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班制公投」不是教師會提的呢?
~敬答「坊間反應」的朋友們
知道這次「小班制公投」是場硬仗,有位好朋友出自好意,提供了一些「坊間反應」,好讓我有心理準備。我把這些「坊間反應」整理臚列在附錄(如果您本身是老師,建議您先不要看),而這些「坊間反應」的綜合意見就是:「老師的素質才是影響教學品質的關鍵,而不是學生人數。」
基本上,我完全贊同「坊間反應」的意見:「老師的素質才是影響教學品質的關鍵。」畢竟,不論是《孩子王》、《春風化雨》、《放牛班的春天》、《第 56號教室的奇蹟》、還是《自由寫手的故事》,都在在證明:「好老師可以改變一切,不論環境條件如何。」但我不禁要問,這與要不要「小班制」有什麼關係? 「小班小校」不是我們喊了十幾年的教改目標嗎?有人說「要小班制,就不要提昇師資品質」了嗎?
對啦,大家是擔心會排擠到其他教育經費。那我們就要求增加教育經費啊!(這也是教師會的主張啊!)我再強調:「小班制公投」就是在要求增加教育經 費,因為高雄市的教育經費的確太差了!這幾年,為了蓋捷運、辦世運,高雄市的教育經費被嚴重壓縮–2006年,高雄市「教科文支出佔總歲出」的比例 23.52%,全國倒數第3(只贏金門縣、連江縣);2007年,這個數字變成28.19%,全國倒數第5(只贏金門縣、連江縣、澎湖縣和南投縣)。 2006年,高雄市「平均每位國中小學生得到教育經費」10.9萬元(台北市15.4萬),全國排名第12;到了2007年,這個數字變成6.9萬(台北 市12.5萬),全國倒數第1!高雄市是直轄市吔!「坊間反應」的朋友們,你們看得下去嗎?
對啦,增加教育經費不一定用在「班級人數」上,那要用在什麼上面呢?當初「四一○教改運動」提出的四大訴求:「制定教育基本法」不花錢,「教育現代 化」不一定花錢,唯二要花錢的就是「廣設(公立)高中大學」和「小班小校」啊!「四一○教改聯盟」為什麼不提「老舊校舍改建、充實圖書設備、推動教師精進 教學能力、永續校園計畫、及補助學童營養午餐」(高雄市教育局說的優先項目)?「四一○教改聯盟」的碩彥們都是笨蛋嗎?或者,他們都是教師會的打手?(當 時根本還沒有教師會好不好!)
「四一○教改運動」的推手黃武雄是這麼說的:「教改的對象分底層部分與上層部分。底層部分指教育大環境,上層部分則指教育觀念、教材、教學態度與技 巧等。 我的看法是:全面的教改應著重於底層部分,然後讓事務發展由底層向上層滲透。先營造出人性化的教育環境,這便是底層部分的改革。有了人性化的教育環境,學 校裡教師與家長的觀念、課程設計、教學技巧等,便會慢慢發酵,慢慢成長。」(黃武雄,《教改怎麼辦》,2002)而所謂「教改的底層部分」,黃武雄明確指 出三個方向:(1) 調節升學供需(不是擬定升學方案,分配升學機會),(2) 改善教育環境(如:推動小班小校,規劃自在愉快的教學空間),(3) 調整教育權力結構(如:學校自主,社區監督,師資自由化)。
回過頭來,說說「好老師」。
好老師固然可以點石成金、創造奇蹟,但那可是要付出代價的。在惡劣的環境中,這些「向不可能挑戰」的好老師,下場常常「不怎麼好」–《孩子王》的 「老桿兒」老師和《春風化雨》裡的基亭老師,最後都因為不見容於當局,而被逐出學校;鼓勵學生成為「自由寫手」的古薇兒老師,則因為太投入教學,造成自己 的婚姻 觸礁…。而台灣的好老師們,卻因為承受過多的負擔而英年早逝(這當中,有二位正是我大學的同班同學–施宣吉和劉翠苑,他二人不煙不酒、生活正常,是標準的 好丈夫、好妻子、好爸媽,還有,好老師)!去年,我做了一個教育部委託的研究,結果發現:以一年200個工作天計算,台灣的高中職教師每天工作 8.8~10.6小時,國中教師9.7~11.5小時,國小教師10.7~12.5小時。請諸位菩薩大發慈悲,救救我們的好老師吧!
