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4 (創刊:2008/01/05) 主編:鍾漢清
http://hceducation.blogspot.com/
Quote from W. Edwards Deming:
Management of outcomes may not be any more than a skill. It does not require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outcomes may not be any more than a skill. It does not require knowledge.
Management's job is to look ahead. ( W. Edwards Deming:)
look ahead 前方を見る; 将来のことを考える ((to)).
『 1990年代末期我在中原大家開通識課程,碰到問題,不知如何教授企業管理知識給學生,他們都沒什麼工作經驗的。我特別向 赫伯特 A. 西蒙( Herbert A. Simon ,http://www.answers.com/topic/herbert-simon,中文名字司馬賀)大師請教。我當時將Simon 他怎麼說的整理出來,發表在網路上:現在修飾過的版本如下:
請教司馬賀管理教育
讀者當知,司馬賀( Herbert. A. Simon )為一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在 40年代創設(主持)的卡內基理工工商學院,是世界頂尖的,也出了一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這在《管理行為》中,有個案:「一所商學院的設計」。
我在 1999年2 月寫信向他討教管理學如何教?因為根據西方名校傳統,入門課要由資深的教授教,才會有融會貫通的樂趣。我以前在東海大學化學系四年級( 1990)實驗一年,所得的結論是:「管理學無法教,因為智慧無法傳授。」上學期在中原試一學期「近代管理學趨勢」,期終改論文作業時,才知自己教得並不好,因而學生所學到的甚淺。我感到很深的挫折,就向司馬賀大師請教:如果他是我,會如何啟發後輩學者?
他在3月5日('99)給我一封電子回信。其中有關管理學教育的一段,我翻譯出來給大家參考:
「如何教管理學(Administration)是個難題。目前美國大多數商學院所選出來的 MBA(企管碩士)大多至少有兩、三年商業實務經驗,這樣教起來就極不一樣了。要是學生沒有這種經驗背景,我總是試著要求學生把所就學的大學看成一個組織,以組織學的話來看待大學中的事情,從而能把大學當作實驗室的代替品。這並不改變你的論點(按:其實這是司馬賀在自傳《我生活的種種模式》中的看法):許多管理學上的原理(principles), 很簡單而又明白清楚;困難之處在如何根據所信的原理,養成力行的習慣。然而,我們不該從中得出結論說:習慣是不可改的。(按:《管理行為》中有專節討論組織的習慣與創新。)」
(我按照他的建議,希望學生研究中原大學,這可把他們難倒了,……我記得當時談很多電腦化註冊和選課系統… ..)
我又與他談「大中國區」的大學教育之「質」(例如,世界上真正的科學實証教育,並未在教育中生根立足,所以「怪力亂神」現象特別嚴重。)和「量」(台灣的高教並不符合人民的期望,而大陸的高教投資,遠低於發展之所需。台灣的所謂「追求卓越」,大筆的散財於高教,小學等基本教育和設備之質與量堪虞…)
他也強調落實常態編班重要性,他說,之前查到有些縣市違反常態編班,已移送監察院,希望大家秉持實事求事,努力做,雖現實層面會有壓力困難,但常態編班是既定政策。970114.」
hc 懷念的師長:高禩瑾院長
……..)
台灣的老師們可能一看到哈佛大學等都列入其中,自然產生「一見鍾情」的幻想,以為經由此龍門,一還可由此國際化、二來或可「提升品質」….)
政大EMBA與中山EMBA決定聯合退出《Cheers》雜誌的EMBA排名
『10月中旬,政大、台科大、交大、 清大、成大、中山六校宣布簽署「EMBA教育聯盟協議書」,共用EMBA資源建立平開放性的合作機制,扭轉逐漸惡化的競爭生態。
「品質必須維持!」談起退出排名及六校EMBA簽署協議書這兩件事,李志宏最在意的是「事件的本質」。他表示,必須嚴肅思考EMBA如何對產業、企業發展作出最大的貢獻,這兩件事目的都很單純,都在「以合作取代競爭」。
環顧歐美,甚或亞洲,許多著名大學重視的都不是競爭,而是建立自己的特色,以自己的特色和其他大學攜手合作、擴大國際影響力。近幾年國內商管學院跟著媒體起舞,耗費時間心力在排名上,其實是反其道而行的不智行為,因為「用同一把尺來衡量,是不可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