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Daphne Koller revitalize Coursera? After Setbacks, Online Courses Are Rethought

史 丹福大學資訊工程教授考勒(Daphne Koller)去年春季準備上「機率圖像模型」課程時,面對的是未知領域,因為當時超過4.4萬人登記要上這堂課-人數遠超過她在史丹福教書17年的學生 總數。她透過的正是和同事吳恩達創辦的Coursera線上教育平台,她也希望利用這個平台改善教育品質,提供學生更好的教育體驗。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s)平台Coursera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和全球107所知名大學合作,開設逾550堂課程,吸引全球逾570萬人加入,其中不乏美國加州大學、法國巴黎高等商學院,及中國北京大學等名校。
Coursera軟體會區分不同學校開設的類似課程。課程內容為預錄的演講,隨堂測驗會在影片暫停時進行,讓學生回答問題,接著影片再繼續播放,學生將獲得立即回饋,程式也會為學生的回應評分。
學生也能提出問題,其他學生選出最想知道的問題後,問題會寄給教授。學生能在Coursera論壇找到彼此,依語言和時區自行組成讀書會。
上完課的學生會拿到Coursera的結業證明。
44歲的考勒說,Coursera並非意在取代傳統大學,而是希望讓資源相對不足的美國公立學校學生,擁有更好的教育體驗,並提供專業人士再進修的機會。
她希望,教師的角色會改變,能多花時間在教學上,而非發展內容、備課和重複批改一成不變的作業;學生上課的真實意義也提高,能與其他學生和老師對話。
考勒出生於以色列,在當地長大,中學畢業後進入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就讀,年僅17歲就取得學士學位,隔年拿到碩士學位,再到美國攻讀博士,1993年她才 25歲,就獲得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接著於1993年到1995年在柏克萊加州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當時她也成為史丹福大學資訊工程系教職員。
考勒喜歡閱讀和健行,尤其熱愛到外國旅行,她造訪過加勒比海國家數次,也去過紐西蘭、斐濟、斯洛維尼亞、泰國和阿根廷等逾50國,她兩個女兒也去過希臘和哥斯大黎加等地。她的研究領域是人工智慧、以及在生技醫療科學的應用,也擅於研究如何分析大量複雜資訊。
考勒回憶,她約五年前很想了解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改善學生參與度,約莫同時,和她相識十幾年的老朋友吳恩達正在建立一套線上課程的軟體平台,不久後他們同意,運用新方法整合這些技術潛力龐大,便著手尋找創投業者注資。
考勒希望以科技改善教育的品質,學生能利用線上體驗按自己的步調學習,完全熟習一個主題後,再進行到下個階段。Coursera的目標是讓人們更容易接觸到高等教育,透過讓知名教師在網路上講課大幅降低教育成本。
考勒也希望利用Coursera找到商業模式,包括證書收費或為企業媒合工作。Coursera創立來,已成功籌得8,500萬美元。她 說,Coursera要獲利還言之過早,但已有營收進帳,Coursera於1月推出的認證證書計畫反應熱烈,已有上萬人選擇參與,短短幾個月內進帳近 50萬美元營收。
她坦承,從美國知名大學取得的認證證書,地位或許還不能與真正的大學學位相比,但Coursera已和美國教育委員會(ACE)達成協議,ACE將在評估一系列課程後,衡量是否提供認證,讓持認證證書的學生能符合取得學位的資格。
(綜合外電)
閱讀秘書/MOOCs是什麼?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s)全名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網路課程,讓大眾透過網路取得學習資源。MOOCs的設計和參與方式雖類似一般大學課程,但常不會給予學分,而會以評量的方式給學生學習證書。
MOOCs在2012年呈現爆發性成長,Khan學院、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平台相繼上線,去年也被紐約時報稱為「MOOC年」。全球民眾得以透過網路參與各地名校課程,MOOCs也成為學校與企業找尋優秀人才的平台。
【2013/12/3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史丹福大學教授考勒 讓宅學習變成好生意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392174.shtml?ch=fb_share#ixzz2owjwe6LV
Power By udn.com

免費公開在線課程試驗受挫

教育2013年12月14日
9月,Udacity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塞巴斯蒂安·特龍在舊金山舉行的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上談論高等教育的未來。
9月,Udacity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塞巴斯蒂安·特龍在舊金山舉行的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上談論高等教育的未來。
Stephen Lam/Reuters
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曾經吸引了世界各地16萬名學生聽了他的一個有關人工智能的免費在線課程,自此開啟了一場被人們廣泛視作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潮流,而兩年之後,對這種大規模課程進行調研的初步結果卻令人失望,迫使人們重新思考大學教學如何能夠最好地利用網絡。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研究生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針對100萬名大型公開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MOOC)的用戶進行了調查,本月公布了結果。根據此項調查,註冊網絡課程的用戶中,只有大約一半聽過一堂課,而只有4%的用戶完成了 全部課程。
圍繞着MOOC,眾多的期待和各界的宣傳都集中於它給那些貧困地區學生所帶來的希望,它承諾為那些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實現高等教育的學生送去課程。但賓夕法尼亞大學上個月公布的另一項調查發現,80%參與該大學MOOC的人已經取得了某一領域的學位。
而聖何塞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的一項可能是受到了最多宣傳的MOOC試驗已經以失敗告終。這是在一月份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大張旗鼓宣布的一個合作項目,有支持網 絡教育的加州州長傑里·布朗(Jerry Brown)參加。聖何塞州立大學和硅谷企業Udacity公司將展開合作,提供三個低價的、記學分的網絡入門課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學教授塞巴斯蒂 安·特龍(Sebastian Thrun)參與創建了Udacity公司。
特龍對於免費MOOC課程的低完成率感到不滿,他希望通過僱傭網絡導師幫助學生們堅持完成課程,來增加這一比率。而位於硅谷中心地帶的聖何塞州立大學則希望展示它在網絡學習領域的領導地位,並希望幫助更多學生。
但這些試點課程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每個課程大約有100人參加。儘 管得到了Udacity導師的幫助,但今年春季參與在線課程的學生——其中有很多來自奧克蘭一所特許高中——的表現不如在校上課的學生。代數課分數達到及 格水平的學生不足四分之一,而高中學生的及格率只有12%。
該項目已於今年7月暫停,目前尚不清楚何時、是否以及如何恢復該項目。聖何塞州立大學的教務長和校長都沒有回電話,發言人表示該校不予置評。
無論聖何塞州立大學的項目會怎樣,就連那些極力批評MOOC的人都不認為,這些課程就會逐漸消失。更有可能的是,這些課程會轉變成很多不同的形式:聖何塞州立大學正在利用edX製作的視頻,來對一些課堂教學做出補充,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且非營利機構edX還在製作視頻,用於高中的部分大學預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最大的MOOC公司Coursera正在嘗試將自己的課程在一名協調人的輔助下用於一些美國領事館的小型討論課中。
一些MOOC領域的開拓者正在利用一個不同的模式開展工作,也就是所謂的連接主義MOOC,這種模式更注重學生之間的聯繫與交流,而不是教授傳達的內容。
「感覺就像是,『MOOC已死,新MOOC永生,』」科羅拉多州立 大學-普韋布洛分校(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Pueblo)的教授喬納森·里斯(Jonathan Rees)說。他擔心,在線課程有一天會取代教授,也會成為削減教育投資的借口。「起初,大家都在討論MOOC的完全在線,但現在我們看到很多的實踐介於 在線和線下之間,連我都能看到這麼做的好處。」
對MOOC的猛烈宣傳推動了幾乎所有大學開始開發網絡策略。
鑒於MOOC的宣傳浪潮始於特龍的人工智能課程,那麼由他來代表對MOOC的重新思考也再合適不過了,此前《快公司》(Fast Company)雜誌的一篇人物特寫稱,特龍正在放棄大學課堂,轉而與公司合作開展職業教育,這些課程是收費的。
這篇特寫援引特龍的話說,Udacity推出的MOOC是一個「質次的項目」,「並不適合」處於弱勢的學生,此番言論在高等教育博客圈引發了一股評論浪潮。
特龍並不認同這篇文章,稱自己從未斷定MOOC不適合某一特定的學生群體。
「我關心每個人的教育,不僅僅是精英,」特龍接受採訪時說,「我們希望為每個人帶來高質量的教育,幫助每個人獲得成功。我的承諾沒有改變。」
雖然特龍表示與公司合作提高職業技能讓他「十分興奮」,但他還表示,他也正在與聖何塞州立大學合作改進軟件,以便未來的學生能有更多時間完成課程。
「那些宣稱我們的試驗已經失敗的人需要理解創新是如何實現的,」特龍在自己的博客寫道,「很少有什麼點子第一次嘗試就會獲得成功。創新的關鍵在於反覆嘗試。在學習成果和學生的參與度方面,我們都正看到大幅的改善。」
翻譯:許欣

After Setbacks, Online Courses Are Rethought

December 14, 2013

Two years after a Stanford professor drew 160,000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globe to a free online cours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arting what was widely viewed as a revolu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early results for such large-scale courses are disappointing, forcing a rethinking of how college instruction can best use the Internet.

