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學而優則創( 張忠謀 )/ 天下雜誌專訪蔣偉寧談12年國教

 

臺大跨領域論壇專題演講:學而優則創


主講人:張忠謀董事長

梅雨連日不止,臺北氣候正處在悶熱潮濕的季節,傍晚時分急促地來了一陣及
時雨,時大時小,博雅教學館風雨同舟,並沒有影響由政治系、經濟系、土木
系、工業工程所等四個系所共同舉辦的「臺大跨領域論壇專題演講」,政治
系、經濟系、土木系、工業工程所等四系所滿座的師生們懷著滿腔的熱情期待
主講人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的到來。

演講準時開始,雖然大家對張董事長並不陌生,李校長還是十分鄭重的介紹張
董事長。一開場張董事長就先從「學而優則仕」這句老話談起,他指出這是兩
千多年以來中國農業社會以及科舉制度下的傳統觀念,時至今日仍深深影響臺
灣社會。張董事長說,隨著科學及時代的進步,每個人除了接受學校的正規教
育外,更必須要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同時順應時勢不斷創新,創造正向效
益,往「學而優則創」邁進。

所謂的「學」並不只是一般的正規教育。張董事長對「學」的定義是另有所指
的。他認為學校教育應該要能達成四大目標:第一、培養虛心的態度;第二、
養成有系統、有計畫、有紀律的終生學習習慣 ;第三、培養邏輯思考的能力;
第四、在大學時能學得一計之長,用以謀生。

國人一般認為大學畢業就是學習結束,其實是錯誤的認知,事實上大學畢業典
禮在美國被稱為Commencement,也就是開始之意。大學畢業象徵學校教育的結
束,但也代表終生學習的開始,每個人依其人生階段的不同需要,訂定不同的
學習目標與學習計畫,然後有紀律地逐步完成。

張董事長自己的終身學習,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24歲的第一份工
作─半導體工程師開始到34歲擔任德州儀器部門總經理之前。因為在MIT就讀機
械系與機械所,所學與半導體無關,畢業時連電晶體(Transistor)都沒聽過。
但憑藉著優異的基本數理能力以及自我學習,進行有計畫的自修經典教科書
《半導體中的電子和電洞》,每天晚上有紀律地看書2~3小時,遇到問題就請教
資深同事。後來更積極參加學術會議以謀取新知,並進一步爭取機會發表論
文,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回顧那段自己進修學習,虛心請益受教的日子,讓
張董事長覺得對自己日後的事業智識著實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階段是從取得Stanford大學的博士學位回到德州儀器擔任部門總經理開
始,由於要負責產品、行銷、人事、會計等工作,還要管理約3000人的部門,
因應這樣職涯的改變,開始鑽研業務行銷與經營管理,一方面藉由積極的拜訪
客戶,從實戰經驗中學習;另一方面則研讀經營管理的書籍,鑽研管理與策
略。

54歲以後到臺灣創辦台積電,人生的轉折也成為第三個學習階段。由於在美國
長住了30年,甚少使用中文,因此來臺後開始重拾中文,每天都要閱讀多份國
內報紙,以充分了解臺灣的政經情勢,而在經營管理之外,也努力閱讀中文書
籍、雜誌甚至是當代文學與古典文學名著,包括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書,都是
放在床頭時常閱讀的書籍。

張董事長對「創」的解釋也十分有創意,他說「創」是創新、創業、創造,更
重要的是要將其轉化為正向效益,無論是經濟的效益,或是政治、社會的各種
效益皆可。

創新不分大小,只要能做出改變極為創新。在韋伯字典中,「innovate」的意
思是「make changes」,不僅要真的動手去做,而且還要「do something in
a new way」,而知識經濟的報酬是留給有能力將創新轉為正向效益的人,如
Bill Gates與Steve Jobs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能把創新轉成極大的經濟效
益。

其實創新並不一定全都能創造正面效益,能創造正向效益的創新才是真正成功
的創新,例如幾年前的金融風暴也算得是金融界的一種創新,但這是一種負面
的創新。

分別談過了「學」與「創」之後,張董事長繼續說明這兩者之間的關聯,
「學」要有正面之效應才能用之為「創」。他舉「洞察力」金字塔四階段為
例,先有data(資料),再將data整理為information(資訊),然後徹底內化
整理成為個人的knowledge(知識),而insight(洞察力)則是在足夠的知識
基礎上,經過苦思而得。若能合縱連橫不同的洞察力金字塔並加以融會貫通,
就會產生「聯想」的能力,並且造就許多創新的可能。

