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莱比锡“德国文学研究院”

文学艺术 | 2010.03.17

莱比锡“德国文学研究院”:未来作家的摇篮

设在莱比锡的"德国文学研究院"是德国唯一一个专门培养有写作天份的年轻人成为杰出作家的教育设施。早在柏林墙倒塌前,文笔出色的年轻人就可以在这里接受 特别的专业教育。它每年招收大约20名学生,在此进行为期3 年的进修学习。德国文学研究院设在一幢别墅中,是个具有家庭氛围的学习场所,目前约有50名未来作家受教于此。

"我跟我的医生一起抽了只烟。医生住在楼上,他经常不带火。当香烟点燃了以后,他就往后靠着椅背替我诊断......................"

去年早春,于格尔·德格(Jörn Dege)以这篇文章考取了德国文学研究院。当时他刚完成大学里的数学和哲学专业,紧接着他就把自己写的这篇20页作品寄给文学研究院作为应征材料。每年 前来报考文学研究院的年轻人平均约600人,但只有20个录取名额,德格就是去年的幸运者之一。他说:"我之前没有发表过作品,也从来没有公开朗读的经 验,只是想到就写,刚好就成了我的应征作品。"

这位28岁的研究生几乎每天都去听叙述理论、文学史或有关创作的一般实用技巧的讲座。

德格了然于心的是, 他将步前人后尘,踏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就像文学研究院干事长克劳迪尤斯·尼森(Claudius Niessen)当年那样。尼森是他的学长,现在已成为研究院的干事长。

文学院的学生正朗诵着文学作品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文学院的学生正朗诵着文学作品

克劳迪尤斯·尼森在当今的德国文学界小有名气,除了任职文学院干事长外,也是一名文学经纪人、主持人和出版家。比起闭门写作,他更愿意从事与公众互 动的台前事务。尼森表示:"我曾经在文学研究院学习。入学后的第一堂课,讲师哈斯林格尔(Joseph Hasslinger)就告诉我们,我们的毕业证书将一文不值。他说得其实挺有道理,因为作为艺术创作者,那纸文凭有什么用?你能拿着它到哪儿去找工作? 我们就读研究院的唯一所得就是多得一个经验。人们必须搞清楚,并不是每一个进来学习的人,出了校门就自动成为作家了。"

因此研究院的许多学生还要学习第二个专业,或找一份兼职工作。德格说:"跟我同班的 一位女同学,之前在医院作了15年的急诊室护士,以后她还会继续在那里工作。"

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坚持。写作是研究院的核心课业,在写作研习班上,各年级同学一同讨论和批评每位同学的作品。德格表示:"我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个人的观点和见解,我们从这种交流中学受益良多。但也有些文章完全不合格。"

不过同学施蒂希曼则持不同看法:"我总觉得文学研究院被过份高估了。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某位同学的作品,但谁真正在意别人提出的意见呢?教授就更别说了,他们才不会受学生的影响。"

那么,莱比锡"法博尔与法博尔出版社"老板米歇埃尔·法博尔(Michael Faber)怎么看这件事呢?"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德国文学研究院的确造就了可观的一批杰出作家,从而大幅提高了研究院的声誉。 现在的情况是,著名的出版商及出版社编辑都主动到文学研究院寻觅人才。"

也就是说,就读德国文学研究院的年轻人,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写出能触动时代神经的作品,成为知名作家的机会就会大幅提高。

作者:Annegret Farbe/杨家华

责编:乐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