A study of a million users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known as MOOCs, released this month by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found that, on average, only about half of those who registered for a course ever viewed a lecture, and only about 4 percent completed the courses.

Much of the hope — and hype — surrounding MOOCs has focused on the promise of courses for students in poor countries with little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But a separate surve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released last month found that about 80 percent of those taking the university’s MOOCs had already earned a degree of some kind.
And perhaps the most publicized MOOC experiment, at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has turned into a flop. It was a partnership announced with great fanfare at a January news conference featuring Gov. Jerry Brown of California, a strong backer of online education. San Jose State and Udacity, a Silicon Valley company co-founded by a Stanford artificial-intelligence professor, Sebastian Thrun, would work together to offer three low-cost online introductory courses for college credit.

Mr. Thrun, who had been unhappy with the low completion rates in free MOOCs, hoped to increase them by hiring online mentors to help students stick with the classes. And the university, in the heart of Silicon Valley, hoped to show its leadership in online learning, and to reach more students.

But the pilot classes, of about 100 people each, failed. Despite access to the Udacity mentors, the online students last spring — including many from a charter high school in Oakland — did worse than those who took the classes on campus. In the algebra class, fewer than a quarter of the students — and only 12 percent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 earned a passing grade.

The program was suspended in July, and it is unclear when, if or how the program will resume. Neither the provost nor the president of San Jose State returned calls, and spokesmen said the university had no comment.

Whatever happens at San Jose, even the loudest critics of MOOCs do not expect them to fade away. More likely, they will morph into many different shapes: Already, San Jose State is getting good results using videos from edX, a nonprofit MOOC venture, to supplement some classroom sessions, and edX is producing videos to use in some high school Advanced Placement classes. And Coursera, the largest MOOC company, is experimenting with using its courses, along with a facilitator, in small discussion classes at some United States consulates.

Some MOOC pioneers are working with a different model, so-called connectivist MOOCs, which are more about the connections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students than about the content delivered by a professor.

“It’s like, ‘The MOOC is dead, long live the MOOC,’ ” said Jonathan Rees, a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Pueblo professor who has expressed fears that the online courses would displace professors and be an excuse for cuts in funding. “At the beginning everybody talked about MOOCs being entirely online, but now we’re seeing lots of things that fall in the middle, and even I see the appeal of that.”

The intense publicity about MOOCs has nudged almost every university toward developing an Internet strategy.

Given that the wave of publicity about MOOCs began with Mr. Thrun’s artificial-intelligence course, it is fitting that he has become emblematic of a reset in the thinking about MOOCs, after a profile in Fast Company magazine that described him as moving away from college classes in favor of vocational training in partnerships with corporations that would pay a fee.

The profile quoted Mr. Thrun as saying the Udacity MOOCs were “a lousy product” and “not a good fit”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 unleashing a torrent of commentary in the higher-education blogosphere.

Mr. Thrun took issue with the article, and said he had never concluded that MOOCs could not work for any particular group of students.

“I care about education for everyone, not just the elite,” he said in an interview. “We want to br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 to everyone, and set up everyone for success. My commitment is unchanged.”

While he said he was “super-excited” about working with corporations to improve job skills, Mr. Thrun said he was working with San Jose State to revamp the software so that future students could have more time to work through the courses.

“To all those people who declared our experiment a failure, you have to understand how innovation works,” he wrote on his blog. “Few ideas work on the first try. Iteration is key to innovation. We are see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outcomes and student engagement. ”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東海的極有限資源



Our very limited resources

月前,我跟鄧益裕學長說,東海的許多方面的作為,都遠比東吳大學和輔仁大學差。譬如說我在這兒發表過的輔大董事會公開、二十幾年來有醫學院,出版社每年出版數十本書……。東吳大學近60年的校史,可以說是困中求生存,他們的校友通訊從2006年起就是電子月刊。

鄧學長說,他們是台北地區的大學…..
我忘記說,1960-70年代,我們會這樣說嗎?

現在東海似乎只想在中區與逢甲和靜宜競名。甚至於都不談中國醫藥大學系統 (含亞洲大學) 的遙遠領先----黃榮村校長有次跟去演講的許達然老師說,你們東海除校園之外,還剩下什麼。(幾年前我用校園之美,來說服一位朋友的女兒選東海,她到東海的相關科系網站一看,看見東海的破舊。她去元智。

在程校長的年代,羅時瑋先生跟我說,校長每年獎勵重點系的預定只有約160萬,各系每年輪流拿此補助款。在資源這樣貧乏的東海,竟然將大筆的資源拿去辦博雅書院,我實在想不通…….(當然,它現在是president-maker,校長會支持,要把招待所等,改成博雅的資源……) (待續)



新人新政---公關的YouTube
湯校長是新手。他用了些新人。大學中的人的績效,通常要稍長的時間才能彰顯出來,可是,有的新政你可以感覺到它的良窳。

譬如說說我的YouTube ,訂閱了東海大學和其他英美大學的,你可以發現,東海的,在前幾個月前活躍約一個月,然後就死了。(我的同學蔡副校長約8個月前曾說,東海實在沒人才和資源、YouTube上屢試屢敗---我實在無法接受這樣悲觀的說法。)

多虧沈金標先生當初在fACEBOOK某群組收容我,才讓我知道公關頭頭忙著投入一場揭弊事件。湯校長在月前有一封留言給他,不過似乎很不容易平息他的心情。

這件事,近來表面平息了。不過、我預估,「YouTube 東海」可能也要好好停擺一陣,讓大家好好思考「東海」這品牌如何復活 (「東海品牌」是這位公關的關鍵字,我認為是捨本逐末)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念博士不如去就業(周祝瑛)/各種排名與論文KPI/​頂級期刊的迷思(李中志)

​頂級期刊的迷思

作者:李中志(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電腦科學教授)

今 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由美國與德國三位知名生物學家共同獲得,其中一位是來自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蘭迪‧謝克曼(Randy Schekman)教授。謝克曼早在20年前就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歷年在頂尖期刊發表的重要論文多不勝數。然而就在上上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前 一天,謝克曼在英國衛報發表了一篇令人意外的短文,宣稱以後他的實驗室再也不向頂尖的期刊發表論文,還直接點名《自然》、《細胞》與《科學》這三本生命科 學界最頂尖的期刊。

謝克曼認為這些頂尖期刊為了衝高其「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以非科學的目的引導研究方向,猶如限量發行的名牌皮包,刻意製造一個不健康的競爭環境,嚴重扭曲科學研究的動機與客觀性,讓這些頂尖期刊 不再是最佳科學成果的保證。其實這是離一般大眾相當遠的議題,但這篇短文一發表立刻被瘋狂傳閱,不數日便有上萬人引用,顯然已在英美的學界激起共鳴。