張董事長同時表示,以價格作為競爭之手段不是一個好的策略,或想要將
production efficient來當做競爭力的主軸,也並不是一個高級的策略。事實
上,好的策略必須要有創新才能可長可久。

最後,張董事長再三強調高學歷並不代表高創業力,而大學畢業才是終身學習
的開始,並以此來勉勵「臺大人」要朝「學而優則創」的方向努力。

演講結束後的「問與答」時間,現場的老師與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張董事
長分別答覆如下:

問:台積電在吸收一流人才上有何創新做法?
答:我們與臺灣的一流大學如臺大、清大、交大建立產學合作關係,贊助他們
的研究專案,目的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才」。

問:張董事長自己如何堅持終生學習的熱忱?
答:我出生於1930年代,那是一個「大時代」,當時的青年對國家懷抱建國使
命感,對個人則自我期許要做出一番成就,「I want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I want to accomplish more.」這樣的心情化為我終生學習的動
力。2009年親上前線重任台積電CEO,也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希望台積電更成
功,能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

問: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說臺灣的苦日子即將來臨,您有何看法?
答:不只臺灣,全世界的經濟都不會太好,但我對未來的態度是「Things are
not good, but life goes on. 」儘管世事無法盡如人意,但日子仍要好好過
下去。

問:如何看臺灣與大陸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答:目前在全球供應鏈中,臺灣與大陸負責製造,而美國則扮演創新者及終端
行銷者(innovator & marketer)的角色,在可見的未來這樣的分工型態並不
會改變,但因彼此的依賴度日益升高,使臺灣與大陸擁有較多的談判籌碼,利
潤不再集中於美國,雙方的合作關係將漸趨平等。

問:臺灣「綠海」產業策略為何?製造業外移的解決之道為何?
答:無論是「紅海」、「藍海」還是「綠海」,都只不過是一些時髦的語彙。
我心目中的策略是用來打造企業成功的要素,而非國家的產業政策。也許在
1960、1970年代,對一些國家如日本和臺灣來說,由國家來訂定產業政策有其
必要,但在目前的時空背景下已經失去意義。

此外,我國的製造業外移已是一個既成事實,唯一的解決之道是產業升級,而
產業升級與否,取決人才的升級。然而按照目前的國內現狀,教育並未成為帶
動人才升級的利器,這是社會、學校、家長、學生都要一起承擔的責任,因為
人才不足已經限制了我們的創新、產業升級以及國家競爭力,其後果不容小
覷。

後記
披著一頭代表智慧、聰睿的銀髮,張董事長得到「臺大人」的尊敬與歡迎。出
現在臺大博雅教學館,講臺上的張董事長和平常出現在媒體螢幕一般,絲毫沒
有一些大企業家的架勢氣派。他說起話來,溫吞有禮、和藹感人,不用擺出威
嚴的神情,卻又有自動引人注目的力量,似乎有用之不盡的終身動力,源源不
斷堅定地流注,給「學而優則創」做了最貼切的現身說明,非常富有親和力與
說服力。

雖然張董事長在54歲才來臺服務,把台積電經營管理得頭頭是道、有聲有色,
非但是國內最佳企業之一,在國際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領先群倫,深深受到國內
外各方人士的讚佩和敬重。這場十分難得的演講對「臺大人」而言,其實是身
教比言教要更能受益得多。

(文:黃家健)


(100學年度第二學期政治系、經濟系、土木系、工業工程所聯合主辦臺大跨領域論壇專題演講)

主持人:李嗣涔校長
時間:101年5月30日晚七時~九時
  地點:博雅教學館101教室、102教室

 

 

專訪蔣偉寧談12年國教:要成功 必須做對三件事

2012-05 天下雜誌 497期


的確,蔣偉寧就連要不要接下這個他人生中最燙手的工作,他也「只」猶豫兩天,就果斷答應了。

這位和師範體系素無淵源的教育部長,要扛下台灣四十幾年來最重要的教育變革擔子。
「九年國教發生的問題,十二年國教一樣都不會少,甚至更多,」前教育部長黃榮村細數,教育國力是否下降、城鄉差距、公私立高中職資源分配、明星高中,以及與高教銜接等問題,都會讓執行者頭皮發麻。

