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否認評鑑是幫助一所機構進步的方法之一,譬如,我們醫院自願參與了三次美國的國際醫院評鑑(JCI)。
它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評鑑目標,就是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的維護。所有的要求都是為了達成此目標。而且,每一次評鑑標準都往上拉,要求更嚴格,檢視更深入。在一次又一次準備評鑑的過程,讓我們的同事對於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的觀念愈來愈清楚,也更知道如何將觀念化為行動。
同事們都認為醫院每年所經歷大大小小的評鑑中,JCI的評鑑過程最痛苦,卻是最具學習價值的評鑑。我則認為人都有惰性,組織更容易安於現狀,只有定期接受外部的檢視,才可能推著我們往前走。
但是,我不得不說,橘逾淮變枳,雖然國內很多的評鑑多半都是效法國外的制度,但是,執行起來,卻都迷失了它的精神及核心價值,實地評鑑時,甚至遺忘了評鑑的目標。總是捨本逐末,在枝微末節上面鑽牛角尖,而令人啼笑皆非。
譬如醫院的教學,應該是臨床教學,評鑑時,重點應放在臨床教學的方法及內涵,檢視在該醫院接受實習的醫學生和醫事人員,是否學到照顧病人的能力。但是,台灣的評鑑卻只在乎教師有沒有寫論文,學生的學習護照有沒有簽章,醫院有沒有中飽衛福部所補助的幾萬塊教學鐘點費入醫院私囊……。
期盼好的評鑑制度 促進進步
對我而言,醫院的臨床教學與病人的照護同等重要。為了傳承,醫院須要培養新一代的好醫事人員來照顧病人。而臨床教學的主軸是「做中學」。這就跟學習開車一樣,必須自己坐上駕駛座,但是,不能獨自上路,須有教練在旁指導,必要時及時接手,才能確保交通安全。同樣的,醫事人員也要在第一線學習照顧病人,須有教師在旁嚴謹地督導,才能確保病人的安全。所以,我非常注重臨床教學,不但會減輕教學老師的門診量,對於特別用心的教師,其年終獎金還可能是原月薪的兩、三倍。臨床教學不是開課,是隨時幫助學生的熱忱,是以身作則,是適時的指導,很難算時間,去斤斤計較教師教學的時數,給幾百塊鐘點費,豈不是侮辱我的同事。
近日看到「教師評鑑能淘汰不適任教師嗎?」、「我們需要怎樣的老師?會教書還是會寫報告?」等評論時,心有戚戚焉。我非常同意作者說「每當教育部(衛福部)有任何政策改變時,都會對基層教師(醫師)的工作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些政策的出發點通常是善意的,但問題是『通往地獄的路往往是善意所鋪陳的』」。
也許台灣教育界應來一次評鑑的moratorium,一切歸零。再由一群在第一線教出會思考而不是會考試的學生的好老師,以及有實務經驗,而不是只會寫論文的教育專家,共同來規劃真正能夠促進進步的評鑑制度。
(原文刊載於2015年8月號《遠見雜誌》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