計算點數扭曲研究

頂著諾貝爾桂冠的光芒,謝克曼講出了許多研究者敢怒不敢言的心聲,但由上述期刊的主編回應來看,似乎對謝克曼的抵制不置可否,並不在意。這些期刊的態度之所以如此傲慢,來自供需失衡,對這些頂尖期刊而言,諾貝爾獎得主不算稀客。

隨 著研究總量的暴增,學界為了方便行事,用各式各樣的指數來量化研究成果的優劣,再以計點制來評鑑研究者。但若只知機械式計算點數,研究工作將被扭曲為病態 的競爭。結果就是讓許多好的研究者,尤其是剛進學院的年輕教授,為了生存只好去追逐熱門題目、漸進式發表研究成果、共同掛名、在熱門問題上對小枝小節敲敲 打打,這種策略性的研究,對一個初入門的不知名研究者而言,是比創新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更容易擠進頂尖期刊的。等而下之的,更有製造假數據,買賣論文的怪異 現象。

評鑑觀念恐該調整

其實對「影響指數」或名牌期刊的迷信,這幾年已普遍在美國的學界引起反思,謝克曼不是第一 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許多系所已逐漸捨棄以期刊的計點做為評鑑教授研究的唯一標準,我們認為,做為一個經過學院完整訓練的評鑑者,應該具備能力根據內容 來判斷一個學術論文的好壞,而不必機械式的計算它在哪裡發表的點數。台灣學院的評鑑觀念,似乎也到了要調整的時候了。




「話說十幾年前大學很窮,希望教育部多給錢,遂央請幾位德高望重的士林大老向教育部建言,提出5年500億(頂尖大學)計畫。立法院要求設立量化目 標,以免浪擲納稅人的錢,於是教育部提出世界大學排名的目標以及論文數的指標。要衝高論文數就必須增加博士生名額,而博士生是從碩士生來的,所以各大學紛 紛增加碩博士生名額,果然,10年來臺灣各大學的論文產出迅速成長,也因此在各種世界大學排名不斷往前邁進。」

這種生態,吳誠文稱之為學術界代工文化,「各種排名與論文KPI就像產品規格一樣,客戶一下單,規格有了,學術代工產業就迅速完成任務,不必煩惱市場的開拓。」

教授的KPI主要是論文數,「而論文產出又極度仰賴作為研究主力的博士班學生,所以博士班學生如果不見了,教授就沒戲唱。」於是乎,碩博士生英文再菜,程度再差,天龍國頂尖大學都必須錄取,畢竟,台灣的大學排名和學術代工生意就靠他們了。

 

焦點評論:念博士不如去就業(周祝瑛)


 國內各大學博士班的招生缺額逐年增加,因此,台大今年(2013) 改採1年2次招生的策略,但10月首度舉辦博士班甄試入學的結果,仍出現6成5缺額。為此,嚴長壽先生提出嚴重質疑,認為台灣不需要這麼多博士,台大不應因招不滿博士班缺額而帶頭重招!
從十多年前,國內在教育部政策鬆綁與選舉民粹的推波助瀾下,忽略了少子女化時代的來臨,而廣設高中、大學,結果各大學廣招碩、博士,雖然讓國內各行各業人員普遍學歷大幅提升,但高教擴張卻帶來許多後遺症,不但衝擊整體技職教育體系與就業市場,也造成許多大學教師即將面臨因少子化招生困難而被迫離職的窘況。尤其嚴重的是博士班畢業生因大學教職僧多粥少,企業需求短絀,已經很難找到工作。筆者特此呼籲:面對國內高教嚴冬,建議有意報考博士班者三思! 

大學招生面臨缺額

首先,台灣高教中的「2015大限」已無法避免,屆時整體大學新生將出現近三分之一嚴重缺額 (一年約減少五萬五千人),大約到了2021年開始,博士班招生缺額更困難。如果主管單位與各大學相關機構對於整體高教 (尤其是博士班) 的結構不及早重整,並尋找因應策略,屆時博士班招生大海嘯,後果將嚴重影響整體高教的發展!
其次,從近年來台灣高教擴張的過程中,根據蔡宏政、陳東升、陳也禎等教授的研究,過去十年來國內博士研究生人數大約增加 2.44 倍;但各大學專任教師數目僅增加 1.24 倍,且博士生的增長速度更快。加上國外大學博士畢業生返國求職,整體博士就業市場已經飽和甚至過量,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博士畢業生,恐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就業市場挑戰!
第三,近年來各大學國科會、頂尖大學計劃、世界大學排名、大學評鑑等政策推動中,各大學徵才條件比以往更加嚴苛,不分領域專業,不但要看畢業是否來自名校,還要看在有無國科會研究計劃、有無SSCI 、SCI等論文發表、外語程度與社會網絡關係如何等等條件。有些要求早已遠超過上一代學術工作應徵者的門檻,甚至其中充滿了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條件 (如只能以契約型條件一年一聘等)。 

博士生須身兼數職

第四,在上述大學評鑑壓力下,大學教授的首務不再是教學,而是忙於國際期刊論文的發表(如:SSCI)。許多實驗室與各項計劃需才孔急,徵人協助與合作發表。
因而,博士生必須身兼數職,不但需要協助教師的教學,甚至研究與發表都不能免,每月領取的微薄助理薪資,只夠餬口。
第五,許多大學對於博士生又訂定各種論文發表點數畢業門檻,讓整體博士養成教育淪為論文發表點數競技場,讓年輕的博士世代,不論在找指導教授或發表論文等方面,為了能順利畢業與日後就業發展,必須步步為營、斤斤計較。
由此可見,國內學術界過去所標榜的「教自由、學自由」與「為學術而學術」的氛圍已經不再!年輕人與其困守在學術象牙塔,不如及早出去尋職或創業,奮力一搏,以免整個人生都因為讀博士而受到耽誤與影響! 
政大教育系教授、教改論壇執行祕書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Paul Buckland who stood up against dumbing down of degrees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 who stood up against dumbing down of degrees

Paul Buckland refused to pass students who didn't understand the basics of archaeology - and he's just one of many academics under pressure to raise the marks of undeserving students. So will Buckland's legal victory halt the destruction of standards in some universities, asks Julie Henry

Paul Buckland
Paul Buckland at his home in Sheffield Photo: RII SCHROER
When Professor Paul Buckland settled down in his garden one summer's evening to mark exam papers from his second-year archaeology students, he was expecting the usual range of responses. But it soon became clear that the scripts had plummeted to new depths of ignorance.
In one paper, the decline of elm trees was attributed to diseases passed on by dogs. Next, a student explained that the volcanic eruption in Pompeii had "changed the pattern of human evolution". By the time he read that farming caused smaller jaws in humans, his head was practically in his hands.
The professor failed 18 out of the 60 papers he marked. And that was where his problems began.
For three years, the academic has been embroiled in a conflict with Bournemouth University over its decision to overule his professional judgment on the standard of his students' work and increase their scores.
The battle has effectively ruined his career. At the lowest point, Professor Buckland was even forced to ask his 89-year-old father for financial help.
But last week, a decision by the Court of Appeal hopefully marked the end of his ordeal. To the academic's immense relief, the court upheld his contention that the south-coast university raised the grades of weak students without his knowledge, and that his resignation, when it refused to reinstate his marks, amounted to constructive dismissal.

But the 62-year-old's nightmare has also cast light on a more widespread issue that vice-chancellors steadfastly refuse to acknowledge. According to Professor Buckland, a battle for standards is raging within parts of the UK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On one side are academics anxious to maintain quality and control over the courses they teach. On the other are managers, generally in newer institutions, who regard students as pots of cash and care more about recruitment and drop-out rates than ensuring that students' marks reflect the work they do.

"The implications go way beyond Bournemouth," said Professor Buckland. "Before last week's ruling, the message sent out to universities was that you could bully staff into upping grades – 'if you don't give the marks we want, we'll get someone else to do it for us' – which is what happened to me."

The saga began in 2006 when his department decided to remark the papers the professor had failed – 14 after students had resat – even though a second marker endorsed his scores, as did the external examiner. On the basis of this fourth assessment, scores were increased by up to six percentage points, moving several students from a clear fail to a pass.