難怪,台中市長胡志強會比喻,教育部是「人肉烤箱」。因為,要讓大家都不看好的十二年國教順利上路,簡直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

蔣偉寧自認是勇氣「破表」的樂觀派。他說,做為一個工程師,面對教育這個大型工程建設,必須務實地去看各個環節,他一定要「讓impossible的工程變成possible。」

二月六日上任至今,蔣偉寧幾乎跑遍各縣市,三月份連跑四場座談會,第一線面對過去他不熟悉的國高中家長、老師和學生。「要全部跑一遍,才能了解整個picture(樣貌),」蔣偉寧體會。

五十五歲的蔣偉寧,學術職涯只待過中央大學一個地方,從基層教授一路做到校長。今年初,他原要接著做第二任,卻意外轉彎入閣。


「投入和用心,是他的專長,」中央大學校長劉振榮和蔣偉寧共事七、八年,形容他是拚勁十足、行動快速、積極任事的領導者。

蔣偉寧在校園裡,永遠充滿活力,吃便當只要五分鐘,講話速度就像連珠砲,連走在校園也是健步如飛。

外界原本預期他無法適應官場,但蔣偉寧三個月來的表現,卻一點也不像政壇菜鳥。
不管是在砲聲隆隆的立法院,或是在面對教師、家長的座談會,蔣偉寧總是心平氣和地回答每個問題,口條反應一流,即使回答不出來,也能謙虛真誠面對,身段柔軟,給人留下好印象。

「他還沒有沾染官僚習氣,」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吳忠泰說,承接前人規劃的政策時,總得概括承受所有缺失,但教育的意識型態光譜,從極左到極右都有,想面面俱到,十個部長都不夠用。吳忠泰觀察,蔣偉寧的「抗壓性極好。」

為了和師生、家長拉近距離,蔣偉寧常常說自己的故事。
例如,他想解開社會的名校情結,就以自己當年讀的,是排名第六、第七的台北市復興高中,最後仍考上台大,說明讀什麼學校,並不影響孩子的未來。

要讓學生真正愛上學習
蔣偉寧還率先保證,現讀小學四年級的小兒子,將來會建議他讀中壢市的社區高中,向家長展現他的同理心。
在當部長之前,蔣偉寧對台灣,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就有深刻地反省。


他始終難忘在史丹福大學的留學經驗。他和其他台灣學生,因為缺乏團隊合作的習慣,小組報告每次都輸給美國同學。他想藉著這次大改革,徹底翻轉扭曲的教學模式,讓下一代學生能夠真正的愛上學習。

蔣偉寧走入官場這一遭,會落得什麼評價,必定和他能不能順利執行十二年國教有關。
陪蔣偉寧「跳火坑」的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台,是蔣偉寧在中央大學時期的左右手,兩人在中研院士劉兆漢擔任中大校長期間,緊密合作各種計劃,他稱讚蔣偉寧「是少見執行力強的學者。」

中大校長劉振榮也說,蔣偉寧做事,會在訂定制度與原則後,再積極溝通,包括「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劃;中央大學和清華、交通與陽明大學組織「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等,都看得出蔣偉寧的執行力。

不過,校務的執行力,並不必然等於政務的執行力。教育封閉的高牆並不容易打破,「教改遇到的反撲勢力,多半和資源分配有關,」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分析,教育部必須觀察教改的反彈原因何在,才能有智慧地處理因應。

三個月只能說是蜜月期,即使多有磨合,也還沒有真正地磨出火花,現在只是「山雨欲來前的寧靜」。

「制度是全國一致,但是教學現場,卻是因地制宜,」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指出十二年國教未來將面對的關鍵問題。


「地方對中央施政缺乏信任,」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直言,中央小看基層反彈聲浪,「全國性組織的意見和各縣市不見得一致,施政應該深入基層進行溝通。」
快步向前的蔣偉寧,如何不讓教改在執行面扭曲變形,將是他未來這一兩年最大的考驗。
以下是蔣偉寧接受《天下》專訪摘要:

