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的系統是3流
台灣教育部的 不入流
****沒這樣嚴重啦 老師
2011年6月8日星期三
絲毫不令人訝異地,在這一份全球排行榜中,美國大學大獲全勝,而歐洲大學排行榜中英國獨領風騷。這個方法完全沒有考慮到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法國人文社會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當然是以法文發表,為何這份評量卻完全只採納英文期刊的論文?而這種粗暴的排行依據又將會對結果產生多荒謬的影響?
以歐美六O年代以後最具全球性影響力的人文與社會思潮為例,七O、八O年代最有影響力的法蘭克福學派是用德文書寫,20世紀末最具影響力的後現在文化批判則是用法文書寫。只採納英文期刊作為評鑑的依據,結果當然是思想源頭的法國與德國「學術表現低劣」,反而專事翻譯法、德著作的思想進口國(英、美)成為引領世界風潮的「學術頂尖」。
這麼荒謬的評鑑結果,這麼不嚴謹的評鑑方法,卻即將成為全台學術評鑑之軌範。我們不得不訝異於台大學者與教育部無知的程度,簡直已經讓人瞠目結舌!台大與教育部到底要鬧多少全球級笑話,立法院、監察院與大法官釋憲會議才願意出面遏止這些荒唐行徑?
台灣有她自己獨特的問題,這份研究與排名讓不懂學術的高教司有更充分的理由(台大教授加持)從事迫害學術的工作,剝奪學術的自由,踐踏學術的良知。對何謂「學術」略有所知的台灣學者,都應該一起到教育部與台大校門前,著黑衣來共同哀悼台灣的「學術之死」!
--
黃國超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2005
中國正在成為晶體生長大國
啄木鳥
中國正在成為晶體生長大國,這一點我並不吹噓。武漢科技學院朱海亮教授
2003年被SCI收錄論文65篇獲獎勵50多萬元,他的研究方向就是晶體合成與表徵。另外其他的高校也紛紛爆出冷門,國內某大學的一個教授把晶體的合成按研究方向分成6個小組,結果2004年合成晶體一百多顆,發表論文96篇(SCI收錄),堪稱2004年度“中國之最”,此外還有中山大學的陳小明、童明良等科學家……
用一位行內教師的話說,一顆晶體就是一篇SCI收錄的論文。而SCI收錄論文的數量在當今又是衡量一個研究機構、大學、教師科研實力的重要參考資料。
我有一種感覺:中國的科研似乎被人牽著鼻子走。200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方
守賢認為“SCI作為惟一標準會導致功利性走向”:如果僅僅用SCI引錄的論文數量的多少作為科研成果評估的惟一標準,還很可能導致一些研究者專門選容易被SCI收錄的論文課題去研究的功利性走向。甚至有個別作者,將同一項成果以各種名義和形式反復發表,以增加被SCI收錄的機會,進行“高產”的SCI炒作,這已引起了某些科學刊物編輯部的不滿,影響了我國科學家的形象。
一個人一年之內合成十幾顆晶體已經不足為怪,就合成、表徵晶體發表的論
文被SCI收錄,要比做一個大的科研專案、耗時幾年的工程發表SCI論文要快得多,容易的多。可想而知,為了SCI的論文數量,很多人要選擇做晶體。正如方守賢院士所料:每一小規模的課題較容易出成果。複雜的科研工程,規模龐大,投資昂貴(達幾十億到幾百億元),參與地人多(有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梯隊參加),時間長(需要花5年或更長的時間),最後作為研究成果發表的文章篇數卻不多,這樣不利於我國基礎性科研的成長。
2002年2月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 第732頁,《自然》雜誌非常及時地撰文指出SCI引文統計資料中存在的錯誤,並提醒人們在研究評價中謹慎使用SCI。
目前SCI對非英語國家期刊和論文的引證統計差錯更為嚴重,從而無意識地導致
了這些國家許多質量不錯的期刊面臨嚴重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中國較知名的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統計其1996年論文在1998年被引用147次,但我們發現有91次是錯引,在提醒謹慎使用SCI資料的同時,中國的科學家在呼籲要重視非英語國家的科技期刊的統計工作。
當年為珍寶島戰爭計算出穿甲彈方程的劉先志發表了多少SCI、EI的論文?
SCI能不能打退蘇軍的鋼甲坦克?1953年,劉先志在瑞士的《應用數學和物理》
雜誌發表《關於連通管內理想流體自振的部分理解》的論文,引起國際學術界的
廣泛關注。德國的國際著名力學家舒勒(M. Schuler)在來信中寫道:“這篇論
文是有價值的,它比牛頓當年推出的一類似公式更為一般。”舒勒特別將論文的
30份複印本,分別發給德國30個研究中心。
現在在介紹一位學術界人士的時候,動輒以“發表論文×××篇,其中被
SCI收錄××篇”的字眼,均以SCI來點綴頭銜。
一位院士做客央視,面對白岩松:我們的科研是沒有希望的科研!
許多國家自然基金的研究項目,最後往往都是以SCI論文來劃上句號。而另
一方面,我們國家所急需的藥物中間體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的化工原料又要從
國外大量進口。這樣高額的開支最終都由國家和百姓來買單。我們總是劍走偏鋒!
我們目前只注重SCI論文的數量,卻忽略了它的質量。有些論文的影響因數
很小,僅在0.3~0.5左右;有些SCI論文被收錄以後,很少有人去引用,“為了論文而論文”,最終學者們“視論文為垃圾”。
我們做一個假設:某人在國內一級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篇,一年內被人引用5
次;另外一人在二級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篇,一年內被人引用50次。哪一篇論文更有價值?當然不可否認,那篇一級期刊的論文將來未必就沒有價值。
早在5年前,就有專家指出我國的論文數量多而引用率低的現象。這與我們
現行的學術評估制度有關,與各單位的獎勵制度有關。現在的突出問題是,一味
地傾向SCI論文的數量,會影響我們科研經費的分配走向,會制約我們對應用技
術研究專案的扶持。造成國內許多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的研究課題“營養不良”
或“胎死腹中”,最終造成在科技成果利用方面對發達國家的長期依賴。
(XYS20050130)
◇◇新語絲(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