These were students, the professor said, who after two years of an archaeology degree did not know if the mesolithic age came before or after the neolithic.
"The papers were farmed out to someone who didn't have the necessary expertise and it was all done behind my back," said Professor Buckland, who lives in Sheffield with his wife, Joan.

"It makes a mockery of the entire system if the relevant expert in the field is not allowed to return the marks. We get students who have to work damned hard to get their degree. Then there are students who just drift through,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s in bars, being given the same degree. It's an insult to the people who have worked hard."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as the effects of the relentless expansion of student number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have been felt, evidence has been emerging of "dumbing down" in some institutions.

The cases reveal staff under pressure to bump up results and ignore rampant plagiarism by students. If the pass rate is too low, lecturers are questioned by university examination boards, regardless of a student's attendance or the amount of work they put in. Any academic who sticks his head above the parapet to complain faces the wrath of university authorities.

Walter Cairns, a law lecturer at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was kicked off the institution's academic board last year when he revealed in a submission to MPs on the universities select committee that 20 marks were added to the scores of around 90 students study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in 2005 because their results were so bad.
Sue Evans, an economics lecturer at the same institution, told the committee that marks were frequently revised upwards without justification.

At De Montfort University, in Leicester, internal documents revealed that the university had "upgraded" a number of first- and second-year pharmacy students – effectively lowering the pass mark on one course to 26 per cent – after half of them failed their exams.

Staff who taught and marked the papers said that some students were simply "not up to the rigours of the programme" and, in many cases, "had a poor attitude to work".

Similar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by lecturers at Hertfordshire, Teesside and Central Lancashire Universities. Students are turning up on campuses less well prepared than ever before. Even those with passable A-levels are struggling to cope with the essay writing, book reading and independent work required at degree level.

Many academics blame the education students receive at secondary school. The argument is familiar – exams are getting easier and a narrower curriculum is failing to teach content which is crucial to further study.

Last week Sir Mark Walport, the director of the Wellcome Trust, added weight to the argument. His government-commissioned report found that multiple choice, short answers and modular exams were damaging the study of maths and science.
The knock-on effect is that academics in some institutions are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to give undergraduates higher grades than they deserve. A recent poll of 500 dons found that 77 per cent felt coerced in to awarding inflated marks. Two thirds felt that the increase in first-class and upper-second degrees was not a sign of improving standards, and more than half said that reports that universities were dumbing down "were not overstated".
Professor Buckland, the first in his family, with his sister, to go to university and a staunch supporter of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agrees: "We have a ridiculous system where quality is gauged by the number of firsts you award. When I taught geography in Birmingham in the 1980s we went for three years without awarding a first. There was no complaint. A good 2:1 was recognised for the high-level qualification it was. Birmingham recruited top-class students but in those particular years, they were not quite the level of a first.
"If we did that now, there would be a public inquiry. In the past a 2:2 was a credible degree, now it's seen as almost the equivalent of a fail. That is an appalling situation. British degrees are no longer valued in the way they were on the continent."
A damning select committee report published last summer said the system for checking university standards was "out of date, inconsistent and should be replaced". It also accused vice-chancellors of "defensive complacency" over the system and said that whistleblowers, like Professor Buckland, needed more protection.
MPs recommended that 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QAA), which checks that university procedures protect quality, be abolished or transformed to give it powers to police teaching and degree standards. Not everyone agreed with them, including Peter Williams, former head of the agency. He said that a "Spanish inquisition" of the university sector,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in the world, was unwarranted.
More importantly, an Ofsted-style university inspectorate would be expensive. In an era of swingeing cuts to higher-education funding, pouring cash into this quango is not on the agenda.
On Friday, Bournemouth University decided not to appeal against the Court of Appeal ruling. In a statement, it said that the case was a matter of employment law and not a matter of academic standards.
"There is not and has not been an issue over quality and standards at Bournemouth University," said a spokesman. "The 2008 QAA audit said academic standards were sound."
For Professor Buckland, the decision, which will mean substantial compensation, could not come too soon. "It has been difficult for my family, my wife," he said. "We've been living on savings and the small amount of consultancy work I've got. I'm driving around in my father's car.
"The system really does work on fear. If you had a young family to support, you wouldn't be able to afford to put yourself in the firing line."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哈佛大學的學生成績評級通貨膨脹 grade inflation/臺灣大學某新生墜樓亡 





台大新生墜樓亡 母開導變口角泣「是我害了你嗎?」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3年 12月 08日 10:09
社會中心/台北報導6日晚間10時左右,國立台灣大學的生命科學館,驚傳一起墜樓意外。一名就讀園藝系的陳姓大一男學生,入學後因興趣不和導致成績不佳,萌生休學念 頭。母親得知後從台南北上,和兒子促膝長談,不料卻發生口角,陳男一時脫口而出「媽,妳是不是不要我了。」之後發生意外,陳母痛哭「是我害了你嗎?」
台大的生命科學館,6日晚間10時發生墜樓意外。當時突然傳出一聲「砰!」的巨響,民眾聽見趕緊前往查看,發現有人墜樓倒在生命科學館前,趕緊報警 送醫處理。男子送往台大醫院急救後,仍因傷勢過重宣告不治。警方追查死者身分,是1名就讀園藝系大一的陳姓男大生,他今年才透過繁星計畫錄取該系。
警方在生命科學館的12樓頂樓發現死者皮包,確認陳男的身分,並通知陳母前來認屍。根據《中國時報》報導,陳母表示兒子入學後,發現興趣不和導致成 績下滑,壓力愈來愈大而產生休學念頭,她得知後5日從台南北上,希望能夠開導兒子,不料卻在溝通時起口角不歡而散,之後電話連絡兒子說要返回台南,他卻一 時脫口而出「媽,妳是不是不要我了。」
陳母擔心兒子狀況,連忙衝入宿舍找人未果,沒多久後就傳出噩耗,有其他學生發現趕緊報警,無奈仍回天乏術。陳母難過地無法接受,在醫院泣不成聲,痛哭直喊「是我害了你嗎?」而她也質疑校方的輔導機制失能,才會痛失愛子,校方學務長坦言輔導機制不夠盡責,未來會加強改進。




The Harvard Crimson
NEWS ALERT | Tuesday, December 3rd, 2013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程海東 東海大學校務報告 2006年6月21日/2010-01-25 


我不知道為什麼收藏東海大學程海東前校長的這兩次校務報告
當作紀錄吧!


====

校長這幾句寫得好耶!尤其是最後一句! Tte formal responsibilities of university governing boards are significant even as they are few in number. They include preservation of the university charter;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fundraising; liaison with external agencies and political bodies; budget approval; oversight of campus policies and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perhaps most important, hiring and evaluating the ongoing performance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2010-01-25 東海大學第31屆第12次董事會議 2010-01-25 公關室
 

東海大學第31屆第12次董事會議
校務報告 
程海東 2010年1月22日
林董事長、各位董事,大家好:
  第二教學區管理學院轉角處,洋紅風鈴木紛紛綻放花朵。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粉紫的花朵更顯亮豔。穿起厚重外套的師生們,往來穿梭其間。寒流來襲的校園,魅力不減,美麗依然。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第11屆第7次理事暨第5次監事聯席會議,已於98年12月10日假本校第一會議室召開。這是海東接任理事長以來第一次舉行 會議,會中針對私校退撫新制進度、公保回復勞保以及兩岸合作交流規劃進行熱烈討論,並通過年度預算和諸項年度會議及活動主軸。

  承蒙董事會的提攜與厚愛,於98年12月14日第31屆第1次臨時會議通過海東繼任第三任校長。海東將在同仁緊密合作下,繼續秉持步步為營的精神,努力達成各項目標。

   本校於98年12月19日下午舉辦博雅講堂,邀請洪蘭老師到校演講「人類的行為模式」,前往聆聽的同學非常踴躍,總計有223人(非院生89人)。博雅 書院以募款方式,自給自足。成立一年多以來,課程規畫涵蓋甚廣,「六藝活動」、「世界議題」、「國際化活動」、「東海講堂」……績效良好,已形塑本校特色 之一。此外,本校已將書院發展的課程或活動,經由「卓越計畫」逐漸推廣到全校學生。

