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12年國教已宣告失敗,要何去何從 (選文)

12年國教已宣告失敗

 
 
作者:黃德祥(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新北市長朱立倫指出,十二年國教走錯方向、走亂腳步,「今年對不起這些家長及孩子」,所以新北市明年入學方式將要改弦更張。接著台北市長郝龍斌則請行政長緊急召開全國會議,決定12年國教的未來。新任教育部長吳思華則先後表示尊重地方政府決定及樂觀其成。至此,教育部今年開始實施的12年國教方案,可以於此正式宣告失敗。

教育看似複雜,其實很簡單,只要有善教的老師,以及用功學習的學生,加上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妥善的課程設計,教育大致就成功了。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主要職責不在於招生與入學方式,而在於培育優秀的師資,提供良好教學環境,激勵學生有效學習,並建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規劃符合現代國家發展與國際需求的課程,就功德圓滿了。

只可惜,教育部背離教育的本質,將教育政治化,把12年國教方案當成政治邀功的任務,而非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以及國家社會的進步與繁榮。閉門造車的結果,設計出全世界所獨有,又欠缺學理根據的「會考」、「一免」、「二免」、「超額比序」、「特招」等紛亂的入學制度,造成社會的不安與騷動,對今年的學生與家長更是無比的折磨與不公平。

眼看暑假即將結束,高中職新生就要開學了,對於失敗的12年國教又將如何善了,才對得起學生及家長,以及社會大眾?

首先,請行政院立即宣佈今年開始實施的12年國教方案,明年起停辦,恢復去年以前廣受國中學生、家長、學校與社會大眾所接受的國中基測與分發機制,作為新推出,或修正、檢討後的12年國教的過渡方法。新的12年國教方案則需經過實驗、模擬實作與形成社會共識後實施,至快3年後。

其次,請立即制定今年高中職入學新生的補救方案,准許所有學生參加八月份的續招。二免及續招之後,仍無校可讀的國中畢業生,採取專案輔導方式,媒介至住家附近的高中職就讀,不占招生名額。今年寒假,各高中、高職並開放辦理轉學考試,讓所有學生有再一次選擇的機會。對於因選填志願不公,而離家超過一定旅程(如:20公里以上)的學生,給予適當交通或住宿補助。

再者,各招生學區開放學生自由選課,如建中學生可以至大安高工選修職業類科,木柵高工的學生則可以至景美女中選讀高中課程,作到真正的自我探索與適性揚才。如限於師資與教室因素,則於假日及寒暑假加開課程。另外,最應該學學美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作法,選派一流高中與高職教師,進行網路即時與錄影教學,讓全國各高中職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的進行普通與職業課程的學習,為今年受害的學生贖罪!

今年受苦的學生與家長加油!台灣加油!




‪#‎十二年國教爭議‬
針對十二年國教問題,雙北連續兩天各自拋出方案,各界意見分歧。教育部次長林淑真表示高級中等教育法明訂十二年國教「先免後特」,北市府提的「先特後免」事實上是違反法令。教育部長吳思華也表示明(17日)將邀各縣市首長與教育處長北上開會,討論明年如何施行十二年國教。他認為需針對北市府提出的「一試二用」進一步溝通,並認為新北市的作法「取消特招、縮短分發時間」較符合教育部規劃。

建中校長陳偉泓與北一女校長楊世瑞則贊成北市府「先特後免」的作法,認為特招是提供學生多元入學管道,也可減少學生焦慮。

聯合報》北市「出招」先特後免 教部說NO
http://bit.ly/1oYTc3s
聯合報》雙北提方案 基市嘆:政策變大家談
http://bit.ly/1t9qRrr
聯合報》教長「接招」 周日急邀縣市長會商
http://bit.ly/1v0OJh6
自由時報》續辦特招// 北市:一試兩用 學者:學生災難
http://bit.ly/VugfXA




焦點評論:12年國教要何去何從

請恢復國中基測分發(黃德祥)




更多專欄文章



12年國教免試、特招等入學制度,造成社會不安與騷動。資料照片

新北市長朱立倫指出,12年國教走錯方向、走亂腳步,「今年對不起這些家長及孩子」,所以新北市明年入學方式將要改弦更張。接著台北市長郝龍斌則請行政院長緊急召開全國會議,決定12年國教的未來。新任教育部長吳思華則先後表示尊重地方政府決定及樂觀其成。至此,教育部今年開始實施的12年國教方案,可以於此正式宣告失敗。
教育看似複雜,其實很簡單,只要有善教的老師,以及用功學習的學生,加上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妥善的課程設計,教育大致就成功了。
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主要職責不在於招生與入學方式,而在於培育優秀的師資,提供良好教學環境,激勵學生有效學習,並建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規劃符合現代國家發展與國際需求的課程,就功德圓滿了。 

