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豈能忽視文化傳統
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的全國教育會議,日昨落幕。一開始,各界人士即自各個不同的角度批評教改的現狀。由《中國時報》的近日報導可知,或對教育部免試升學的政策的舉棋不定感到不滿,或對政府一直沒有實現十二年國教的承諾而大聲疾呼,或對教改後學生失去品德教育的機會而提出諍言。類似這樣的意見無非指向教育改革的失敗。即努力了這麼多年的改革,沒有達到原定的目標:使孩子們不要為升學而讀書,應該給他們一個愉快的童年,從而發展出健全的品格,保持旺盛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我雖在大學教書,卻是教育專業的外行人。可是我有興趣觀察社會文化現象。這些強力主張教改的大人先生,都是受人景仰的學者,他們也不是教育專業者,卻很熟悉美國式教育優點。他們以美國制度為例來改善台灣教育,在那個歲月,大家都會舉雙手贊成。因他們在美國受教育有成,得到在學術上的崇高地位,都可證明美國制度是優越的。
可是我自始就持懷疑的態度。因為國民對教育的要求與文化息息相關。我們的文化自古以來的主張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深切的影響了每一國民對子女教育的價值觀。雖說已經是民國一百年了,可是大家的觀念沒有絲毫改變。坦白說,我個人就是這一價值觀的受益者。我年少時隨全家逃難來台,雖經濟艱困,父親仍堅持我讀書,一直到大學畢業。像我這樣例子,在台灣何只千、萬。這與西方社會,行行都受同樣尊重的觀念,實在相差太遠了。
在傳統上「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強化了讀書至上的觀念。大學的文憑與博士的頭銜是在社會上事業成就的敲門磚。到今天,沒有博士學位要想擔任政府要職都很困難了。這樣全民共信的價值觀,怎麼不使父母們無論如何都要把孩子送進學校的大門呢?
教育改革者的另一招是廣設大學,以為增加入學機會可以減少競爭,中、小學的教育就可以不必再以升學考試為目標。可是他們忘了家長們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而且希望他們考上重要的大學。誠然,今天的大學已經可以輕鬆考進去了,但要念台大等名校,還是非拚不可。不管你用甚麼方法改變入學的方式,有一個條件是不變的,那就是好的學校要收好的學生。入學方法的改革,如果不是入學考試就是平時課業的成績。但是平時課業中老師怎麼判斷學生成績呢?還不是要考試嗎?
所以,廢除聯考的結果,就是把一項考試改變為很多項考試。不管你如何改變,即使號稱多元,最後還是要考試。努力上進的學生就幾乎無寧日了。他們連偷偷閒的機會都失掉了。為甚麼在美國可以行得通呢?他們的入學是真正的多元,教師們有選擇自己學生的權力。學校的成績只是一項標準,他們要課外活動的資料,教師們的介紹信,重要的學校通常要通過面試。經過這樣多元的入學標準,可以自學習能力與成績,個人的品格,對事物的觀點等多方面觀察,決定是否接受他的入學申請。
這樣的方法在台灣行得通嗎?絕不可能。我們的民族性並不相信個人的判斷,對於未經公開又公平的考試成績所錄取的學生,幾乎一定被認為有弊端存在。嚴重起來會成為社會動亂之源。老實說,以我們的習慣,真正推行這樣的制度,人情也一定會扮演相當的角色。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以上的說明,旨在證實我個人在當時的判斷,即廢止聯考是錯誤的。我寫過一篇短文,指出聯考是多年來在「考試」入學這一大前提下,最佳的制度。要改,可以改考試的內容與科目。今天事實證明,教改的多元入學只是肥了補習班而已!(作者為建築學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