  99年1月1日起私校將依「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條例」實施儲金退撫制,為使同仁能了解該制度的內容及個人退休權益,特邀請參與規劃的實踐大學人事室葉至誠主任於98年12月28日中午蒞校專題講演。本次說明會特別感謝葉至誠主任蒞校講演。

   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分區市賽日前台中區成果揭曉,東海大學音樂系囊括了男聲獨唱男中音組、女聲獨唱女高音組、中提琴獨奏組所有名次,而聲樂組成績傲人,共 計12個名次而東海佔其中11名。另外,臺中市清淨家園綠網天羅專案(EcoLife)獎勵活動,本校積極經營綠網部落格爭光,榮獲教育組大學分組第一 名,將於1月25日接受市政府表揚。本校參加環保署「98年度台灣公廁整潔品質提升計畫」評鑑,歷經25個縣市〈全國3萬座公廁〉層層評核,本校榮獲全國 「優等獎」。凡此種種,都是教職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和表現。

  本校擬價購校區內東北角與民間人士共有持分的8筆土地案,業經98年11月20日董事會同意,依據董事會決議指示辦理事項,於99年1月8日召開校區開發規劃小組討論。

  另外,擬出售東海別墅新興路1巷3號校產所需相關文件,依據教育部頒布檢核表須附項目,正辦理委託專業事務所鑑價及彙整相關資料,於99年1月8日召開校區開發規劃小組會議討論。
教育部復函,將「本校購買與承租國有財產土地,擴充校地興辦事業計畫書,及指明價款來源」等相關附件轉送財政部請行政院審核。

壹、教學
  98年度系所評鑑工作已於98年11月9日展開,並在14日圓滿結束。感謝同仁們事前準備工作的辛勞,以及評鑑過程中的招待與簡報等事項。
  本校將積極推動並鼓勵院系成立學程與創新學程,透過學系相關學程與跨領域學程規劃,並配合社會需求及多元文化的課程,以充實並強化相關學科的連貫性,進而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
98年度教學卓越計畫第四次決策小組會議於98年12月9日舉行,會中除依教育部歷年來審查重點意見及98-99年度教學卓越計畫預定目標,逐項討論本校98年度教學卓越計畫相關制度面之執行與規劃,並研議相關配套措施,以有效改善並落實各項計畫執行策略與方式。
   98年度教學卓越計畫第三次工作會議於98年12月24日召開,共同討論本校98年度教學卓越計畫各項質量化績效,同時責請各計畫於99年1月6日前依 其規劃填覆計畫執行項目與本校98-99年度教學卓越計畫預定目標關聯表,並期以永續及長效性的內容為各項計畫執行方向,以期精進本校教與學之環境。
   為提升本校教與學環境,本年度各計畫努力規劃相關提升教學環境工程、課程教室、學生交流空間、學習輔導專區及新增建置教學設備、各類教學、服務資訊平台 等項目。教學卓越總計畫辦公室依其規劃定期督導相關請採購及驗收等作業流程,以確實掌握各項執行項目及執行時程與成效。
98年度本校推薦購書活動由教學卓越計畫經費提撥400萬元,依本校線上推薦購書辦法,進行教師及學生之推薦圖書購置,以補足教師及學生所需圖書資源。截至目前為止,該項活動推展順利確實,經費執行率已高達99.42%。
   本校97學年度教學創新獎勵案,獲獎者:化學系梁碧峰老師(教材編輯─『材料化學』)、工業設計學系王中行老師(電腦輔助設計)、物理學系施奇廷老師 (電影中的物理學探究)、生命科學系孫義方老師(熱帶生態學)、餐旅管理學系林万登老師(會議管理)、數學系沈淵源老師(微分方程)等六位老師。至99年 1月31日止,於圖書館舊流通櫃台公開展覽,歡迎全校師生踴躍參觀。
98學年度教師「特優教學獎」得獎人:詹家昌教授(財務金融學系)、卓逸民教授(生命科學系)、阮偉明講師(建築學系)、朱岐祥教授(中國文學系)、王啟明助理教授(政治學系)、陳潭教授(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David Decker副教授(外國語文學系)。
  根據10月報部資料,本校98年10月,教師名額為535名(97年10月為504名),增加31名;98年10月,職員(含編制內約僱)名額408名(97年10月為426名),減少18名。

貳、研究
  為鼓勵教師申請國科會計畫,本校於12月9日在求真廳辦理「國科會計畫撰寫座談會」,邀請具有執行研究計畫豐富經驗的教師分享研究計畫撰寫心得與審查經驗,藉以鼓勵更多教師提出計畫申請。
   本校98年度國科會獲得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件數,截至98年12月16日止共計182件,研究計畫金額達140,346,000元;國科會補助產學合作計 畫計9件,計畫金額計4,438,448元。目前仍有計畫在申請與審查中。此外,為能增進教學、研究與出版,「提撥專案配合款」截至目前補助19個申請 案,合計補助3,422,285元;申請2009 TEFA英文審稿費,共補助41人次,補助56篇論文,合計補助129,574元。
  98年 獲得國科會產學合作計畫9件,計畫名稱分別為:財務安全規劃需求分析開發計劃、植基於應用樣式之可重覆布設Zigbee嵌入式軟體框架、以樣板為基礎之軟 體工程及其理論與實務驗證、智慧型用藥監控系統、開發型產學合作計畫—於協同配置資料網格環境中具適應性複本管理的高效能醫療影像儲傳系統之實作 (2/3)、真空消失模用之聚丙烯酸脂發泡材開發、太陽能產業的生產排程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置、鋼材資源管理決策支援系統建構及金屬最佳化切割、產學合作計 畫-具無線控制與溫度感測之LED驅動器模組之研製。
  98年獲得整合型計畫共有9件,總計畫名稱分別為:柳杉人工林疏伐經營對生物多樣性、生 態系結構與功能影響及復育過程之研究、高瞻計畫、能源國家型人才培育自由導向整合型計畫、軟性顯示器生產製造及產業發展之研究、多核心嵌入式軟體之模型驅 動整合開發環境-VMC、雙魚座:點對點格網系統/Pisces: A P2P Meta-Grid System、泥渣廢棄物處理轉換環境淨化資材之研究、應用於智慧電網之先進民生電能管理節能系統研發(1/3)、中部地區生態系節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之 跨海拔比較研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截至98年12月31日止,本校教師提出申請99年度國科會研究計畫(NSC)的件數高達236件,創歷史新高。足見本校學術風氣和水準明顯提升。
本學年度增設調整系所申請案,計有4個單位申請,已於98年11月23日召開第一次研究發展委員會討論,目前通過跨國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法律碩士在職專班二案,並送教務會議審查,再依序送本次校務會議以及董事會討論核定後於6月份送教育部。

參、校園重大工程
  東大附小 已於98年12月24日下午3時,假附小學生活動中心前廣場舉行新建教學大樓工程動土典禮感恩禮拜。在完成動土儀式後,施工單位特別準備陶土板,所有與會 嘉賓興致勃勃在陶土板上蓋下手印並刻上名字。窯燒之後,這些蓋上手印的陶土板將作為新建大樓建材的一部分,共同為新教學大樓的誕生留下珍貴的紀念,也為附 小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石。
本校其他硬體建設執行狀況簡報如下:
1.學生宿舍第一期─a.停車場及機車停車場劃線工程。b.全區植草工程。c.缺失改善中。
2.教師宿舍暨退休教職員宿舍─a.甲乙丙棟R2F鋼筋綁紮及樑版組模。b.1-4樓泥水粉刷。c.浴廁防水施作。d.1-5樓輕隔間施作。
3.附屬中學第三期校舍(學生宿舍)新建工程─a.5、6樓泥作粉刷。b.外牆木纖板抿石子。c.電梯施作。d.浴廁壁磚及地磚貼作 e.樓梯磚施作。
4.全校環境影響評估委託服務─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函送修正說明書審查修正意見,須於99年3月20日完成函覆。
5.體育場─設計上大體定案,待完成辦理全校環境影響評估後再予進行,現進行細部規劃設計。