過渡期應恢復舊制

只可惜,教育部背離教育的本質,將教育政治化,把12年國教方案當成政治邀功的任務,而非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以及國家社會的進步與繁榮。閉門造車的結果,設計出全世界所獨有,又欠缺學理根據的「會考」、「一免」、「二免」、「超額比序」、「特招」等紛亂的入學制度,造成社會的不安與騷動,對今年的學生與家長更是無比的折磨與不公平。
眼看暑假即將結束,高中職新生就要開學了,對於失敗的12年國教又將如何善了,才對得起學生及家長,以及社會大眾?
首先,請行政院立即宣布今年開始實施的12年國教方案,明年開始停辦,恢復去年以前廣受國中學生、家長、學校與社會大眾所接受的國中基測與分發機制,作為新推出,或修正、檢討後的12年國教的過渡方法。新的12年國教方案則需經過實驗、模擬實作與形成社會共識後實施,至快3年後。 

開放學生自由選課

其次,請立即制訂今年高中職入學新生的補救方案,准許所有學生參加8月份的續招。二免及續招之後,仍無校可讀的國中畢業生,採取專案輔導方式,媒介至住家附近的高中職就讀,不佔招生名額。
今年寒假,各高中、高職並開放辦理轉學考試,讓所有學生有再一次選擇的機會。對於因選填志願不公,而離家超過一定旅程(如20公里以上)的學生,給予適當交通或住宿補助。
再者,各招生學區開放學生自由選課,如建中學生可以至大安高工選修職業類科,木柵高工的學生則可以至景美女中選讀高中課程,做到真正的自我探索與適性揚才。如限於師資與教室因素,則於假日及寒暑假加開課程。另外,最應該學學美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作法,選派一流高中與高職教師,進行網路即時與錄影教學,讓全國各高中職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的進行普通與職業課程的學習,為今年受害的學生贖罪!
今年受苦的學生與家長加油!台灣加油! 
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特色招生有必要維持(王立昇)




更多專欄文章
今年的國中畢業生過了最漫長的一個暑假,已經8月中了,還有許多孩子未就定位,許多學校找不到學生,造成了「學招落差」的問題。第1屆12年國教升學制度不但過程複雜且爭議不斷,可以用假、亂、茫來形容,無怪乎新北市朱立倫市長痛批,因而引發了特色招生何去何從的爭議。
除了大範圍的技藝或學術,依照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的分析,每個人都有語文、邏輯數學、音樂、空間、身體動覺、內省、人際、自然等8大智能,只是強弱各不同。如果做好適性探索發展,讓孩子都能熱情學習,才能達到「成就每個孩子」的目標。
《高級中等教育法》雖然提出了「特色招生」一詞,卻未闡明其意,因此衍生了許多的問題。有些人心目中的特色考試招生是進入明星學校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特色招生應是指提供給有特殊智能的學生適當的學習機會。特色招生不只限於學術路線,技藝路線的孩子也要有發揮特色的機會,因此,台北市大安高工規劃了資電科技班的特色招生。 

普通高中開特色班

美國紐約市為了培育約6%的特殊學生,設立了九所特殊學校,涵蓋數學、科學、歷史、人文、表演藝術等領域,學生都要經過錄取率約二成的考試篩選,可說是集中式的特色教育。美國馬里蘭州的一般高中內設有特殊班,提供經過篩選的特殊學生學習,是分散式的特色教育。芬蘭則有74所科學、美術、音樂、體育、華得福等特色高中。在過去20年內造就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以色列,3%的資優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培育。提供具有特殊智能的孩子適合的學習環境,是世界各國一致的作法。
因此,無論是從適性揚才或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角度來看,特色招生都是必要的,我們或許可採集中式及分散式並存的特色教育。《高級中等教育法》內已有單科型高中的設計,為「採取特定學科領域為核心課程,提供學習性向明顯之學生,繼續發展潛能之學校」,可據以規劃集中式特色高中。普通型高中則可在校內開設特色班,提供不同學習風格的孩子更多的學習機會,營造分散式特色教育的環境。 

校內選才補足缺額

十二年國教強調以學生為本位,就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要的考量,現行制度使得許多辦學績效良好的學校有缺額卻不能為學生所使用,殊為不當。要辦好特色教育,首先就要做好課程安排、師資準備,再據以規劃選才方式。但如果特色考科與題型與會考沒有太大差異,現階段可採「一試兩用」方式辦理,再輔以先特後免、開放特色招生及免試名額留用的做法,特色班的缺額可由免試入學的學生依校內選才的方式補足,如此或可解決今年「學招落差」的問題。
我們要提供不同的孩子適合的學習環境,教育資源要能充分的利用,更要讓偏鄉弱勢孩子有翻轉的機會。多元學習環境與多元入學管道是適性揚才的重要條件,如果能落實,將是學生、家長、國家之福。 
台大應力所教授、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 
****
【政策想想】 十二年國教的省思與檢視人氣指數 660
東樵Aug 15, 2014

