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家族老故事

Children Find Meaning In Old Family Tales

2009年 03月 19日 08:02
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家族老故事


三 個子女成長過程中﹐來自科羅拉多的史蒂夫•蓋勒(C. Stephen Guyer)喜歡把自己祖父的故事講給他們聽。作為一位銀行家﹐儘管在3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失去全部家產﹐蓋勒的祖父卻沒有忘記人生最重要的東西。蓋勒告 訴孩子﹐在最黑暗的日子﹐瀕臨破產的曾祖父仍然用一輛車載著全家人奔赴加拿大看望親人。蓋勒說﹐這個故事的寓意是﹐“生活中還有很多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Matt Collins
這 個故事最近有了姊妹篇。蓋勒要比較從奢侈的大房子搬到小房子裡去了。他曾擔心三個孩子會感到沮喪。但他驚奇地發現﹐15歲的女兒和一對22歲的雙胞胎不但 不沮喪﹐反而表現得像當年的曾祖父一樣。蓋勒說﹐孩子們告訴他﹕他們真正關心的是家人在新家裡是否感到溫暖﹐是否能敞開心扉。

當家家戶戶 忙著縮減開支的時候﹐很多父母發現﹐家族故事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幫助孩子度過艱難的日子。講故事專家表示﹐父母的這種認識說明美國人對於講故事的興趣正 在增加﹐與此同時﹐有關講故事的聚會和慶典也越來越多。最新研究也揭示出家族故事的價值﹐將青少年在這方面的瞭解與改善行為和心理健康聯繫起來。

心 理學教授羅賓•菲伍什(Robyn Fivush)透露﹐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曾對65個擁有14到16歲子女的家庭進行研究﹐發現孩子復述家族故事的能力越強﹐就越不容易出現抑鬱和焦慮情緒﹐出於挫折或憤怒 而產生的行為也越少。菲伍氏說﹕“瞭解家族故事使孩子們更為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經歷。”

講 故事的技巧在於﹐要以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以這種話開頭的故事就不要講了──“在我小的時候﹐每天都是走路上下學﹐來回都要爬山﹐下雪天也光著腳。” 按照田納西州瓊斯伯勒地區非營利機構“全國講故事網” (National Storytelling Network)主席沙利•諾夫爾克(Sherry Norfolk)的說法﹐故事應該針對孩子的需求﹐講述的時候要有目光接觸﹐創造“身臨其境”的感覺。“你不需要點出故事裡面的道理﹐”諾夫爾克說﹐“孩 子們憑直覺就能懂得故事的寓意。”

幾年以前﹐面對被迫轉校﹐亞特蘭大卡拉•弗里曼(Carla Freeman)的女兒顯得很焦慮。弗里曼就把自己小時候在社區內轉校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剛轉校的時候﹐老朋友失去聯繫﹐在新學校里也顯得很不合群﹐但自 己很快就振作起精神﹐結識了新朋友。弗里曼認為這個故事對女兒的成長起到了幫助﹐如今12歲的女兒不僅能承受打擊﹐也樂於迎接各種挑戰。

幽 默感可能使故事更受歡迎。達拉斯的斯科特•普雷格(Scott Prengle)曾在家裡給17歲的兒子鮑比(Bobby)講述祖父的故事。在祖父成長的年代﹐人們非常貧困﹐吃不飽飯的同學會把祖父午餐吃剩的蘋果核狼 吞虎嚥地吃下去。一天吃晚餐時﹐鮑比拿著幾乎空了的沙拉醬瓶子往盤子裡到沙拉醬﹐斯科特笑著建議兒子效仿祖父的做法﹕往沙拉瓶子裡加些水﹐確保不浪費每一 滴沙拉醬。斯科特說﹐儘管祖父節儉的生活習慣把大家逼得要發瘋﹐但是背後的理念很簡單──不要浪費任何東西。

鮑比拒絕減少在服裝方面的支出﹐但是他說自己正以其它方式效仿祖父──節省迴形針和橡皮筋。最近﹐當斯科特削減家庭開支時﹐他發現祖父的故事在鮑比身上產生了效果﹐鮑比平靜地放棄了自己經常使用的健身會員卡。

菲 伍什說﹐有時你以為孩子們並沒在認真聽你講故事﹐其實他們在聽。羅德島普羅維登斯的托馬斯•彭特(Thomas Pontes)以為自己16歲、14歲和12歲的孩子對於祖父的故事並不感興趣。他們的祖父是一位移民美國的農場工人﹐他憑借自己的雙手﹐從只能住牲口棚 到擁有自己的家庭。彭特認為﹐這個故事蘊含著樂觀主義精神﹐只要擁有樂觀的希望﹐放牛羊的農工也可以通過奮鬥﹐最終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站穩腳跟。

但是當我和彭特16歲的女兒凱蒂(Katie)聊起祖父的故事﹐她告訴我﹐她不僅記得這些故事﹐而且因為這些故事變得更加珍惜生活﹐更加體會到生活的幸福。菲伍什說﹐即使孩子們看上去並不欣賞家族故事﹐慢慢的﹐孩子們也會意識到這些故事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