肆、國際交流  98年12月 24日中午,本校於奧柏林廣場舉辦2009年聖誕歡宴。為慶祝本校與沖繩國際大學協定20週年慶祝活動,特邀請沖繩國際大學在本校留學的學生,及下學期將 赴沖繩交換學習的學生共同參加。會中展示兩校協定20週年紀念版的鮮奶瓶,該紀念版鮮奶將發行一萬瓶,讓本校師生及台中居民共同分享此喜悅。
  本校受教育部高教司委託,於今年1月14日假本校求真廳辦理中區的陸生在台座談會。座談會分為二大議題:「陸生來台學習心得交流及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及「本地生對陸生來台學習及開放陸生來台就學看法」。
國際交流是本校重點工作之一,近年來在國教室同仁努力下,繼續辦理交流與開拓工作:
☉雙聯學位
˙澳洲姊妹校新南威爾斯大學材料科學系陳立業教授將於98年12月中旬來訪,與本校會商繼續推動兩校雙聯學位合作計畫,並對化學系、化材系、物理系、電機系師生舉辦一場說明會。
˙美國姊妹校天普大學國際合作中心暨科學科技學院Dr. Olga Vilceanu於99年1月13日來訪,與本校會商繼續推動兩校雙聯學位合作計畫,並對全校師生舉辦一場說明會。
☉締結學術合作計畫
˙本校與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的雙聯學制合作協議,於98年11月24日教務會議決議通過,接著將與該校簽署兩校雙聯合作協議。
˙98年12月15日與韓國漢陽大學簽署兩校合作協議書,建築系並與漢陽大學工科學院建築學部簽訂國際學術交流協定書。成為本校第109所姊妹校。
˙本校與大陸湖南大學及南開大學分別於98.12.16及12.24簽署兩校學術合作協議;大陸華南理工大學也將與本校進行雙邊合作協議。以上三校均為大陸985工程重點大學。
˙1月18日,中國福州大學王健副校長等4人來訪,與本校簽訂合作項目協議書。
☉外賓來訪
˙98年11月26、27日大陸湛江師範學院張蘭英副校長等一行五人來訪。此行欲請教本校博雅教育、師資選拔、聘用、培養、管理機制和辦法、校園文化建設情況、學生事務管理模式,並洽談合作具體事宜,如學生交換、教師進修和學術交流等。
˙西班牙姊妹校University of Sevilla 代表於98年12月4日拜訪美術系及國教室,並洽談交換學生計畫相關事宜。
˙98年12月7日,溫州大學蔡袁強校長等一行五人來訪,並商談兩校合作相關事宜。
˙上海復旦大學副校長等一行八人於98年12月18日來訪。
˙98年12月23日,美國University of Indianapolis藍采風教授(第8屆社會系校友)來訪,洽談具體合作事宜。
˙98年12 月24日,日本姊妹校千葉大學洛河教授應本校物理系邀請演講,並洽談兩校未來合作相關事宜。
˙日本國立音樂大學(Kunitachi College of Music)校長和校董一行五人於98年12月28日來訪。與本校音樂系學生共同合作演出並舉辦大師講座,以及共商未來合作相關事宜。
˙98年12月30日菲律賓大學、菲律賓師範大學、遠東大學、聖多碼斯大學校長、副校長等前來訪問。
˙英國牛津大學Balliol學院對外發展部主任Alastair James教授於99年1月5日來訪。

伍、推廣工作
  繼清水高中之後,忠明、立人等高中也委託本校協助規劃英語會話、全民英檢、多益課程。本校另規劃98年12月份起至各高中舉辦下學期課程說明會。此外,自98學年第二學期起本校將在宏仁國中開辦碩士學分班,第一次將先開設「青少年問題研究」及「教學研究所」兩個科目。
  為增進與策略聯盟高中校際合作,本校除推出一系列高中生營隊及海外參訪團,並於1/6與策略聯盟高中教務主任餐敘,期望透過實質交流方式,更加強及暢通合作管道。
  台灣康寧玻璃顯示股份有限公司委託本校辦理「進階社交英文班」,並計畫於99年3月開課,希望藉此課程的執行,開拓與康寧更多的合作機會。
  隨著數位相機的普及,數位相機已如手機一般,成為許多人的隨身配備。利用相機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已蔚為流行。『數位攝影創作班第7屆』自招生以來,報名情況頗為踴躍。
  本校於98年12月16日與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合辦「雙贏的人際溝通—分享卡內基金科玉律」座談會,特別邀請國內卡內基訓練專家黑幼龍先生主講。學員反應熱烈,受益良多。當日晚上則邀請聯強國際集團杜書伍總裁演講「打造將才基因」主題,會場座無虛席,獲得高度肯定。
   教育部人力加值方案第三期經費申請已於11月25日函送教育部,本次共計申請8個課程經費,包括4個企業委訓課程,茂德科技-職場商用日語、創意空間設 計實務,友嘉實業-商用日語實務班,高鋒工業-商用英文加強班,3個專業性課程及1個一般性課程,預計可申請經費為1,147,200元。
  教育部人力加值方案第四期課程審查結果已公告,本次申請68個課程,通過59個課程,包括財金類、語文類及管理類等,所有課程已上網招生,本案為教育部補助大專以上待業或休無薪假學員,提供學員自我充電的學習管道,希望藉由本方案提昇學員職場競爭力。
  本校推行多益訓練專案二年多來已漸獲肯定,日前即有雲林科技大學企管在職專班委託本校協助該班學員規劃「新多益訓練專案」,針對該領域將推出創新方案與作法,持續拓展市場。
  本校『服裝打版師專業培訓班』第一屆18位學員於98年12月26日圓滿結業,學員對老師的專業能力、教學方式及學習效果,都有極高的滿意度。第二屆招生順利於1月9日開課,靠第一屆的高口碑,第二屆報名人數已超過額滿人數30人。
   配合教育部人力加值方案-品牌行銷管理實戰班,本校於1/9起開設54小時課程,本課程與洛赫比品牌學院合作辦理,利用[故事行銷]方式進行招生,強調 講師為英國人兄弟為台灣中小企業創造品牌的經歷,造成極大的迴響,目前報名已達56位,除原訂補助名額外,另開放自費生以優惠價參加。

陸、結語
  歲末年初,海報牆張貼的活動廣告少了,圖書館K書的同學多了。期末考之後,98學年度第1學期已進入尾聲。轉眼之間,我們就要迎接農曆新年。虎年福年,歡喜過好年。海東謹代表全校同仁
敬祝林董事長暨各位董事
新年如意,健康平安!


東海大學董事會第30屆第11次董事會議
校務報告
20066月21
程海東

林董事長、各位董事,大家好!