蔣偉寧上台,吳清基緊依身旁說:「十二年國教一定無縫接軌」時,我心想:「這事情要糟了!」果不然,終於搞出如此一個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來,變成眾多家長、學生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唯一只有補教業者磨拳擦掌、雀躍欣喜,暗爽在心裡。
圖片來源:教育部
學習本該是一輩子相續不斷的事,有人與生俱來就有藝術才華,有人具備語言天份,有人慣於視覺學習,有人習於聽覺認知,有人擅長動手操作,也有人專長邏輯思維,這原是生命的多元和緣生可貴之處。
因此,讓每一個亙古以來獨一無二的生命,相互比較分出高下,只是為了決定誰才可以念哪個學校,我認為這是大人世界所想出來最最荒謬的事,更是開生命一個大玩笑!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要培養學生寬闊的心胸、進取的態度來面對人生;並且能夠一輩子不減學習熱誠,充滿生機勃勃的自我成長,而不只是搶一時之先與人競爭。
學校不應該是罐頭工廠,老師也不是生產線上的品管員。
學習更不能搞成像外務員拼業績般夙夜匪懈。
應猶如老師傅釀佳醴般,讓時間慢慢將學問融入孩子腦海裡,伴隨生命發酵、成熟,生生世世受用。
等待才是真正的愛。
所以大人世界責無旁貸應要滿足每一位生命的學習。
每一位孩子的最大可能要被挖掘,而不是被重塑。
每一滴生命的色彩都應該被允許揮灑自如,淋漓盡致。
學習本不該是要踩在別人頭上才能往上爬,但現今檯面上的大人世界,全是在惡性競爭方式下成長而熬出頭,故依然只會用排序評比方式來篩選學生,導致台灣眼前亂象不停。
首先談談爭議最大的入學方法
針對學術型學生入學及學習方式,應該抽離出來單獨處理,不該和眾多一般學生混淆不清。
會唸書絕不是原罪!對於只會念書的佼佼者,難道我們就可以棄之如敝屣,不顧其後續發展跟成就嗎!?為何在政策制定上,要「削足適履」排拒「明星學校」呢!?回歸學習的本質,我認為不該以「明星」稱之,叫做「學術型學校或班級」或許更貼切吧!
    