問:十二年國教是四十幾年來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改革要成功,要做對哪些事情?
答: 十二年國教有兩大願景,第一是提升中小學品質,讓國中不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目前小學教育很活,小學生還能快樂、主動認真地學習。但到了國高中有很大改 變,補習很嚴重,從週一補到週日,成績不好去補、成績好也去補,學生其實蠻疲乏的,進了大學以後,對學習根本沒有興趣,沒有考試反而就不知道為什麼要念 書。

就好像跑八百公尺,即使前面六百公尺跑得比人家快,但最後兩百公尺疲乏了,就被人家追過去。
第二個願景是,成就每個小孩。不再用學科的尺來度量學生,而是要多元看待,激發每個人的專長能力。

必須做的三件事
十二年國教要成功,必須做對三件事情。
第一,國中教學現場一定要改變。教育部已經有四百個宣導團到國中,跟老師談未來改變,我希望看到很多教學典範,讓學生有興趣學習,真正獲得能力,不只是會解答考卷上的問題。這是革命性的作為,教學若不能徹底改變,十二年國教就容易失敗。



第二,高中職均質化、優質化。這兩件事情若能促成,十二年國教問題就不大。
最後,是改變家長的心態。
我們都希望每個小孩有成就,但若只用學科來看小孩的成就,小孩不會快樂。家長的觀念要改變,因為不會所有的小孩學科表現都好。

問:每次教改都希望家長改變心態,但成效有限,家長還是拚命送小孩去補習、擠進明星學校。如果家長觀念沒變,十二年國教是不是注定失敗?
答: 的確很困難,但我們可以做的,是至少先讓高中職均質化,不要差太多。當然,優質比均質重要,均質是要讓大家知道,每個學校的師資、設備,軟硬體並沒有太大 的差異。現在會造成各校差異,是在於學生,好學生到哪裡都是好學生,學生可以讓這個學校變好,家長不能再有迷思「非要進到那一個學校去」。
我們做了很多分析,以PR值來看,學科成績相近的學生,有的念明星高中,有的選擇社區高中。他們進大學後,留在社區高中的,並沒有比較差,甚至還比較好。
責 任壓力在哪裡?不在家長,而在我們,我們有責任讓高中職都變好。高中職沒有變好,過幾年大家就知道這是喊假的。我現在找大學幫忙,大學有很多學習資源,可 以開放給高中職使用,比如實驗室、圖書資源、學生輔導等,讓高中生學習更多元。透過大學的協助,把比較弱的高中拉上來。慢慢地,家長就會有信心。

學費合理化

問:有人質疑,教改最大的受害者,是社會上的弱勢家庭,十二年國教將更加深貧富差距、城鄉落差,你有什麼方法解決?
答:M型化社會是存在的,未來資源會重新分配,包括大學學費怎麼收,都要全面檢討。
現 在就讀國立大學的小孩,社經背景平均比較好,卻繳比較少的學費,但是私立大學的小孩,社經背景平均比較低,卻要繳比較多的學雜費。演變成弱勢的小孩要繳比 較多的學費,享受到的資源卻相對較少,這個現象存在很久,教育部有一個小組,正在研究適當的學費政策,來回應這個問題。
就資源分配的角度來看,十二年國教普遍免學費,至少讓弱勢的家庭不必再擔心。
十二年國教的目標,至少三項要做到:普及、菁英、扶弱。扶弱這部份,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教育部的八項施政主軸裡,這也是其中的一項目標,一年三百億元的預算投入扶弱,包含原住民、中低收入、低收入戶等。

問:許多明星高中反彈,認為十二年國教會消滅菁英教育,造成齊頭式平等,還要上街遊行抗議。台灣真的不需要菁英教育?
答:如果社會是一個金字塔,我們必須把整個金字塔往上提升,不是把這個金字塔拉平。而且,這個金字塔不會只有一個塔頂,而是像梯形,或多元塔頂,我們不是把塔頂菁英拉下來。
不能只顧自己好


明星學校擔心的是,過去用考試取才,可以篩選到學科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但是明星學校不能只顧自己好,應該有更大的社會責任。
過去是眾星拱月,因為月亮很少,但未來應該是群星爭輝的時代,每個學校都有優秀的學生。

問:你要怎麼衡量十二年國教的成果,怎麼樣才算成功?
答:除了會考成績、國際指標、奧林匹亞競賽表現外,更要看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
最關鍵的是,教學現場一定要改變,老師不能讓學生只有考試能力,而是要讓學生有興趣去學習,進了大學後是不是還有學習動力。
十二年國教若成功,在大學端就能看到改變。教育是連動的,國教成功可以解決普遍認為「大學生不好用」的情況。