        本校2006年畢業典禮已於6月10日,在溫馨、榮耀的氣氛中圓滿結束。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的畢業生穿著畢業禮服在校園裡攝影,期望把這四年的點點滴滴,框住在相片裡,也烙印在自己的記憶裡。今年本校畢業典禮邀請二位本校董事: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博士、奧美整合行銷董事長白崇亮蒞臨致詞,並頒授創校50年來第二位名譽博士學位給杜維明教授。今年的大學部畢業生共有3700餘人,碩博士生約600餘人。當天也舉辦了企業徵才博覽會,包括中科、台中工業區知名廠商設攤求才。今年的畢業典禮有心靈啟發的演講,更有務實的求職服務,讓畢業生做好踏入社會的最佳準備。
        另外,以東海大學為首屆召集人的「台灣基督宗教大學校院聯盟」於5月22日成立,為加強交流、增進校際合作、並促進基督宗教高等教育之發展,包括東海、中原、輔仁等11所大學共同邁向這個象徵各基督教校院合作的新里程。
  以下,海東僅就「教務近況」、「行政事務革新」、「教學卓越計畫進度」、「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籌備進度」以及「第二教學區興建工程與校內重大工程進度」等部份,向諸位報告。

壹、教務近況
    一、95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
    本校95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招生考試,第一階段報名人數7163人,通過第一階段篩選人數計1759人,第二階段報名人數1323人,網路填選志願後分發錄取本校共426人。進修學士班美術系報名39人,錄取20人,進修學士班資訊工程與科學系報名23人,錄取20人。博士班招生部分,共記錄取一般生正取33名、備取14名,在職生正取2名。
    二、特優教學獎
    本校為鼓勵教學特優的優秀老師,特別規劃設立了「特優教學獎」。希望藉由這項獎勵,提升老師們的教學成果、營造優質教學風氣、並提升本校整體競爭力。首屆得獎的教師包括:食科系蔡正宗教授、社會系黃崇憲助理教授、化學系黃承文教授、生科系鄭葳教授、美術系詹前裕教授、國貿系蕭欽篤副教授、以及數學系葉芳栢教授。
三、制定教師評估準則
 為因應大學法要求各校應建立教師評鑑制度,評鑑結果應作為教師是否不予續聘等之重要參考。本校已由郭教務長負責召集的「教師評鑑小組」歷經搜集資料,開會研議等過程,擬定本校教師評鑑準則草案,經6月6日臨時校務會議討論通過。相信在本校既有的學術研究獎勵及特優教學獎等多項獎勵措施下,再配合此項評估準則的制定實施,將可發揮平允的獎懲效果。

貳、行政事務革新
    一、公文電子化
    本校「公文管理資訊系統」已完成系統建構,有關公文發文及會辦流程亦於5月24日行政會議提案通過。自6月12日起陸續展開全校行政及教學單位的教育訓練,預計7月1日正式開始上線實施。公文電子化不僅是技術及工具的革新,也將進一步激發行政人員在觀念、方法及流程的全面革新,相信透過公文電子化,應可大幅簡化及創新公文處理流程。
二、修正本校組織規程
    由於新修正的大學法要求各校應將行政組織的名稱及職掌等明訂於學校組織規程當中,今天提請董事會討論的主要是為符合現況,針對現有各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及職掌等,先就形式部分加以修正。至於,將來學校一級行政單位的重整問題,將由本校因應大學法的修正所成立的「組織編制及會議小組」負責檢討現行組織構造上所呈現的問題,並配合本校發展的需求,規劃調整校內行政組織及編制,一旦研議完成,將進一步實質修正本校組織規程,循再程序提會討論。
三、95學年度概算與預算編審要點
    有關本校95學年度概算,業經5月24日行政會議及6月2日校務會議預算審查小組審議通過,並於5月25日及6月19日函請董事會財務小組審查。本概算以及「預算編審執行及考核作業要點」將於稍後董事會提案討論,若通過則將於7月底前報部核備。
、內部稽核實施辦法執行進度
      依據本校董事會第30屆第9次會議通過之「私立東海大學內部稽核實施辦法」第四條規定,秘書室下設置內部稽核人員,並由秘書室及人事室積極辦理校內外徵才活動。執行狀況的第一階段是校內徵才,目前本校秘書室已依據該實施辦法,於本年427日惠請人事室協助辦理先行於校內公開徵求。因校內無人申請內調,自本年6月5日起,透過平面媒體傳遞發布校外徵才訊息,該徵才活動已於本年6月20日截止,即將展開面試程序;錄取之稽核人員將於95學年度正式上任,執行董事會及本校託付之稽核重任。

叁、教學卓越計畫進度
一、教材上網計畫:
1.建置互動式教學課程:
上學期(94/9/15~95/1/15)共計補助37位教師,開設67門線上互動課程,計約有1600位學生選修。
下學期(95/3/15~95/6/15)共計補助30位教師,包含未受補助教師,開設86門線上互動課程,計有2626位學生選修。
2.豐富藝術心靈:推廣教師使用部落格,將教材上網。
3.遠距線上語文課程:建置共享之英語聽力教學網站。
4.上英語能力檢定系統:編寫英語線上測驗題庫。
二、推廣教學科技,包含教學網站、布落格、數位學習設計教材軟體等。
三、院系教學研討會
鼓勵教師研討專業領域相關教學知能,並依據教育部95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作業手冊要求舉辦。教學卓越計畫提供經費補助各院系申請,各院系於95年10月底前,至少須辦理一場次。計有15個院系提出申請,已有11個系舉辦完成,其他各院系陸續舉辦中。
四、卓越計畫經費94學年度下學期共開設63門學分課程(35門為社科院開設,28門為其他科系)。
五、完成多功能英語中心暨資源教室空間規劃設計。
六、規劃成立數位學習服務中心 E-learning Service Center ; ELSC )。提供更多數位學習服務,加強本校整體軟硬體設備與自製數位課程之能力。
七、補助學生參與全民英檢中級初試,通過率35%。補助英、德、法、西語優秀學生各2位至該語言國家短期進修語言或專業科目。其宗旨為鼓勵東海大學學生提升外語能力,體驗異國文化,增強其對海外(尤其是歐洲)留學文化的了解及興趣。

肆、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籌備進度
     本校分別於5月25日及6月12日邀請現任華視董事、文化創意專家,也是東海第六屆校友的姚仁祿建築師與本校建築系、景觀系、美術系、音樂系、工設系等學術單位,以及教務處、研發處、國教室、與電算中心等行政單位,對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的成立策略、課程規劃與籌備時程等關鍵步驟交換意見,尤其針對新學院對外合作的組織架構與推動時程,達成原則上的規劃共識。課程規劃方面,95年6月開始課程與教師研議,預計12月底以前完成確認;課程內容則規劃包含創意知識、今日世界、與人類與環境等三大主題。新學院與合作實驗室的聯合招生規劃在96年4月準備招生事宜,預計在96年9月,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第一屆新生報到。
    6月30日工業技術研究院將派員至本校洽談合作事宜,相信將增加新學院對外合作的機會;本校亦將不斷尋求與爭取對外合作的機會,除了增加產學合作的廣度,更能增加新學院的知名度。

伍、第二教學區興建工程與校內重大工程進度
    1.管院大樓目前一樓板已大致完工,亦完成部份二樓板,第二教學區基礎建設,電力、電信、光纖配管新設工程預定10月底完工。音樂系館暨美術系館目前進行建築執照申請,由建築師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函示之「擴建面積之計算方式」重新計算,規劃基地在五公頃範圍內,於都發局建管課續辦中。
    2.學生宿舍第一期目前由建築師事務所修訂設計圖說。體育場的設計上大體定案,待市政府相關單位對『音樂系館暨美術系館新建工程』之申請建照表示意見後再行檢討。
    3.教師宿舍暨退休教職員宿舍預定於6月中旬辦理公聽會。
   4.正在進行中工程包括:中正堂舞台地毯修補、布幕及升降馬達整修、.約農路及校園部份道路修補、戶外指標及校園導覽圖設置工程、舊教職員宿舍土木整修工程、以及東海路53號(邦華居)多功能會議室裝修工程,預計6月25日完工。
    5.規劃設計中工程包括:奧柏林廣場週邊整修工程目前正進行規劃設計中、女生餐廳中庭景觀工程已於5月30日確定設計圖説,待安排召開校建會、以及相思林步道拓寬工程已完成設計圖説,待召開永續校園小組會勘討論。
  最後,海東謹祝各位身體健康、暑假如意

