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行知学校

中国 | 2008.12.15

访北京城边民工子弟就读的行知学校

让每个儿童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这是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宣言》提出的发展目标之一。教育能提供人类战胜贫困和疾病的手段,并保证无论男女都享有同 样安全、健康和发展的权利。义务制基础教育在中国已经推行多年,但教育资源城乡之间分配不均,这将导致农民子弟无法与城市的孩子展开平等的竞争,下面是德 国之声特约记者发自北京的报道。

北京西五环附近有个龚村。城市化进程虽然已经到了村庄的边缘,但村子里的人们似乎对此毫无觉察。街道两边的商贩随意将污水和垃圾倾倒在路 边,私搭乱建的房屋让道路显得狭窄而弯曲,一间杂货铺对面的白墙上写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墙上画着奥运五福娃的形象,墙内传出的读书声提醒人 们,这是一所学校。

这就是专门招收外地来京务工子女入学的行知实验学校,其事迹曾经被搬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但舆论上的关注并不能解决民工子女就学中的实际问 题。由于不能象公立学校那样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学校运作处处显得捉襟见肘,教室是临时搭建的板房,冬季取暖用煤在操场上堆成了山,很多教学设备都必须依 靠社会捐助。行知学校的任海英校长认为,基础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民工子弟仍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明天很可能仍然生存在城市的边缘,实现教 育平等,应从消除政策歧视做起。

行知学校的学生虽然身处城市,但是他们和外界的交往并不多,很多孩子来北京多年还没有见过天安门,长城,鸟巢等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但在这个封闭而平等的环境里,孩子们都感到很快乐,都有着自己对未来的梦想。

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国国家教委在1998年的时候曾发布暂行办法,提出"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的外流",这一措施的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大 量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自救式,非正规的"民工子弟小学"。2003年,中国对该政策进行了修订,规定农民工子女入学应实行由流入地政府主管,以进入公 办中小学为主。但公办学校由于经费和场地限制,同时担心民工子女基础差,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只好找出种种理拒绝接收。这就形成了中央答应请客,说免费教 育;但地方资金匮乏,没法买单的尴尬局面。

在过去20年里,中国在提高识字率和扩大九年制义务教育范围上取得了进展,但由于中央政府教育经费拨款不足,基层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得辍学率仍令 人担忧。有数据显示,中国初中入学率为97%,而高中入学率则降至一半左右,形成了高入学率和高辍学率并存的现象。由于高中阶段没有学费减免政策,许多年 轻人因承担不起学费而离开学校,进城打工,

中国目前已经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府也多次承诺加大教育方面的支出,将教育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提高至4%,但这一目标一直没能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与地产项目和基础设施方面的高额支出相比,教育支出一直裹足不前。另外,在中国教育支出中比例较高的部分用在了人事方面,安徽省天长市 教育局原副局长于祖印认为,在中国很多地方,有限的教育经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中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经济发达的城市除了拥有公立学校 之外,还有不少所谓的贵族学校,那里实行双语教学,外教授课,甚至在小学阶段便开始教授高尔夫课程。但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相对薄 弱,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不少十五六岁的孩子还在读小学,初中部分的学生流失现象仍然严重。由于优秀的师资力量都在往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经济落后地区很 难留住人才,这造成了农村教师短缺。目前,中国政府正鼓励城市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和农村地区任教,承诺给他们未来晋升的机会。由于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正 在变得严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农村也的确吸引了一批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基层教育领域。

也许这能够为薄弱的农村教育带来一些改变,但这一切还需要靠时间来证明。行知学校是以推行平民教育为己任的教育家陶行知命名的。陶行知曾经说过,教 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正在接受生活教育的行知学校的孩子们,今后会用怎样 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呢。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