母。然而,和台灣一樣,韓國的傳統儒教文化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識形態,想提升社會地位只能仰賴學歷,別無他法,於是父母傾注一切資源,只為了讓孩子在教育系統裡拔得頭籌。
天下父母的苦心毋庸置疑,但現今多元開放的時代中,成就不一定只能從硬梆梆的教科書中取得,國際名導演史蒂芬史匹伯就是個最好的例子。史匹伯從小就無心於課業,而且因為家人頻繁的搬遷,加上猶太背景的枷鎖,讓少年時期的史匹伯總是獨自一人。
這樣孤單的孩子,長大後卻製作出《ET・外星人》、《侏羅紀公園》、《搶救雷恩大兵》等史上最多賣座電影,廣受全球觀眾的喜愛,其中關鍵就在於母親無盡的愛和包容。
史蒂芬史匹伯是史上拍過最多賣座電影的導演。(圖/Sam_Howzit@flickr)
儘管史匹伯對讀書一點興趣也沒有,他的母親卻從來不曾嘮叨,為了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她每天一定要為小史匹伯讀一篇童話故事,甚至在他少年時期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中擔綱演出德國士兵。多虧母親自始至終的支持,史匹伯的才華才得以開花結果,深受母愛滋養的他,產出一部又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傳達各種形式的愛與歡樂。
再好的學校、教師,也無法給予真誠無盡的愛,許多亞洲家長努力提供孩子最好的讀書環境,卻不乏太少時間相處以至於家庭失和的案例,讓子女在學業有所成就,卻失去了解他們、也讓他們了解父母的機會,這樣的「教育」方式豈不是太浪費父母打拼、孩子苦讀的辛勞了嗎?
你的孩子會主動找你聊天,一聊就是兩小時嗎?
在家庭教育中,哈柏露塔扮演的角色,不僅是訓練孩子敏捷犀利的思維,也讓家人之間的對話變得有趣、令人期待,原因無他,因為雙方平等的對話模式,讓孩子可以安心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用怕被父母指責或糾正。
好幾位嘗試哈柏露塔的韓國家長表示,孩子逐漸會主動關心大人的想法,也變得非常期待與爸媽「談話」。家長們逐漸意識到孩子不是自己的重擔也不是自己的化身,孩子擁有自己的獨立性格與思考,讓大人也能從對話中學習到自己沒有過的想法。
每天認真地與家人交流溝通,感情自然緊密。(圖/Israel_photo_gallery@flickr)
每天實踐哈柏露塔能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但親子互相尊重交流更能增進家庭關係,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感受到彼此的關愛,這麼幸福的學習方法,怎麼會不教出優秀的孩子呢?
本文部分內容經授權取材自大是文化《哈柏露塔:猶太人的教養祕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