大人們不是應該給這些孩子更好的師資、設備,不同的課程及學習方法,包括升學方式都該有別於一般孩子,這樣對待他們才合理,才是真正為國舉才嗎!?難道真要如網路上流傳的答案-「讓他們繼續把書唸得很好,長大後選總統去,然後…禍國殃民!!!」
具體方式,可以維持現況,各縣市留下少數學校為單位,或分散各校以少數班級為單位。(依特教法資優生辦法給予放大名額,甚至縣市可舉辦此議題之公投讓民意來決定)
基本上,學校行政在招生前,要擬訂具備實質特色的計劃,詳細列出師資、課程內容、設備、學習方式、考招辦法及升大學管道等相關具體事項,經主管官署核可。而且各校優先在第一入學時間點上,單獨命題,同日分別招考學生。讓學術型的學生先參加入學考,待成績公佈後,便進行免試入學,此時考招落榜學生一樣參與分發,如此只需一次便完成入學事宜,不會出現「一免憤憤不平」、「二免七上八下」的懲罰性入學現象。
如此三兩年下來,因為是真正的特色考試且名額有限,自然漸漸不會再出現「自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窩蜂拼考試的現象。我們可以不贊成家長如此「拼明星學校」的心態,但也要學會尊重他們的教育選擇權,畢竟教育的後果是由家長跟家庭最先承擔。
再回頭看看如今篩選出來的優秀學生(特招生),各校並沒給更適宜的學習設備、課程、方法以及有別於一般生的師資跟升大學管道,絲毫看不出其特色何在!?依然和一般學生站在同一立足點競爭,只是為了滿足大人的虛榮心,這是最可悲的作法。
至於一般程度學生,採用無條件按自願序超額抽籤免試分發入學,入學後依程度混齡分組上課,經定期評量後重新調整組別,如此方可降低學習壓力及惡性競爭。
當初教育部吳清基信誓旦旦,絕不會拿來作為入學依據的「會考」,以及各縣市五花八門,各顯神通的入學比序方式,就是現今所有亂源之主因。
當各校的學習方式改變,落實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來授課,採用依學生程度混齡分組學習,將每一位學生都帶上來,而不是「集天下精英於一堂,視一般學生如牛馬-放牛吃草」般,不多久各校水準必然不分軒輊,何來好壞之別乎!?
學習才是教育的目的和重心,入學只不過是個過程和手段,但是幾十年來的「明星」思維,已經習慣倒果為因,尤其都會型家長,往往陷入名校迷思,而忘記「孩子為什麼要上學!?」
入學方法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應該要周詳考量的地方
1. 職業學校對於要繼承家業(農漁牧百工等)之學生,應制定優先入學之辦法。
2. 另外學區劃分更應有別,考慮偏遠鄉鎮地區高中職校數量較少時,應讓當地 社區國中畢業生,優先無條件免試入學,倘有多餘名額再開放遠地學生入學。
3. 相對於都會區,高中職學校數量多且交通便捷時,則不應以戶籍、社區劃分學區,而以學生無條件填選自願序超額抽籤來入學,否則勢必增長寄籍及房價飆高之象,製造社會階級之形成及對立。
學生該學些甚麼,要如何學習,應該以「十二年一貫」來發展課程。
談到學習才是重心時,有關師資、設備、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法必不可免。只是這一波整個社會氛圍,幾乎只集中在微末枝節的入學方式,鮮少提到程度落差較前變大的學生,往後共聚一校又該如何學習的問題,然我卻認為這才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成敗攸關之所在。
周詳、完備的課程發展,其能力要能夠轉化成課程目標,而課程目標更應具備客觀性和邏輯性,且符合生命之認知發展。並同時從教育總體目標-人文素養、學習理論、教育哲學、社會需求、國家發展等觀點來思考、訂定之。
除了能力要融入課綱之外,包括學習內容、目標、概念範疇等必要條件,以及最重要的學生該如何學習之方法都應具體寫入。不能再如九年一貫般任憑各學科掛帥,領域專家、大老搶食大餅,吃相難看,根本未能關照教師與學生所能承擔。害得基層教師每次寫教材教案等教學計畫或報告時,還要一直玩連連看的遊戲,只因為所標榜的十大能力,並沒有如實融入各領域課程的學習目標裡面。
至於入學方式只是手段,有效、適性學習才是教育的目的。除了之前提到,學習現場依學生學科能力混齡分組上課,經定期評量後重新調整組別之外,不同學程階段的學習模式也應有別。國中小以情境教學、體驗學習為學習主軸。隨著學生認知發展的漸漸成長,高中職課程要以培養成熟公民為前提,而升大學或入職場課程更應有別。
以下幾點,務必須慎重考量其前瞻性和必要性,而劍及履及的落實於教育現場。
1. 高中職課程開放選修
  高中職課程應滿足不同潛能與特質學生之學習。
  當大學入學已不再依「類組」選才時,課程不應再以「分組」思考,應滿足學生學習意願及多元發展。
(1) 高一學生學習基本科目。增加高二、高三選修課程,讓學生做好進入職場或大學前的準備,並且與個人生涯規劃連線。
(2) 高中職課程應開放更多的選修課程,包括進階學科、職業課程、生涯探索等,以滿足各種學生之學習需求。
(3) 為因應大學研究之基礎,各高中職或大學應提供學科之進階課程做為選修。一般非相關性向學生,得修習基本課程即可。
2. 建立國際連線學習管道及認證,接受開放國外立案歷史悠久學習機構及測驗(資格)認證,如藝術、語文、生活技能等領域之能力認證及教師資格認證,與國內學制合作(結合),增加學生學習管道。
3. 職業學校應建立民間(技)藝師認證及師徒相承學習體制,落實並加強技職生之技藝學習與民間技藝精湛之師傅教學合作,採正式拜師之學徒制。讓學生真正習得一技之長,畢業後馬上能進入職場就業。
4. 學術型學校之師資除具備應有之專業素養之外
(1) 在一定時間內應提升為碩士,十年後應以博士任教。
(2) 課程、教材、設備、學習方法、升學管道等皆應有別於一般學校。
5. 建立高中高職分流合流之機制
    建構高中職分合流機制,讓學習者隨時可以轉換學習軌道。
教育議題本就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果我們以為只要擺平入學方式單一議題,以後便天下太平,那就是太過於鄉愿且昧於事實了,為了讓幾十年僵化生鏽的教育體系起死回生,絕不是目前教育部端出來的這一套能夠處理,因為對於已經病入膏肓的台灣教育,早就不是單單吃幾帖丹膏丸散或送大醫院打打點滴便可以治癒,那已經是到了要換心換肝的地步了。
台灣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在於 - 
沒有根
我們的學生都不知
自已是誰!?
從哪裡來!?
要去哪裡!?
以上
才是台灣教育最嚴重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