問:你覺得自己的歷史任務是什麼?
答:為台灣培育人才。台灣什麼都沒有,只有把人才培育好才有競爭力,現在我們在吃人才老本,未來如何奠定人才基礎、資源分配與制度建立,是我的歷史任務。
我已經邀請中研院院士曾志朗、劉兆漢,一同研擬「人才培育白皮書」,徹底調查到底台灣人才培育有哪些問題?要怎麼解決?讓未來十年、二十年人才培育有方向。
現在的隱憂是,台灣留在國際上的人才非常少,未來我們要尋求海外協助時,將會出現人才斷層。

 去年我去加州柏克萊、史丹福等八所大學,發現台灣院士級教授非常多,表示有一大批的人才,但六、七十歲的人才會凋零。目前台灣留學生畢業後留下來教書的人 很少,四、五十歲的教授還有幾個,但是更年輕的,三十五到四十歲、正值學術黃金期的教授卻很少,顯示海外人才庫空了。這也是我們要盡快解決的困難。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玩具圖書館” 要反思


玩具圖書館是台灣的新興社會教育事業,我不想苛求他們。
只是提醒大家,玩具最好由兒童參與設計或製作,而不過讓兒童淪於市場商品的奴隸。目前的玩具圖書館都只是回收市場的既有產品,所以很可能重複錯誤的教育用品。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學生墜樓事故頻傳!



驚!校園墜樓事件頻傳!10日下午5點多,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的東吳大學,發生一起大二女學生墜樓事故,消防局獲報後緊急將女學生送往新光醫院急救, 仍因傷勢過重不治;晚間11點多左右,台灣大學的男生宿舍,也發生一起男學生墜樓意外,同寢室室友目睹事件經過,趕緊通報消防局並送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 院急救,但傷勢並不樂觀。

10日晚間11點多,台北市大安分局羅斯福路派出所接獲民眾報案,台大男生宿發生學生墜樓意外,並會同消防局前往 現場將傷著送往台北醫學大學急救。該名墜樓的男學生,是目前就讀獸醫系二年的蘇姓香港僑生,根據調查蘇姓大學生原本是住在第六寢室,但事發當時卻出現在8 樓的第八寢室,不久後便聽到重物墜落地面的聲音,其餘學生發現趕緊通報警方求救。

警方會同消防人員趕緊將蘇姓僑生送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急救,蘇男身上多處骨折,傷勢極為嚴重,送醫後仍宣告不治。蘇姓僑生的同寢室室友目睹整個事發經過,警方已將他帶往派出所做筆錄釐清墜樓原因。室友表示最 近在臉書上得知,蘇男因為感情因素而心情低落,但他也不清楚詳情。

這起案件發生之前,同日下午5點40分左右,東吳大學也發生一名就讀政治 系大三的蘇姓大學生墜樓事件。警方調查蘇姓女大生從八樓墜下,經送往新光醫院急救後仍宣告不治,警方在現場找到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如果沒跳成功,不要救 我」,透露死意甚堅,警方初步調查,女大生疑似感情因素而想不開,但詳細原因仍須進一步調查。


※ NOWnews.com【今日新聞網】提醒您: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三重基地(人本) / 美國超級PTA/新樹幼兒圖書館/ 贊成"零體罰"





新樹幼兒圖書館- PeoPo 公民新聞

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2012年5月28日 - 2 分鐘
... 心路寶貝- 特殊兒童們的溫暖 · 啟動環境守護天線二部曲即將開演 · 自然守護新力 軍~荒野解說員訓練 ..... 本文出自:新樹幼兒圖書館 ...

---下面是以前朋友傳來的一位老師的無奈 我則是贊成人本基金會的"零體罰"  這是人權與最高教育的有守原則
原來人本基金會是要毀滅台灣

人本是在理想社會的中產物只是沒料到老師已淪落到如此可憐
令人心痛的地步罷了 又奈何


一位老師的心聲 給他用力的轉出去,讓大家都知道


我的心中非常沈痛,我教書近十年了,一直以身為老師為榮,
但是最近一年來卻深感心痛與無能為力,今天上課時,一位學
生趴在桌上睡覺,於是我說:某某同學,你生病了嗎?