那壞老師要不要處理?這還用說嗎?我自己也有學齡的孩子,我也很怕遇到壞老師。更嚴重的是,就和所有組織一樣,壞老師在學校裡也會造成「爛蘋果效 應」。問題是,怎麼處理?誰來處理?雖然,教育部和教育局都訂了一套「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流程,高雄市教育局也設了一個「不適任教師審議小組」,用來審議 學校送來的 「不適任教師」案件;但過去二年,這個審議小組連一次會也沒開,因為,學校根本就沒有送案件來!為什麼?是教評會的老師比例太高、師師相護嗎?不是,是校 長,是校長怕麻煩,根本沒有啟動「不適任教師」的處理機制!對,教育局在幹什麼?於是,就在今年6月,當現任教育局長蔡清華一上任,我們就主動和他談,也 達成了「主動介入、積極處理」的共識;暑假中開了二次會,決定要怎麼做;開學後,9月23日,高雄市教師會和教育局便共同開了一個記者會,宣示合作處理 「不適任教師」的決心。
至於,如何提昇一般老師的素質、讓老師有更多把「刷子」呢?教師研習的效果就不必說了,那做教師評鑑呢?前年底,我去台北參加了一個研討會,其中一 場是芬蘭國家教委會的資深顧問勞卡南(Reijo Laukkanen)博士演講芬蘭的教改,後面討論時,全國家長聯盟的理事長蕭慧英問他:「請問你們芬蘭怎麼做教師評鑑?」勞卡南博士楞了一會說:「我們 芬蘭沒有教師評鑑,我們的老師都是專家,不需要評鑑。」好個「我們的老師都是專家」!美國做教師評鑑的歷史夠悠久了吧?但美國中小學的教師素質又如何呢? 管理學裡提到的「組織惡化的信號」,其中就有一項:「想要設定更多的評量指標」!
或是從師資培育的把關做起呢?這叫做「職前品管」,有句廣告詞不也是這樣說的:「本公司不訓練員工親切,我們聘請親切的人做員工!」今年,我也參加 了一個《師資培育法》的修訂會議,裡頭有一個議題,就是「中小學師資要不要全面提昇為碩士?」我本來是傾向贊成,因為,芬蘭就是這麼辦的;它的效果是: 一、老師能力提昇,二、老師的社會聲望增加。但幾位參加討論的學者(本身也是大學師資培育單位的老師),卻對這個構想不怎麼捧場;理由是:以國內的學術紀 律看,學位並不保證品質!
難道,就無解了嗎?當然不是!只是,就像「提高檢察官的品質」、「提高法官的品質」、「提高律師的品質」一樣,20萬教師的品質提昇,絕對是一件大 工程,不是三言兩語交待得清楚的(複雜的問題,絕對沒有簡單的答案);但黃武雄教授所說的「有了人性化的教育環境,學校裡教師與家長的觀念、課程設計、教 學技巧等,便會慢慢發酵,慢慢成長」卻是一個重要的大方向。「人性化的教育環境」這個關鍵詞,才是我們應該積極追求的!所謂「以人為本」,不只是對孩子, 也應該是對老師、對家長,不是嗎?(至於我的答案?這篇文章已經超過3000字了,讀者不累嗎?)
忘了「小班制公投」是教師會提的吧!
------
附錄:針對「小班制公投」的「坊間反應」
「混的老師,給他一班25人,一樣照混,而大部份老師都是把工作當飯吃,過一天算一天。」
「一班40人,老師會去家訪兩人,一班25人,老師一樣還是只會去家訪兩人。」
「一班25人,只是讓老師少改幾本作業簿,少改幾張考卷,對教學品質有什麼幫忙?」
「現在教學品質低落,不是出在學生人數,而是老師沒有教學熱誠。」
「現在教育的問題是老師素質不好、能力差,跟不上現代社會孩子多元的學習方式,又缺乏熱誠;沒有堅持,只會隨著功利導向的家長亂舞。」
「教師會為何不先檢討不適任老師的淘汰方法、如何提昇老師的素質?讓老師的刷子更多?如何讓適當特質的人才能擔任教職?老師的素質才是目前影響教學品質的關鍵。」
「我支持教師會的用心,可是我不會去投票,因為我覺得教師會的目的是要更精緻的教學,這是好的;可是,不是改為25人一班就可以教學精緻化的。」
「我比較贊成像國外,一班有兩位導師–一正一副,孩子運氣再不好,總不會遇到兩位都是不良導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