2009-11-10秉持創校精神 實踐全人教育-《小草》雜誌專訪程海東校長 2009-11-10 公關室
 
秉持創校精神 實踐全人教育
東海大學
◎摘自《小草》2009.10
 創校時的校區規劃,由國際知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操盤,並由教授陳其 寬參與執行,獨特且具歷史意涵的建築風格,讓東海大學的校園呈現一股濃厚的人文風格。此外,在現任校長程海東的推動下,特別成立博雅書院,為的是傳承東海 大學的教育精神,實踐全人教育的理念。在現今大都只著重學術鑽研的教學潮流中,東海大學已經發展出獨特的教育風格。
 落在第一校區的大片草地上,線條彎曲的三角造型,就是著名的路思義教堂,這座建築物不僅造型獨特, 引人注意,連設計者也是大有來頭。美國著名的《時代》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Henry R. Luce)為了紀念父親,特別捐款興建,並由亞洲基督教高等基金會委託國際知名的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教堂的建築規劃。
大師與教授的規劃設計
 東海大 學的校園,除了吸引國際媒體紛紛前來報導的教堂建築之外,沿著教堂後方寬大的文理大道緩步慢行,在林蔭大道的兩側,融合中國古代以及美式、日式等合院建築 的文學院、理學院與工學院,這些建築都是東海大學於1955年成立之初,即已規劃興建的老建築,現在已成為台灣各個大學建築中的經典作品。這些老建築都是 東海大學在創校之初,由大師貝聿銘與教授陳其寬共同規劃設計。至今,在學校的辦公室內,還掛著當年貝聿銘規劃校園的水墨圖。2005年,現任校長程海東還 特別親赴美國,頒發東海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給貝聿銘。

 貝聿銘的名氣太響亮,其實主要的規劃以及實際執行,大都是由陳其寬親力操刀,貢獻十分卓越。創校建築深具意義,因此現任校長程海東在硬體上的建設方針,不管是舊物維護或是新建館樓,皆秉持著東海精神,即是維持樸素但有特色的校園。
第二教學區為發展重點
 程海東表示,舊建築是東海大學歷史的記憶,因此修建工程在保留原貌美觀之外,並符合現代設施。例如原本已經無法密合的木窗,全部改為鋁窗;男女宿舍的家具全數更新等,這些修復的細節,都盡量與原建築搭配,考量相當細密。

 在新建築的館樓部分,目前重點放在第二教學區的發展方案。這個方案已經規劃十年,由程海東落實執行與規劃,包括2004年啟用的「基礎實驗大樓」、入圍2008年台灣建築獎的「東海大學音樂系暨美術系系館」,以及榮獲遠東建築獎之校園建築特別獎的「人文大樓」等。
 第一與第二校區共占地130多公頃,在全台的公私立大學中,以單一校區來說,除了東華大學之外,就屬東海大學的校區面積最大,並且在創校54年以來,樓地板面積增加38%,實屬難得。
實行勞作教育培育人格 在教學 方面,除了專業學術,東海大學從創校即實行的「勞作教育」,也就是從生活中培育人格,可說是東海大學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在現今大學教育中獨樹一格。所謂的 勞作教育,即是每一位大一新生或是轉學生,只要是進入東海大學就讀第一年的學生,都必須自行打掃自己生活周遭的環境,例如宿舍區、走道區,以及部分教學 區。這項勞作教育也列入成績評比,不及格的人還必須重修。
 此外,東海大學特別編列了預算,成立「勞作助學金」,作為「工讀勞作」的經費。東海大學公關室主任 沈哲正補充表示,這筆經費也稱為「助學金」,主要是幫助家境清寒的學生,只要是自願申請校園勞力工作的學生,即可以工時計算獲得工資;也就是說,東海大學 開放工讀機會,提供學生在學校裡打工,以賺取學費。
 程海東表示,勞作教育是生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格與生活態度。這項由東海大學首創的生活教育,至今獲得各方教育單位的認同,已經有多所學校也打算跟進實施。
博雅書院著重生活學習 勞作教育顯示出東海大學傳承下來的教育理念,對於學生教育,不只在學問取得,更是生活全面向的學習。因此,程海東在兩年多前成立「博雅書院」,回復並再實現東海大學創校之初的「博雅大學」理念。
 東海大學從創校以來,全校大都維持在800位的學生人數,施行小班教學制。關於博雅書院的學習,老 師與學生的學問研究不只在課堂上,而是延伸到校園中、生活裡,讓學生的學習全面融入生活中;校園裡,隨處可見學生與老師散步著研究課題,或是在餐廳、宿舍 裡學習討論。程海東指出,在博雅書院的教育中,生活學習是最核心的教育理念。
落實通識與博雅教育
 博雅書院採小班教學制、住宿學習,以及參與工作營的社區服務等教育方向,旨在學習中推廣全人教育,而不只是專業學術上的研究。《中國時報》曾在一篇報導中指出,程海東以「左手寫Maxwell磁能公式、右手譜Chopin夜曲」的妙喻,來說明博雅書院的教育精神。

 由於博雅書院屬於實驗性質,以專案方式進行,其組織體系與經費,皆與東海大學完全切割,不僅經費全 部是由募款而來,學生的學習也在不影響本科專業學習之外的時間,例如平日的晚上,以及假日,或是寒、暑假時間。課程安排從演講活動、濕地考察、單車健行, 甚至是餐桌禮儀的學習等,全部涵括在博雅書院的教育範圍內。
 程海東總結說明,通識教育是讓知識更為廣博的知識學習,而博雅教育則是品德與知識合一的生活學習教育,在落實書院學習之後,才可以完全實踐通識教育作為平衡專業教育的理想。
《小草》連結 http://www.mychinabusiness.com/magazine/magazine_index.aspx
--
親愛的教職員同仁暨同學們,新春愉快:
   放寒假了,同學們已回家準備「圍爐」並歡度「春節」。少了成群結隊穿梭往來教室的身影,校園裡顯得有些冷清。春節期間,教職員們也難得有個休息機會,同 時也增多了些和家人親朋相聚互動的時間。無論你們在何處、作何事、遇何人,誠摯希望各位在這年假期間得到身、心、靈的平安和成長。在各位返鄉歡度佳節的這 段日子裡,我們校園內的櫻花今年綻放得特別早,含羞帶怯,迎風招展。為冷清的校園增添幾分熱鬧的氣氛,也為清翠的林木妝點幾許繽紛的色彩。
   去年是我們的「評鑑年」,由上半年的「自我評鑑」到下半年的「高教系所評鑑」,大家都盡了力、用了心,特此感謝所有參與者的付出。此外,大家的努力讓本 校獲得連續第5年的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獎助,在99年度全校國科會研究計畫申請件數為236件,也創了歷史新高。這都顯現全體教職員努力耕耘的成果, 也互相勉勵繼續不斷發展、改進,向上提升。充分運用有限的資源,讓經費發揮最大的效益,讓學生們有更充實的學習成效。
   全國私校「儲金退撫」新制在多方努力下,已於今年元旦啟動,本校自行辦理的「福利儲金退休撫卹」也在去年八月一日開始,這些得來不易的退休保障當應鞏固 本校師職之福利。此外,本校第二教學區的硬體設備逐漸完成,新的學生宿舍以及生活機能設施(諸如餐廳、便利商店等)預計在暑期前正式使用。戶外的運動場地 也將在環境評估後立即施工,期盼能在最迅速的時間內完成。
   各位同仁,我們都了解教育部所嚴格規範的「生師比」、「總量管制」和學雜費政策,都是私校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課題和挑戰。一方面我們必須嚴格管控財務支 出,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提升教學品質與成效。「少子化」的現象即將帶給台灣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衝擊,未來學校將加強重視招生策略、調整職員分配與結構,以 及「教師員額調整方案」的施行,並積極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與課程規劃和內涵,兼顧專業、通識與品格的「全人教育」。讓我們努力以赴,完成各項目標。
   再過幾天就是春節了,今年的農曆正月初一(2月14日),恰逢西洋情人節。在這溫馨的年節裡,相信每一位同仁和同學都能留下一個深刻又難忘的佳節。值此 新春前夕,海東與德輝謹向東海全體同仁暨同學們敬致最誠摯的問候與祝福,虎年開鴻運,大吉大利,幸福99(久久)。特此

  敬祝各位
新年快樂 身體健康 順心如意 闔府平安