如果沒有生病,請你不要趴在桌上。

然後那位學生連甩都不甩我,我又說了一遍,他回答:我高興!

於是我請同學請班導師來,等班導師來時,我說明了原因,那位
學生對我回嘴說:你哭夭〈台語〉喔。我說:是你還是我?

學生馬上又回:我又不夭,你哭爸咧〈台語〉

然後大搖大擺地跟著導師出去,導師在場卻沒有任何制止的行動,
後來我詢問了導師的處理情形,導師也無能為力,只能記過處理,
你知道為什麼嗎?

這位學生是學生中的老大,後面總跟著一群儸儸,平時打人鬧事恐
嚇樣樣精通,記過對他來說其實不痛不癢,他的母親是從事特種行
業,所以根本無法管教他,我曾經親眼隔著一棟樓看過這位學生去
恐嚇其他學生,那種狠勁,我心中在滴血。

史英先生,因為人本主張學生不可以打罵、不可以管教、不可以處
罰,一有學生家長宣揚說老師處罰學生,這位老師馬上陷入眾聲撻
伐的境地,所以誰不自私,明則保身要緊,何必去管別人的小孩?

所以我們只能以記過處理,史先生,您聽過報紙曾報導一位國中生
被記18支大過,卻洋洋得意嗎?

我們的學生也是如此,反正又不會少一塊肉,照樣可以畢業。

但是各位人本的大學者,你們都是高知識份子,高所得、高生活環
境的人,但是,不要忘了,台灣有許多鄉下學校,父母鎮日忙於掙
一口飯吃,肚子沒有填飽前,誰有精神餘力去陪孩子管教孩子?

或許我比較白目,我總希望能憑自己微弱的力量去喚醒這些迷途的
孩子,是我所得到的是屢次在課堂上學生以哭爸、哭夭罵我,其實
我知道這種話是學生次級文化的語言,我傷心的是有誰願意去管教
這些迷途的孩子呢?

師不應該體罰學生,我贊成,但是,親愛的人本學者們,請你們到
鄉下的學校去教看看,不要老是以高姿態說那番大道理,人本太過
的主張只會使所有的老師灰心,使中低階層的孩子更無人管教而已。

學校一位老師在上課時,一群學生連甩都不甩他,聚在一堆玩撲克牌
,那位老師也很白目〈因為我現在覺得去管教學生的人實在是太不識
相〉,開口制止學生不要玩認真上課,當然學生不會理會他,繼續玩
撲克牌,於是這位白目的老師走下講台抽起一張牌走回講台,一回頭
,一位比他高壯的學生也走向前抓起他的衣領,劈頭就是甩老師兩巴
掌,老師當場傻掉,事後校方聯絡兩天才找到這位學生的家長出面處
理,學生勒令轉學處置。

校長還當全校老師的面誇讚這位老師沒還手,真是好老師,事情也較
好處理,等於送走了一顆不定時炸彈。

原來老師處罰學生會被告上法庭,可是學生打老師可以完全沒事,而
且被學生打不出手的才是好老師,學生依舊可以在另一個學校悠遊自
在,我茫然了……原來人本所要的就是一個打壓老師、提升問題學生
權力的教育環境啊!

一個遍體鱗傷的老師

一項需要你在『明則保身』與『責任』之間做選擇的工作。

「人本」在一昧訴求人權應被尊重的同時,卻未對社會環境做評估。

當學生的人權被尊重,卻未被告之,他也應尊重他人的人權時,學生
只得到放任與無知。

試問,如果再繼續惡性循環下去,台灣將沉沒!




給三重基地多一點支持,不但自己可以吃粽子,又可以幫助更多孩子!!

欲購買粽子或捐款,填妥義賣訂購單後,將有專人再次打電話與您確認您的訂單。
關於基地的影片

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


<strong>BIG FUND-RAISING </strong> Rachel Laiserin and Rebecca Levey of Public School 87’s parents’ association, which brought in $1.57 million.
Chang W. Lee/The New York Times

Beyond Bake Sales: The $1 Million PTA

At wealthy New York City schools, fund-raising helps fill a budget gap. Above, Rachel Laiserin and Rebecca Levey of Public School 87’s PTA, which raised $1.57 million.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 noun Brit. a local organization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promoting closer relations and improving educational facilities at a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